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日本学者为你解释,为何日本明知对美开战必败,却依然袭击珍珠港

日本学者为你解释,为何日本明知对美开战必败,却依然袭击珍珠港

虎、虎、虎!

这三个字是1941年日本军方约定好的暗号,只要后方收到这个暗号,就代表日军对美国珍珠港发动的第一波袭击成功了,第二波袭击可以继续,争取扩大战果彻底摧毁美国的珍珠港。

日军偷袭珍珠港成功以后,日本国内举国欢腾,日本的普通民众都乐观认为,日军很快就会在太平洋上打败美军,建立大家梦想中的大东亚共荣圈。

面对民间的乐观情绪,当时的日本军政上层却很冷静,因为在对美开战之前,日本的研究机构就已经有明确的结论——如果对美挑起战争,日军获胜的概率接近于零。

偷袭珍珠港

就连策划和发动珍珠港战役的日本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都认为,日军对美作战必败。山本五十六在一系列的战前会议上表示过,日本和美国开战必然要拖上数年,结局就是日本的资源被耗尽,导致日本一贫如洗。甚至他还断言,胜算如此渺茫的战争,根本就不应该开始

日本军政上层有这样的意识,是因为日本在二战时期军部设立了一个企划院,专门为国策制定提供研究资料,企划院早在1940年就比较过日美双方的资源储备,得出结论——美国的石油资源是日本的500倍,;钢铁是日本的20倍;铜是9倍;尤其是美国的工业产能是日本的74倍。有这样的资源差异,日本如果对美开战,虽然可以在局部取得一些战役优势,但是随着美国工业机器的开动,美国的资源优势会对日本形成碾压,从而导致日本必败。

即然明知道自己必败,日军上层依然决定袭击珍珠港、对美开战,这在常人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的事情。如此反常的事情背后肯定有它不得已的原因,美籍日裔学者崛田江理对此非常感兴趣,她收集了大量的罕见资料,试图回答——为什么明知失败,日本的上层依然要对美开战,把日本带向地狱?后来,崛田江理写了今天要介绍的这本《日本大败局》,来回答这个问题。本书的副标题是“偷袭珍珠港决策始末”,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分析资料,记述了偷袭珍珠港之前八个月日本的军政上层在做什么,他们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开做出与美国开战的决定的。

崛田江理出生于日本,先后在日本和美国接受教育,后在牛津执教,是国际关系方面的专家,她还著有《泛亚洲主义与日本的战争:1931-1945》一书,此书分析了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给日本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崛田江理在《日本大败局》一书中,把日本明知必败,还依然决定与美国开战的原因归纳为三条:1、物质匮乏导致战争无法继续,所以必须扩大战局,以战养战2、两次国运大战的胜利培养出的赌徒心态;3、扭曲的政体让军政上层无法控制下层。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释一下。

物质匮乏导致战争无法继续,所以必须扩大战局,以战养战

其实袭击珍珠港前,日本本土的物质供应已经难以为继。当时的日本物质匮乏到什么程度,我们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下。在1939年,作为日本人主食的大米,很多人已经吃不上了,到1940年夏天,东京最高档的餐厅也只能供应劣质的进口廉价大米,而到了1941年12月,即使是最廉价、质量最差的大米,日本普通百姓都要靠配给券才能吃到。不仅粮食不够,石油同样短缺,由于石油优先供给军队,日本国内的公交车只能靠烧木炭行动,老百姓基本一滴石油也见不到。

1939年东京

造成物质匮乏的原因是因为日本从1931年开始侵华战争,而且不断把战争规模升级,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要不断投入更多的战争资源才能维持侵华战争的进行,尤其是石油、钢铁和橡胶等战争必须的物质。

本来日军上层认为,侵华战争可以在短时期内就结束,这样日本原来存储的资源可以应对侵华战争的消耗,但是他们没想到中国人民的抵抗异常顽强。这导致日军只能占领一些大城市,对于人口和资源更加丰富的乡镇,日军就毫无办法。到1939年,当时全日本47%的男子都上了前线,依然看不到侵华战争胜利的希望。

当时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日军作为现代化军队需要的物质,例如钢铁、石油和橡胶,中国几乎都不生产,这让日军的以战养战策略成了空想,占领中国成了一件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事,所以侵华战争让日军本身也异常痛苦。

侵华战争

战争资源的匮乏,让日军不得不想办法开辟其他来源以满足自己的战争消耗,本来日军侵华93%的石油是从美国进口,但是随着日军战线的拉长,美国却不断收紧对日战争资源的出口。而且随着战争的发展,英美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资助中国以拖住日军,这让日军上层异常恼怒。

1941年8月1号,美国彻底对日实行石油禁运,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眼看战争无法继续,所以日本决定对美开战,夺取东南亚那些盛产石油和橡胶的地区,以维持自己的战争机器运转。

两次国运大战的胜利培养出的赌徒心态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军国主义思想就非常的猖獗,靠着两次大战,日本树立了自己世界强国的地位,两次大战一次的日本和满清的甲午战争,另一次是日俄战争。

日清甲午战争的时候,没有人认为日本能够胜利,因为当时的清朝海军教官都来自于德国,购买的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战舰,满清海军号称是远东海军第一。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刚刚实行维新没多久的日本只用了一年就打败了它,还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不但拿到了大笔的赔款,还割占了台湾岛,这让日本的自信心爆棚。

甲午海战

1904年,日本和俄国开战,相比于当时的俄国,日本就是一个弹丸之国,可是作为超级大国的俄国却依然失败,被弹丸小国日本打败,日俄战争让日本跨入了列强的行列。后续结果影响更大的是,对俄国战争的胜利,让日本的野心更加膨胀,日军觉得自己武运昌盛,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时间到了1941年,4月13日日本和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约定互不侵犯,加上和德、意的同盟条约,外交上的胜利让日本觉得自己没有了后顾之忧,毕竟日本觉得整个欧亚大陆能打的都成了自己的朋友。

战争资源的匮乏让日本把目光投向了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日本当时觉得,欧洲列强包括美国的主要精力都在欧洲,没空插手亚洲,而且自己和他们都签订了条约,欧洲列强应该不会干涉自己。1941年7月22日,日本先是试探性占领了印度支那,印度支那原来的占领国法国退缩,没想到美国因为日本的行为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然后又在8月1日彻底对日实行石油禁运。

面对这样的状况,日本骨子里的军国思想开始沸腾,明治维新以后,日军打败过满清,打败过俄国,日军中下层官兵认为武运站在他们这边,美国不过是另一个看起来和满清、俄国一样的对手。日本很多人认为,当年的满清和俄国看起来都是不可战胜,但是日军依然能打败他们,同样现在也能打败美国。这种赌徒心态也是促使偷袭珍珠港事件的催化剂。

扭曲的政体让军政上层无法控制下层

当时日本扭曲的政治体制是对美开战的另一个催化剂。概括来讲,当时的日本军政上层,对下层已经失去了控制。日本1882年颁布的军人谕令规定:天皇对军队有绝对的统治权。但是后面的一系列法律没有明确说明,天皇该怎么行使这种对军队的统治权。比如,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前,天皇和他的弟弟聊天时就表示过担忧,但是战争决策是内阁和军部做出的,天皇不知道该按什么程序去否决政府做出的战争决策,因为以前没有天皇否决政府决策的案例,宪法也没有规定程序,告诉天皇该怎么做才能。

战犯近卫文麿

法律规定军队向天皇效忠,没有提到政府和军队的关系,这也是个漏洞,这就导致日军常常绕过政府,自己行动。比如,九一八事变就是日本关东军自己决定发动事变,成功以后才告诉东京政府。法律的漏洞导致日军在战争中,经常自行其是,远在东京的内阁根本没法控制军人。

日本的内阁制也很奇葩,首相名义是内阁长官,却没有能力控制内阁,因为内阁官员的效忠对象是天皇,对天皇负责。同样的,法律只是规定官员们向天皇负责,却没有法律告诉天皇该在内阁扮演什么角色。而且日军在明治维新后的一系列军事冒险都有不错的回报,这让内阁中的海军大臣和陆军大臣根本不把首相放在眼里,首相在内阁中很是尴尬。

战犯东条英机

本来从1940年开始担任首相的是近卫文麿,他一直倡导通过和美国谈判避免战争爆发,为此甚至可以从中国撤军,这引发了军方的不满,天皇也找不到途径对近卫文麿表示支持,到1941年10月,近卫文麿被逼下台。后面陆军大臣东条英机继任首相,开始策划对美开战。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虽然认为打不赢,但是天皇没有反对,作为效忠天皇的军人,那就只能开打。

总结下来,内阁官员和军队都宣称自己效忠天皇,而天皇由于法律程序的缺失,对这些人没有控制力,这导致对外战争缺乏统一的规划,大家各行其是,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作者崛田江理认为,就是这三个原因导致日本上层明知对美开战必败,却依然发动了偷袭珍珠港。

通读本书,我们会得到一个教训,有时候为了掩盖一个错误,会犯下一系列的错误,最终导致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日军从1931年侵华开始,就犯下了第一个错误,然后为了弥补侵华的物质损失,不断扩大战争规模,最后把整个日本带入了地狱,但是日本今天对于战争的反思依然不彻底,未来会不会再次进入地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610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