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女今年已经读初三了,上个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由于数学成绩考不好,打电话向我姐姐哭诉:“妈妈,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分数依然提不上去,我该怎么办呀?”
当时姐姐就打电话向我“求救”了。外甥女在两年多前是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市的重点中学。姐姐说孩子平时都非常的努力,每一两周回一次家,回到家以后孩子也是不停的看书,不停的刷题,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从来不让她干一丁点的家务活。
可是孩子明明已经很努力、很认真的学习了,为什么考试成绩总是提不上去?
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专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学习的格局》这本书里,作者黄静洁给出了相关问题的问题分析以及问题的解决的方案。
黄静洁,她是一名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同时也是华东师范大学特聘的“实践导师”。她与全球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先生育有两子,并且她把两个孩子都培养得非常的优秀。
在《学习的格局》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她养育和引导两个孩子成长的故事和案例。在这本书里,黄静洁老师还把自己20年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与多年来对全球教育领域前沿的脑科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理论等多方面的学习结合起来,提炼出很多非常实用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孩子考试提不了分,有可能陷入一万小时定律的学习误区
外甥女是一个在学习上非常勤奋刻苦的女孩子,每天都有看不完的书,刷不完的题。邻居们都觉得外甥女这么勤奋,学习成绩肯定很好。然而,人类对大脑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看起来是非常的努力了,但是他却误入了一个“低水平勤奋”的陷阱里。
一万小时定律的前提条件
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这一本书中写道:“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很多家长却把这样的定律用在了孩子的学习上,他们普遍的认为孩子们只要把一万个小时都应用在学习备考、不断的刷题中,应该就能换来高分。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万小时定律,它还有三个前提条件。
1、孩子需要理解所学内容的正确方法和步骤。就拿孩子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说吧!你要懂得如何去解这个方程,要懂得这个步骤。如果在没弄明白之前就在那里不停的刷题,那刷出来的题也是错误的,那也相当于浪费时间。
2、避免孩子在低水平区域里重复苦练。
孩子在练习过程中是需要不断的突破自我,而不是单纯的重复。比方说孩子已经懂得如何去念这个单词和书写这个单词了,但是却在不停的重复去念去写,其实效果并不大,孩子也并没有很大的提升。其实在孩子已经掌握这些知识,经过练习以后,最好再优化一下,或者是扩展一下。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在低水平的区域里重复的苦练。
3、挖掘孩子强大的内驱力。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他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学,去苦练,去坚持。比方说一个孩子对英语不感兴趣,老师在上英语课的时候,孩子就像是在听天书,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别说刷题了,就连书本连看都不想看一下。因此我们最好去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够挖掘孩子强大的内驱力。
根据学习三区理论,避免舒适区和恐慌区,掌握学习区
其实有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明明我的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他的成绩就是提不上去呢?下面就让学习三区理论告诉你答案。
学习三区理论是美国密家根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创导的。迪奇教授把知识和技能等学习分成了一环套一环的三个圆形区域,它们分别象征着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
大家看这个图,在最中间的是舒适区,为什么叫它舒适区呢?因为在这个区域里,孩子们可以非常熟练的展开练习,但仅仅是在自己掌握的知识内。我们就拿数学来举例子吧!孩子们可以用同一个数学公式去套入不同的数字,一遍一遍的重复的去掌握这个公式。这种现象给家长的感觉就是孩子非常勤奋的去不断的刷题。但实际上孩子并没得到很大的提高,因为他们只是在不断的重复自己已知的知识罢了。
在舒适区长久刷题还会造成一定的反作用——孩子厌恶学习。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吃同样的菜,吃了几天就会腻了。刷题也是一样的,每天都刷一样的题,没有任何一点新鲜感、刺激感。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满足感,成就感和趣味感。
恐慌区
最外层是恐慌区,里面代表孩子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超出孩子能力或者理解能力的内容。
姐姐一直以外甥女为豪,同时也希望外甥女能够考上某省市的一所重点高中。为此,姐姐成为了陪读妈妈,姐姐对孩子要求非常的高。因为她时刻提醒着自己:那所重点高中只录取名列前茅的人,那孩子就必须要名列前茅才有机会。所以她不停的逼迫孩子,去刷那些特别有深度的题。但是那些题却早已超出了外甥女的能力。
外甥女长期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因为那些题刷的她头疼,找不到解题的答案,就这样,她屡试屡败,逐渐的就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慢慢的就会厌学,甚至是自暴自弃。
因此我们既不能让孩子长久的呆在舒适区持续的刷题,也不能够把孩子赶进恐慌区提前学一些超难度的内容,这两种方法都会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学习区
有关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开始学习一种新的知识或技能时,如果其中有85%的内容是她已经熟悉和掌握的,就能达到最佳训练出错率15%。也就是说,当孩子的学习内容中只有15%是全新或未知的,这时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这就好比当我们的孩子处于学习区时,只要我们把学习内容的难度比调整到15%左右,孩子就会感到学习的内容不会太难,也不会太容易,恰好是适合自己的能力,区域往往在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感到学东西,学得非常得心应手,因此心里边就会产生一种很爽的感觉,科学家把这种自我感受称为“心流”。
就拿我家孩子来说吧!我家孩子现在刚刚四岁半,不太会写字,但是很爱画画。因为平时我还要带小宝,也要做一些家务,为了安顿好大宝,让他不要来打扰我。有一次我就直接教了他一整面的画,但是当我教完以后,孩子直接说了一句:“妈妈,你教那么多,我都不会,好难啊!”
但是当我只教他一个图画的时候,孩子却非常乐意的自己画了起来。我发现这一种幅画里边他会画一个我刚教的,然后其他的都是一些他已经懂得的图画,凑成了一幅画。
比方说我教他画一只恐龙,他就会跟着画上几只,然后在画里边再加上一些他熟练的内容:花花草草、太阳、云朵等凑成了一幅“恐龙森林”,并且他还乐在其中,往往每次画完以后都屁颠屁颠的拿过来给我“炫耀”。
这就相当于我用15%的新内容来吸引孩子进入了下一个“学习区”,用新的尝试来促进孩子的兴趣,而不是让孩子陷入在已经掌握的“舒适区”里不断的低水平重复以懂的内容。
像我外甥女对数学充满了恐惧,多半是因为她所练习的内容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之内。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做一些调整:通过在熟悉的内容中加油,不熟悉的新内容,运用15%的难度配比,层层推进,这就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为什么孩子明明很努力了,考试分数总是提不上来?难道是刷的题还不够多吗?事情并非如此,兴许是你的孩子陷入了“一万小时定律”的学习误区里。我们一定要掌握好“一万小时定律”的前提条件,在学习三区理论里要懂得避开舒适区和恐慌区,然后在学习区里获得心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10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