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对《论语》进行学习,《论语》并不是孔子写的,而是孔子的语录,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由他的弟子编撰而成。所以里面的每一段,都非常的简短,但虽然简短,却用词考究,语言精辟,无论是对我们行文造句或者是感悟事理,都是一本很好的书籍。
在《学而篇》里,总计十六章,其实是十六段话。讲的其实是“君子务本”,算是一篇引导篇章吧,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的意思。
开篇这段话,大家是最熟悉不过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于这开篇的一段话,即使懵懂孩童,也是颇为熟识的,而明代的朱熹,更是对它评价颇高,称其为“入道之门,积德之基”。那么,对于此,我是如何理解的呢?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关于这句话,其实很多人有误读,关键就在这个“习”字上。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理解:学习之后,经常练习,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但是很多人,把这个“习”字,理解为“温习、复习”。
我们知道,习的繁体字是習,上面一个羽字,表示鸟。而在《说文解字》中,也这样阐述:“習,鸟数飞也,也就是说鸟练习飞翔的意思。
所以我们说“学而时习之”,学习的是知识理论,练习的是技能,所以这句话表达的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过程,一是知识一是技能,两手都要抓,这才是孔子教导给我们的儒学真义。
那么,具体到这句话,孔子让人们“学”的是什么呢?细细思之,也正是这君子六艺吧。具体而言之,“礼”就是“礼仪规范”,社会规则与个人为人处世的修养;“乐”是音乐、祭祀的乐器,对于个人则是古琴雅操之类吧;“射”是射箭技艺;“御”是驾驭马车的技术;“书”是书写、文字、作文;“数”是计算、数学的知识。
由此可见,孔子是希望儒生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但是,在古代一些特别的时期,这句话被一些儒生误读,从此“两耳不闻身边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皓首穷经做书虫,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个个不取,反而走了弯路。
及至后来,儒生千万,反而是王阳明真正体悟到这句话的真意,并进行了延伸,继而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知行合一,相互印证,不亦说乎?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人们的理解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但是,如果纵览全段,恐怕我们也理解错了。
我们看《论语》这本书里的每一个篇章,都是意思连贯的,那么,这开篇的三句话,理应也是连贯起来的呀,否则,孔子的门生们,岂能把它们都放在同一篇章里呢。
我们看,之前孔子让人们学习君子六艺,然后时时习练,习练之后呢?则有了这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以学了知识,就要通过练习把它转化成技能,转化成技能之后,就要跟小伙伴们一起交流。
所以这里的“不亦乐乎”里的“乐”,不应该理解成“快乐”的乐,而应理解为音乐的“乐”,这样才符合逻辑。
因为“乐”是君子六艺之一,并且总是和“礼”联系在一起;所以联系前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六艺,时常练习,有远方的朋友来此,应该钟鼓齐鸣,彼此切磋”。
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实这句话,孔夫子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问。就是因为“人不知”这三个字。
人不知,别人不知,不知道什么呢?在传统的理解中,人们不知道不理解的,是“我的才能,我高尚的情操,我追求的道,我高洁的品格”,但是我不会因为别人不理解而恼怒,这样不也是君子之风吗?
按照这样的理解,其实这句话正是儒家“中庸之道”的起源之处,中正平和。
对于这句解释,我没有异议,那么我们把这句话,放到这一段中,又该怎么理解呢?我是这样理解的:
君子六艺,习而练之,有朋原来,钟鼓齐鸣,彼此切磋,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我秉持的,是我自己的君子之道。
而这样的意思,也正好和《论语》中的“君子群而不党”彼此呼应起来了。
四、我的一家之言
以上,就是我关于论语《学而篇》开篇第一章的理解。
整段话应该是具有逻辑性的整体,而并非是分开的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习”是指技能类的练习,而不是读书类的“温习复习”;“不亦乐乎”的“乐”应该是指“奏乐”,而不是“快乐”。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
如果大家要参加语文考试什么的,还是请按照教科书上的解释为准。
《论语》学习,第一章开篇“学而时习之”,我对它是怎么理解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49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