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进入了关键阶段,虽然科研工作者们顺利确定了中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的设计和名称,但对于飞船上应该载几位航天员,却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最后,僵持之下还是钱学森拍板决定……究竟最后选择了几位航天员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61年4月12日,绝对是人类航天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天,前苏联发射了一艘宇宙飞船“东方一号”,载着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在太空进行了108分钟的绕地飞行,开辟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当然,美国科学家也不甘示弱,在同年5月5日,发射了一艘宇宙飞船“水星MR3”号,载着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实现了亚轨道飞行。此后,美苏两国开始不断将人送上太空,而且从一人到两人,再到三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钱学森为首的科研人员,也开始规划起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蓝图,不过看别人“上天”轻而易举,但真要轮到自己了其实艰难无比。
困难不是放弃的理由,而是奋勇前进的动力。1966年年初,钱学森就在国防部主持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因为自1961年美苏两国能“上天”之后,他们每年都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表面上是探索宇宙奥秘,但实际是一种“秀肌肉”的行为,故此,钱学森也下定决心一定要搞自己的载人航天。此次秘密会议召开了近一个月,首先确定了坚定的目标,不管有多难都要实现载人航天。其次,还规划了宇宙飞船的设计,科研工作项目的安排,以及航天的选拔和培训等重大事项。
在会议上,钱学森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宇宙飞船该叫什么名字呢?当时,很多参会的领导和科研专家们都集思广益,有的人说叫“大跃进号”等等……最后,各种五花八门的名字汇总在一起有好几十个,让钱学森也感到犯难了,他就让自己的秘书将飞船的名字列了个清单,然后提交到中央让领导决定,最后批准下来的是“曙光号”,代表着走出历史的束缚,迎接胜利的曙光。其实,飞船的名字是小事,关键的难题在后面。
既然是“载人航天”,就肯定要载人,那究竟该载几个人合适呢?其实,这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极其复杂,因为航天员的数量决定了宇宙飞船的大小,发射火箭的推力,物资材料的储备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第一个问题宇宙飞船的大小,必须要确定了人数之后才能设计,因为涉及到内部座舱,以及航天员之间的协作等。因此,钱学森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确定载多少位航天员。
如果用美苏两国距离来说,他们都是从载1位航天员开始,因此很多人为了保险起见,提议我们也应从载1位航天员开始。但是问题在于,当时的航天技术已经成熟,因此有人主张载2位航天员,但是也有人主张我们要赶超美苏,应从3位和4位航天员开始,甚至还有人大胆地提出载5位航天员。如此一来,钱学森又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他不仅要考虑国内实际技术水平,而且还必须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于是他最后拍板决定——先载2位航天员“上天”,毕竟2人之间能互相协作和帮助。
会议结束后,钱学森将整体方案和规划提交到了上级。因为这不是一件小事,上级领导还要经过多次会议讨论,才能给出最终的决定。不过可喜的是,钱学森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方案和规划得到了领导的“阅圈”,也就是同意的意思。到1970年7月14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正式拉开序幕,虽然在后期又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计划搁浅,但中国的载人航天之路却开了个“具有探索意义”的好头。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17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