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孩子回家先写作业还是先玩?家长运用“普雷马克原理”轻松解决

孩子回家先写作业还是先玩?家长运用“普雷马克原理”轻松解决

还有一个星期期末考试了,老师说这一周亮亮心浮气躁,感觉每天心不在焉,总是走神儿。妈妈耐心的询问亮亮有什么心事?亮亮说,他最喜欢的《蜘蛛侠》周末上映,特别想这个周末去看首日映,再说也已经半年没有看电影了,……

妈妈了解了内情,和亮亮做了约定,如果能把数学、语文、英语老师下发的复习资料,全部复习完毕,且随机考试可以通过,妈妈就带亮亮本周末去看《蜘蛛侠》,即便是考试前也没有关系。

亮亮高兴极了,愉快的答应,第二天老师发来信息给亮亮妈妈,说亮亮今天学习态度特别积极,复习效果非常好。

亮亮妈妈其实只是用了一个心理学的原理,把亮亮不喜欢的行为利用喜欢的行为调节强化,这个过程叫做“普雷马克原理”。

一、 什么是普雷马克原理

普雷马克原理是(Premack)是普雷马克在1965最早提出的。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这一原理被称为“普雷马克原理”。

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但要注意,对一个孩子有效的强化物可能对另一个学生不适合;如果过度使用强化物,强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 可以帮助年轻父母来应对这个常见的育儿问题。

普雷马克原理,简单的说,用孩子喜欢干的事情作为一种强化手段,刺激孩子做出他们本身不喜欢但却是父母希望他们做出的行为。例如,普雷马克原理认为:“你做完家务后,才可以出去玩”。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着孩子去做,他们会很会完成另一件不喜欢做的工作。林肯说过:“事实上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

二、 普雷马克原理的心理依据是什么?

1959年普雷克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孩子们从两种活动中选一种:玩弹球游戏机或吃糖。有的孩子选择了前者,一些孩子选择了后者。有趣的是,对于喜欢吃糖的孩子,如果把糖作为强化物,便可增加他们玩弹球游戏机的频率;相对更喜欢玩弹球游戏机的孩子,如果把玩弹球游戏机作为强化物,则可提高他们吃糖的数量。这种要想B,除非A的普雷马克原理是家长帮助孩子克服某些缺点的一个不错的妙方。

三、 家长用错“普雷马克原理”,经常误踩的雷区:

1、“我先让你玩一个小时,但一会儿你必须练一个小时的琴”低频行为和强化物顺序颠倒。

妈妈接君君放学回家的路上,遇见好朋友亮亮,两人相约一起踢球。君君央求妈妈先玩一会儿球,再回家写作业。妈妈并不情愿,但想借机换取孩子晚上练琴的口头许诺。于是,妈妈允许君君先玩一个小时,但必须答应妈妈回家练一个小时的琴。君君满口答应,但回家后并不情愿练琴,变成了母子俩争执的事端。

很多家长遇到此事会非常恼怒,认为孩子不遵守承诺,而孩子玩之前心潮澎湃,回家后有懒惰性、无约束感,对不情愿的学习行为,会更加反感。

颠倒低频行为和强化物的顺序,使得“普雷马克原理”失效。如“你如果现在回家练一个小时琴,等下就可以和亮亮踢球一个小时。”

2、 “如果你尽快完成作业,我就给你做晚饭!”强化物没有找准。

君君写作业磨磨蹭蹭,妈妈气急败坏的过来训斥了很多次,都效果不好。妈妈说如果你不完成作业,我就不做晚饭。看似一件重要的事情,在刺激孩子做好学习行为。但吃晚饭这个强化物,并不能引起孩子的真正渴望,吃饭只是对于大人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想利用“普雷马克原理”,一定要选孩子最感兴趣,最渴望的事情或物品做强化物,才能真正起到效果。可以询问孩子,你写完作业最想做什么?孩子的回答可做家长寻找强化物的参考。

3、“你快点写完作业,我就让你看电视。”行为质量要求不具体。

君君写作业总是拖沓,一会要吃零食、一会走动不够专注,又一心惦记6点的动画片播出。妈妈为了要求他如果快点写作业,就可以看电视。君君记住妈妈的话,赶紧糊弄完作业,6点准时打开电视。妈妈检查作业发现,错误百出、字迹潦草,更有漏写作业情况。

很多家长都会要求孩子洗完作业,就可以做喜欢做的事情。但是并不关注孩子低频行为质量,这使得“普雷马克原理”的作用大打折扣,效率不高。

4、“你如果练琴13课完成的又快又好,我就让你玩游戏”强化物没有具体要求。

君君今天不想练琴,懒洋洋的躺在床上。妈妈为了激励君君坚持练琴,想用君君最喜欢的玩手机游戏这件事激发一下。如果坚持练琴,且质量优质,就可以玩手机。君君喜出望外,赶紧练琴,确实高效,但因为妈妈没有指出玩游戏的时间,结果,这份君君当天玩了一个半小时,妈妈怎么说都不放下手机。妈妈恼怒不已,觉得得不偿失。

家长利用强化物激励孩子的时候,没有做出具体要求,如玩手机15分钟、30分钟这种细化奖励,造成孩子不断享用奖励,“普雷马克原理”的使用效果并不好。

5、“你全部做完这么多的作业,可以看20分钟电视。”低频行为阻力过大。

君君今天的作业特别多,自己感觉到压力重重,所以写起作业来,唉声叹气,慢慢悠悠。妈妈为了激励孩子,提出如果全部完成作业,可以看20分钟动画片。君君对此,并不感兴趣,依旧磨磨蹭蹭。妈妈很疑惑,平时最爱看电视的君君,为什么这次用“普雷马克原理”激励他不管用了呢?

原来君君的作业量超出平日3倍,即便集中精力写完,也可能需要2个小时,君君的焦虑来自于量大完不成,所以心理暗示自己完成作业可能要很晚,什么奖励到睡觉时间都可能实现不了。

低频行为目标过大,也会减弱“普雷马克原理”更好应用。如果拆解成小任务,如写完语文作业,可以休息10分钟看电视。再完成数学作业,可以休息十分钟做想做的,效果会更好。

四、 如何把普雷马克原理更好应用在家庭教育中?

1、先有行为、后有强化

运用“普雷马克原理”最重要的原则,操作过程中,千万不可颠倒顺序,家长必须严格把控原则,不可破例。

如,先让孩子玩,还是先让孩子写作业的问题,必须要先写作业,在用玩这个高频行为刺激动力,才可达到完成学习行为目的。

2、了解孩子,奖罚分明

运用“普雷马克原理”的前提,就是必须深入了解孩子的高频行为是什么?家长要随时观察、随时更改高频行为作为奖励。利用金钱奖励,是不可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孩子会对奖励的期望值变高,反而失去强化作用。

3、积分奖励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积分奖励是行而有效的方法。如,孩子不爱吃饭,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盛的饭菜全部吃饭,奖励一张卡片,集齐7张,可以买一辆期待已久的小汽车玩具。孩子很喜欢攒卡片的活动,奖励机制设置有趣,也有利于强化低频行为。

4、保质保量,强化显效

如家长要求写完作业,才能玩游戏,如果没有质量时间上的要求,孩子简单的理解为只要写完作业,敷衍了事,就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就失去了强化学习行为的作用。在和孩子约定时,把“认真、负责、保质量”作为前提,并在得到良好结果后,和还自己一起庆祝成果,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5、教育行为背后的引申意义

利用“普雷马克原理”在家庭教育中的目的,是通过某种奖励强化完成不喜欢的行为。孩子在完成效果良好的情况下,也会造成缺乏内动力的情况。

家长要持续教育孩子,用有价值的活动或者时间去刺激强化当前孩子不喜欢做的行为,其目的并非“暂时改变”,而是行为背后坚持下去的意义。

普雷马克原理在家庭教育中应用非常普遍,但是也最容易忽视条件或者细节,造成对孩子不好的影响。家长在应用中应当特别注意保护孩子对行为的深度理解和含义。利用普雷马克原理只是行为的改变,真正改变关注孩子的内心驱动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7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