读史可以知今。今天,笔者继续为大家讲解司马光的旷世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说到诛杀功臣的皇帝,大家的脑海里或许首先就会浮现一个名字——刘邦。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立即着手铲除关东的异姓王,为汉朝建立立下大功的韩信、彭越和英布相继被杀。
对于这些被杀的功臣,后人总对他们赋予了无限的同情。而刘邦更是被形容为一个薄情寡义,忘恩负义之人。但是仔细阅读史书,我们却发现,刘邦其实很厚道。对于韩信,刘邦可以用仁至义尽来形容。
韩信本是一介匹夫,秦末大乱时仗剑从军。韩信先是投奔了项羽,结果不受重用,项羽对他“言不听,计不从”。无奈之下,韩信只好赴汉中投奔了刘邦。
但在汉国,韩信同样不受刘邦重视。不过好在“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韩信先后得到了夏侯婴和萧何的赏识。在萧何的强力推荐下,本是一介白身的韩信被刘邦“登台拜将”,正式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可以说,韩信后来所得的一切,都是刘邦赐予的。如果没有刘邦,韩信或许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
当然,天才与天才,从来都是相互成全的。刘邦信任韩信,韩信反手就为刘邦创造了一系列令人目眩神迷的奇迹。在魏国,韩信派遣士兵以木罂缶渡河,攻破敌人首都大梁;在赵国,韩信带兵2万背水立阵,以“上屋抽梯”之计,大破赵军20万。
在破灭赵、魏二国后,韩信听从广武君李左车的献策,兵不血刃地平定了燕、代二国,随后引兵数十万,兵临齐国。此时的韩信,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的统帅能力。未来的开国功勋,例如曹参、樊哙、灌婴、周勃等人,都曾在韩信属下为将。可以说,韩信已经是汉国仅次于刘邦的大统帅。
就当韩信即将发动攻齐战役时,前方却传来消息,“高阳酒徒”郦食其已经说降了齐王田广,汉国和齐国已经成为了盟友。就在韩信准备收兵回营之时,他的谋士蒯通从他的面容中,捕捉到了一丝稍纵即逝的不快。于是蒯通立即劝说韩信:
“汉王让将军攻打齐国,可曾下诏要你退兵?郦食其一介书生,鼓弄唇舌便平定齐国七十二城。而将军带兵数万,花了数年时间才灭赵。难道将军的功劳,还比不上一个穷酸书生?”
蒯通言毕,韩信果然被点醒了。在韩信心中,齐国就是送到他嘴边的肥肉,怎能如此轻易放弃,自己的风头,怎能被区区郦食其抢走?于是他带兵以飞快的速度插入历下,在齐国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攻陷了齐都临淄。而齐王田广也以汉国背信为由,将郦食其残忍地烹杀。
韩信“袭破齐历下军”,不惜把“与汉和,共击项羽”的齐国作为敌人,完全把这场战争变成个人夺取私利的行为。而历下之谋,也成为韩信背叛刘邦,走向族灭的序曲。
韩信攻灭齐国、大破楚将龙且之时,刘邦正在荥阳苦苦坚守,被项羽揍得焦头烂额。就在军情最为紧急的时刻,韩信不仅不派兵支援,反而派使者向刘邦要官。他说:齐国人奸猾,没有齐王没法镇服他们,因此希望汉王封自己的为假王(代理齐王)。
实际上,韩信所言的假王和实际的真齐王,根本毫无区别。韩信不过是趁人之危、趁火打劫,不过想强迫刘邦承认他对于齐国的统治。对于韩信的把戏,刘邦自然心知肚明,于是他指着使者骂道:
“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
说着说着,刘邦竟愤然而起,准备分兵攻打韩信。就在汉国即将发生内战的时,张良和陈平分别在暗地里,踩了刘邦一脚:
“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 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简单来说,就是韩信翅膀长硬了。就算不同意韩信称王,他自己也会称,我们根本管不了他。还不如顺水推舟,承认他的王爵,否则韩信叛变可不好收拾。
听了良、平两人的话,刘邦恍然大悟,于是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就这样,刘邦将韩信封为齐王。
韩信虽然成功封王,但是他与刘邦的裂痕已经种下。刘邦已不再将他看作自己可以信任的臣子,而是将之看成一个不值得信任的盟友,甚至是潜在的叛臣。但是,刘邦并不准备与韩信撕破脸,毕竟他与韩信,还有击败项羽的共同目标。
在刘邦和韩信的夹击下,项羽节节败退,粮草断绝。在垓下之战中,刘邦带领优势兵力攻打项羽,结果反而被项羽击败,被围困于固陵。
刘邦被项羽围困在固陵。情急之中,刘邦派使节向韩信请求援军,但韩信却充耳不闻,权当没听见。对此张良提议:“你只要和韩信说:击败项羽后,我们共分天下!得到此消息,韩信就一定会来救援!”
刘邦照做后,韩信果然带领十万精兵来援,他接过了垓下之战的指挥权,用十面埋伏之计打败了项羽。但在垓下之战刚刚结束,刘邦便乘车驰入韩信军中,夺走了他的兵权。
虽然韩信确实有功,但他此前不会“共击项王之约”,实际就是一种背叛,即使将他当场诛杀,也是毫不为过的。但是刘邦仍感念韩信的功劳,没有将其诛杀,而是剥夺其齐王的王爵,将之改封为楚王。
刘邦将韩信改封为楚王,明面上是让他衣锦还乡,而实际却是一种警告和惩罚。刘邦想用这种方式,给予韩信以改过自新的空间和时间。毕竟当时韩信已经失去了兵权,刘邦想杀他是非常容易的。
然而韩信真的改过了吗?实际并没有。在楚国,韩信招降纳叛,收容了刘邦最讨厌的逃犯——钟离昧。由于韩信作出一系列不法行为,因此不断有人向刘邦告发韩信造反。
为了擒拿韩信,刘邦听从了陈平的“伪游云梦”之计。并以会猎为名,将韩信当场逮捕。被逮捕时,韩信扯着嗓子大嚷: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听了韩信的话,刘邦也急了,于是同样大喊道:
“若毋声!而反,明矣!”
简单翻译来就是,韩信千万别再叫了。再这样说,你的谋反就明了。
刘邦之所以如此焦急地大喊,实际是想提醒韩信不要再胡言乱语。如果再说什么狂悖的话,就算刘邦也救不了他。很显然,刘邦虽然忌惮韩信,但仍想留他一命。与对英布、彭越不同,刘邦对于自己的老部下,还是很有感情的。对此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
“刘邦还是厚道的,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样薄情寡义。”
押着韩信回到洛阳后,刘邦迫不及待地下达大赦令,免去了韩信的谋反之罪。十天后,韩信被封为淮阴侯。此后,刘邦当着群臣的面,夸韩信为“人杰”,甚至说“吾不如韩信”。由此可见,只要韩信能够安分守己,刘邦就绝不会杀掉他。
而韩信呢?却丝毫不领刘邦的情。他“日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实际上,韩信的怨恨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周勃、灌婴都曾是自己的部下,如今却和自己平起平坐,谅谁也咽不下这口气。
在极度的怨恨之下,韩信与自己的旧部陈豨约定。只要陈豨造反于河北,自己就造反于关中。公元前196年,陈豨如约造反,刘邦亲自领兵镇压。而韩信在长安阴养死士,准备袭击留守的吕后和太子。然而由于手下的背叛,韩信的造反最终功亏一篑。在萧何的设计下,吕后将韩信诛杀于钟室,他的三族尽被诛灭。
刘邦出征回到长安,听说韩信已死,“且喜且哀之”,喜的是终于除去了韩信这一心腹之患;而哀的是,他对于韩信确实是有感情的。
我读《资治通鉴》,眼睁睁看着韩信在作死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不胜唏嘘。正所谓“知足不辱”,韩信一步步走向谋反,是在警告后人: 不要太贪功,不要太贪财,更不要“向利倍义”,那是会引诱人走向灭亡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20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