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法两国长期对德国奉行“绥靖政策”,极大地刺激了纳粹德国的战争野心,所以说二战的爆发,英法两国是要负重要责任的。两国抱薪救火式的维护和平,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德国灭亡波兰后,并没有如英法天方夜谭式的愿景去进攻苏联,怎料德国回马一将,矛头西向,法国首当其冲,在德军闪电般的进攻下,法军一触即溃,不日宣告投降。法国投降后,英国已无立足点,标志着其势力悉数被逐欧洲大陆。张伯伦引咎辞职后,铁腕首相丘吉尔掌舵英国,英国自此彻底抛弃了“绥靖政策”,开始整军备战。大英帝国虽然于一战后逐渐式微,但是还没有沦丧到日薄西山的境地,正可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德国人的好运就此结束,在接下来与英国的扳手腕较量中,居然没有取得一次像样的胜利。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史上最成功的战略撤退
二战英德两国之间的战役主要有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克里特岛空降战役、阿拉曼战役、荷兰战役、大西洋海战等,上述战役盟军一方均是以英国为主力军。诸如诺曼底登陆战役、阿登战役、西西里岛登陆战役等虽均有英国参与,但是美军的参与度也是很高的,但很难说成是英国与德国的较量,故不在本次讨论范围之内。
一、英国海空军的荣光——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10日,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英法联军大失所料,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北部的四十万英法联军相当于被抄了后路,蜷缩在小城敦刻尔克进退维谷。在铁腕首相丘吉尔的领导下,英国快速高效的实施“发电机计划”历时九天,出动庞大的海空军,昼夜不停掩护,将21.5万英军,9万法军约,3.3万比利时军队撤回英伦三岛。虽然撤回的三十多万人几乎丢失了所有的装备,成功挽救了大量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士兵,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实力。英国也就避免了类似苏联在战争初期拿庞大的新兵送德国人头的窘境和无奈。
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英国势力虽然被逐出欧洲大陆,战术上德军取得胜利,相当于打了一个漂亮的击溃战,在战略上德军没有完成全歼敌军的目标,因此英国人在战略上取得胜利,这个结果跟一战英德日德兰大海战颇为相似。敦刻尔克大撤退于英国人而言根本不是耻辱的代名词,反而是胜利和荣耀的象征。因为英国人在欧洲大陆除了直布罗陀向来没有其它据点,英国军队踏入欧洲就象征着胜利的获取了额外的战略纵深,退出欧洲也只不过是恢复原样而已,于自身而言没有任何损失。敦克尔克大撤退联军虽然损失六七万人,但是其中英军损失不过一两万而已,损失大的是法军和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在实力上是绝无仅有的,英国在此次行动中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证明了英国海空军的强大。德国人在敦刻尔克取得胜利了吗?是的,希特勒抓了一只鸭子,煮了一半,鸭子飞走了,留给他一嘴鸭毛!
英国的喷火战斗机性能上优于德国的BF109
二、海峡虽然不宽,但你就是过不去——不列颠空战
法国投降后,德国统帅部便拟定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由于缺乏强大的海军,德国只能妄图夺取制空权,然后通过强大的空军压制强大的英国海军,为渡海登陆作战提供掩护。因此英国皇家空军便是德国空军绕不过的坎,德军要想夺取制空权,必须钳制并消灭英国空军。于是德国空军出动3个主力航空队的2669架飞机,战斗机和轰炸机各占一半,而当时的英国只有700架战斗机和500架轰炸机,德国在兵力上占有2:1的优势。
空战第一阶段(1940年7月10日至8月23日),德国空军以攻击英吉利海峡的护航船队、袭击南部港口为饵,企图诱歼英国战斗机主力,摧毁英国的主要机场。结果德军损失飞机576架,英军则损失264架飞机。德军没有完成作战目标,英国取得初步胜利。
浅浅的英吉利海峡是德军无法跨越的鸿沟
空战的第二阶段,德国空军意图消灭剩余的的英国战斗机并摧毁其地面设施和飞机制造厂,以此打通飞往伦敦的空中通道,对伦敦实施集中轰炸。结果德军损失了214架战斗机和138架轰炸机,虽仍有力量继续发动攻势,但德军始终没有歼灭英国空军主力,也没有摧毁英国飞机的生产能力。惨重的损失让德国空军面临着刻不容缓的后勤供给问题,德国高层被迫放弃压制英国空军的战略目标,随后转为攻击英国城市的平民目标,妄图通过对伦敦大规模的空袭,打击英国人的士气,逼迫英国人就范。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被无限期搁置,给不列颠空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英军有195架飞机被击落,171架被重创,英国损失虽然小于德国,但是英国战斗机数量较德国少很多,英国处境依然严峻。
著名的“V”字手势
空战的第三阶段,德国的攻击重点是英国伦敦,伦敦虽遭受重大损失,但更加激发了英国民众对纳粹的仇恨和战斗到底的决心。英国在此阶段的战斗不是一味的防御,英国空军于8月25日出动81架轰炸机长途奔袭柏林,将炸弹扔到了纳粹的腹地,柏林市民也真切体会到了战争的恐慌。8月28日夜和8月31日夜英军又两次空袭柏林,虽然空袭造成的物质损失不大,却极大地震撼了德国朝野。英国空袭柏林的行动较之德国从法国沿海岸起飞战机轰炸伦敦更具难度,这也让纳粹认识到了,长期的战斗并没有削弱英国空军的实力,皇家空军的战斗力依然很强大。
德国战略目标的转变让英国空军有了喘息之机,借此机会皇家空军迅速恢复战斗力。在9月15日的战斗中出动三百架飞机迎战德军的八百多架飞机,英国以损失26架飞机的代价击落德军56架飞机。这一天被认为是不列颠空战的转折点。接下来的战斗中英军更是主动出击,轰炸将德国“海狮计划”的登陆设施轰炸殆尽,“海狮计划”已经完全丧失实施登陆英国的作战基础。不列颠空战的胜负已定,德军遭受了彻底的失败。
空战的第四阶段,德军放弃了白天的轰炸计划,改为夜间实施空袭,并将空袭范围扩大至考文垂、伯明翰、利物浦、南安普敦等城市。由于德国败局已定,这阶段的作战更像是德国不甘心失败赌气而为,也或许是继续营造跟英国死磕的假象,为入侵苏联做准备。德军也取得部分战绩,但是损失依旧大于英国。随着苏德战争的临近和爆发,德国空军主力转往苏联战场,对英国的空袭也便草草收场了。
不列颠空战德军损失惨重
空军是典型的技术性兵种,不列颠空战是德国二战以来的首次彻底失败,英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就充分说明英国在战斗机质量,雷达预警,指挥系统等方面较之德国有很大的技术优势。
三、生的伟大,死的窝囊——克里特岛空降战役
英国人占据的克里特岛对于德国占领的巴尔干半岛来说可谓是如芒在背,夺取克里特岛关乎德国整个南线的安全。德国的目的在于控制了爱琴海和地中海东部航道,支持在北非的作战,同时威胁英国在埃及和巴勒斯坦的势力。
此次作战德意出兵三万多人,主要是空降伞兵,以英国为主的盟军共计四万余人。结果德军阵亡四千多人,一万多人受伤。盟国方面损失两万八千多人,其中英联邦军队(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士兵)阵亡不到两千,一万五千多人受伤,另有两千多海军伤亡,其余伤亡的是希腊士兵。英国人损失比德国少,但是最终丢失了克里特岛。
德国的惨胜,对于空降部队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希特勒再也没有可用的伞兵部队,而且他和德国其他高层对空降部队在战争中的作用产生了怀疑,德军统帅部再未敢实施类似的大规模空降战役,克里特岛因此被称为“德国伞兵的坟墓”。德国伞兵的发展陷入了停顿,反而是英国通过这次战役认识到了伞兵的重要性,开始组建自己的伞兵部队,并在反攻德国时派上了用场,德国的伞兵的实战经验成被当成“嫁妆”悉数传授给了英国人。德国创建的伞兵部队在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在克里特岛战役后便从高台跌落,最后销声匿迹,可谓是“生的伟大,死得窝囊”。克里特岛战役德军虽然取得胜利,但是损失极为严重,在兵种建设上实际开了一次倒车,这样的胜利比失败更为可怕。
克里特岛战役示意图
四、大英帝国陆军的正名之战——阿拉曼战役
德意发动北非战役的目的在于占领埃及,取道控制苏伊士运河,夺取战略资源丰富的中东,进而与日本会师印度洋。战争由意大利挑起,后来遭遇英军强有力的反攻。在隆美尔统帅的德军到达北非后,德意联军重新夺取战争主动权,向以英军发动疯狂反扑,德意联军一度逼近亚历山大。情势危急之下,英国派出了名将蒙哥马利与德意联军在阿拉曼展开决战。最终英军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取得胜利,扭转了北非的战场形势,阿拉曼战役作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被载入史册。
阿拉曼战役德意联军将近十二万人,出动坦克547辆, 飞机480架,火炮552门,英军出动十九万五千人,坦克1029辆,飞机750架,火炮908门。德意联军损失:三万六千多人,英军人员损失:三万三千多人。阿拉曼战役是英国陆军对德国陆军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英德陆军少有的一次大规模交战,这充分说明英国陆军是不弱于德国陆军的。此战英军无论在人数和装备上均超过了德意联军,由于英国本土比距离德意本土北非更为遥远,却能在战场上投放比德意联军更为强大的兵力,这就更加说明英国的综合国力较德国更为强大,实际上二战时期能做到全球投放兵力的国家也仅英国而已。
英国陆军的实力也是非常强大的
五、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荷兰战役
荷兰战役盟军的目标是解放荷兰,以荷兰为跳板进攻德国的最主要工业基地——鲁尔工业区。兵力有英国第2集团军、加拿大第1集团军,以及空降第1集团军,共11个步兵师、5个装甲师、3个空降兵师,由蒙哥马利元帅指挥。战役历时近两个月,以英国为首的英加军队践行拿来主义,用在克里特岛战役学来的伞兵作战经验打击德军,大量使用空降兵配合主要方向的进攻,进攻的步兵军采用纵深梯次配置的战斗队形,英加联军为自己构成很大的火炮密度。但是受地形的限制,英国人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联军只在在宽两百公里的正面上向纵深推进了45—90公里。荷兰战役的战略目标虽没有全部完成,但是仍解放了部分国土,算是英国陆军对德国陆军的一次局部胜利。英军在此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其中典型就是效仿德军克里特岛战役大规模使用伞兵作战,让德军也尝到从天而降的打击,报了当年克里特岛的一箭之仇。
德国U型潜艇
六、海上“屠狼记”——大西洋海战
大西洋海战严格意义上不算是英德两国海军交战,因为德国海军没有实力对抗英国海军,只能避而远之,采取用潜艇偷袭大西洋海上交通线上的英国商船。英国海军为了保护自身的战略物资、原料和粮食的生命线而对德国潜艇“狼群”的追捕并对己方商船进行护航。
此战是以英国海军为主要力量对德国的潜艇“狼群”展开围剿的军事行动,虽然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对德宣战,也派军舰支援英国,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最为强大的太平洋舰队面对太平洋上的日本联合舰队仍处于劣势,美国实际援助英国海军的力量只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所以大西洋“屠狼记”的主角仍是英国海军。
德国将大部分潜艇调往远离美海空基地的中大西洋,英国依托大西洋上的基地,组成七八个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搜索舰队,并开始列装备先进的机载搜索雷达、磁探仪和新式声纳、深水炸弹等武器装备,航空兵的巡逻范围扩大到北起格陵兰、南至弗里敦的北大西洋广阔海域。盟军强大的海空力量给德国潜艇沉重的打击,迫使德国于1943年5月将剩余潜艇撤离大西洋,至此到战争结束,德国海军没有任何建树。
二战时期德国共投入潜艇1188艘,781艘潜艇被盟军击沉。德国潜艇部队的40900名人员中,28000人阵亡,5000人成了俘虏。德国潜艇击沉了3500艘盟军舰船,造成4500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商船船员,大西洋海战以德军惨败而告终。(数据来源:【装备】德国U型潜艇简介·中国大学生在线.2015-11-18)
德国潜艇在盟军的联合打击下无处遁形
以英德两国军队为主力的战役共计六场,德国勉强取得胜利的只有敦刻尔克大撤退和克里特岛战役,取得胜利的弊端远远大于战争中得到的好处。英国取得了四场战役,其中不列颠空战、阿拉曼战役、大西洋海战于战局有决定性的影响。英国之所以能对德国保持着骄人的战绩,其根本原因还是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事实上英国在二战仍是当时世界的霸主,连当时的美国也是难以望其项背的,虽然美国工业产值于1894年就超过了英国,但是英国在金融、政治、军事、殖民地、软文化等方面的霸权依然存在,这几方面的霸权地位让英国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保持了将近六十年不动摇。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不知道二战期间世界的霸主仍是英国
美国开始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是在1944年的布雷登森林体系,该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英国金融霸权的丧失,1945年联合国成立则标志着英国在世界的政治霸权的易手。由于英国广大的殖民地依旧存在,大英帝国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但是实力依然强大,因为有殖民地的加持,美英实力相差不大,英国仍有和美国扳手腕的实力。拉开冷战序幕的是英国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欧共体成立时,当时欧洲各国(除法国外)还要推选英国当“盟主”,英国却选择与美国共进退,最终导致主导权落入德法之手。美国完全取代英国全球霸主地位还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亚非独立运动,英国的殖民体系的瓦解,标志了英国彻底丧失与美国在全球展开角逐的实力。所以说大英帝国兴于“殖民地体系”,也衰于“殖民体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64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