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舍身堵枪眼黄继光排第六,19岁的他位列第一!

舍身堵枪眼黄继光排第六,19岁的他位列第一!

说到用血肉之躯,堵住正在喷射子弹枪眼的英雄,我们脑海中立马就会冒出“黄继光”三个字。其实,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舍身堵枪眼的英雄烈士,至少有14人,如果以时间排序的话,黄继光应排第六,位列第一的是一个叫徐佳标的烈士,牺牲时比黄继光早了整七年。


黄继光,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出生,四川中江人,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第一三五团二营通信员。1952年10月20日,上甘岭战役中,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年仅21岁。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徐佳标(1926~1945),灌云县人。烈士。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期间,父亲被日军抓去当劳工,后惨遭杀害。民国32年(1943年)冬,徐佳标在逃荒路上参加新四军。他怀着对敌人的深仇大恨,刻苦学习军事技术,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民国34年4月,在阜宁战斗中,他一人赤手空拳连夺敌人两挺机枪,被授予“阜宁战斗英雄”称号,升为班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6日,在解放淮阴城的战斗中,徐佳标所在的第三师特务团担任南门主攻任务,他为攻城尖刀班班长。下午两点,在爆破城门没有成功后,主攻的七连奉命强攻。他一手抓云梯,一手握枪,背上斜插着火红的战旗,冲到最前面。接近城墙时,他第一个架起云梯,向城头攀登。敌人依托碉堡、城垛,居高临下,严密-登城点,手榴弹一排排扔向城下,登城战士受到很大伤亡。徐佳标在快到城头时,脚下的云梯被炸断了。他眼疾手快,紧紧抱住城垛,奋力攀上城头,把红旗插在城头上。就在这时,一个敌人凶狠地举起马刀,将徐佳标的双手齐腕砍断。他昏倒在城垛边上。待他醒来时,发现敌人暗堡里的机枪,正在-着战友冲锋的道路,愤极的徐佳标忍着剧痛,用双臂支撑住身体,一点一点地挪向敌人的火力点。当靠近敌人的枪口时,他用尽全力猛扑上去,用双臂紧紧夹住机枪管,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机枪口,使大部队迅速涌上城头,冲向城内。徐佳标牺牲时,年仅19岁。

  为了表彰徐佳标的英雄事迹,新四军第三师党委授予他“淮阴战斗英雄”称号,并且把淮阴城南门命名为“佳标门”,他生前所在的班为“佳标班”。淮阴战斗中的,舍身堵枪眼,比黄继光早年,牺牲时比黄继光小2岁,年仅19岁。


19岁堵枪眼,徐佳标壮烈牺牲

褚 银 谢 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新四军为歼灭拒绝向我抗日武装投降的日伪军,决定以第3师主力从淮南回师苏北,攻击淮阴、淮安两城,发起两淮战役。驻守淮阴的是被国民党改编为第6军第28师的伪军潘干臣部、淮阴保安团和常备旅,共9000余人。淮阴城城墙高12米,敌人在城墙上增修工事的同时,还以城四周运河和护城河为基础增设鹿砦、铁丝网,形成号称“铁城”的城垣防御体系。



参加过两淮战役、时任新四军第3师10旅29团2营营长的李延培在自述中说,苏北根据地人民听到新四军准备解放两淮的消息后,立即行动起来,踊跃支援前线。地方政府成立“反攻动员委员会”,组织几万人规模的担架队和运输队,地方医院增设1000张床位。为使部队顺利越过城壕,上万民工在3天内挖通长达15公里的水道,将城壕中的水排尽。


自8月27日6时许至8月31日,新四军第3师10旅肃清淮阴外围据点。当日夜,10旅集结于城东和城南,师特务团、射阳独立团、淮海新2团分别从城南、北、西3面实施包围,准备攻城。为迷惑敌人,在攻城战斗打响前,我军不断派出小分队对敌进行夜间袭扰,制造我军将于夜间攻城的假象。



9月6日中午时分,我军炮火对敌急袭,淮阴攻城战斗正式打响。

在李延培的回忆中,最壮烈的战斗场景发生在城南门。当日14时,师特务团突击连战士在火力掩护下迅速越过护城河抵达城墙下,将强攻云梯架到城墙上。5班班长徐佳标背插红旗,快速攀梯而上。守城敌人集中火力向他射击,竭力阻止他登上城墙。

我军的攻城瞭望塔

徐佳标双手紧紧攀住城垛不放,想抬起右腿翻身上城,但此时他两腿已严重受伤、鲜血直流,根本不听使唤,云梯也被敌人炸断,整个人就高高悬在城墙上。就在这危急时刻,徐佳标发现自己右侧城墙上一处暗堡内的机枪又响起来,封锁住护城河上的木桥,阻碍我军后续部队靠近城墙。眼看战友倒在敌人枪口下,徐佳标使出最后力气,双手死死抓住城垛,艰难将身体往右挪动,最终将自己的身体堵在敌人枪口上,我军后续部队迅速通过木桥,攻上城头。

李延培在自述中说,徐佳标当时年仅19岁,牺牲时,他上身伏在城墙边上,双手紧紧抓住城垛,身体上布满弹孔。

淮阴战役胜利的公报

15时30分,城内守敌投降,至此,淮阴宣告解放。淮阴战役全歼敌军师长潘干臣以下9000余人,其中俘8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及长短枪数千余支、炮10门、汽车18辆、汽艇4艘、电台10余部,其他物资甚多。

9月14日上午,祝捷大会在淮阴城南公园举行。在云梯登城中用身体堵抢眼英勇牺牲的徐佳标被追认为“淮阴战斗英雄”。为纪念和发扬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第3师和地方党委决定将徐佳标生前所在班命名为“佳标班”,将淮阴南门命名为“佳标门”。


尘封70多年 徐佳标被确认为“革命烈士”的经过


(张晨晨)徐佳标是连云港和淮安地方党史上的重要人物———他1943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9月6日,年仅19岁的徐佳标在淮阴城攻坚战中,担任尖刀班班长。战斗中,在淮阴城南门的城垛上被伪军砍掉了双手,却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口,壮烈牺牲。

战后,新四军三师党委授予徐佳标“淮阴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其生前所在班被命名为“佳标班”、淮阴城南门被命名为“佳标门”。他比1952年10月19日朝鲜战场上的黄继光扑向敌人机枪口整整早了7年。不过,直到近些年,大家才陆续了解这样一位壮烈先驱,而他也直到去年底,才被正式确认为“革命烈士”。

“我们需要为这位先烈做点事”

“2010年,我们在整理徐佳标史料时发现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是只知徐佳标是灌云人,灌云哪里人搞不清楚。二是在《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上查不到徐佳标的名字,说明他不是在册烈士。”日前,记者联系采访了淮安市党史工办原主任郭家宁。他说,“从我们已经掌握的史料和老同志回忆录来看,徐佳标是灌云人这是没有疑问的,但烈士之名仍未得到确认。”他说,“我们需要为这位先烈做点事”。

郭家宁回忆:“有个徐兆祥烈士的经历和徐佳标很相似,都是灌云人,都是新四军三师特务团班长,都是在淮阴城攻坚战中牺牲的,他们是否是同一个人呢?”2010年9月7日,他和同事漆晓芳、马新文一行3人去灌云县沂北乡走访。乡里周书记听说他们是为核实烈士的情况而来的,对他们非常热情,还专门安排民政上的同志陪他们到何庄村徐庄组走访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起徐兆祥,庄上人都知道是烈士。说起徐佳标,庄上人都不知道。说明徐佳标和徐兆祥不是一个人。”郭家宁解释道。

时间流转到2014年,《扬子晚报》社和省档案局在《扬子晚报》上开辟“穿越档案”栏目。4月初,《扬子晚报》记者来淮通过档案局采访到郭家宁,要他介绍淮阴战斗英雄徐佳标的事迹并提供有关资料。4月28日,该报记者以“谁是我军第一个舍身堵枪眼的英雄?”为题在《扬子晚报》上发表。徐佳标的事迹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读者纷纷开始关注起这位被历史风尘掩埋了多年的悲壮英雄。



“徐佳标是我的二爷”

此时,远在灌云板浦镇罗圩村(今属海州区)的徐育刚看到《扬子晚报》后去往淮安。当他在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碑上看到徐佳标的名字时,眼泪夺眶而出。徐育刚对本报记者说,“我和父亲两代人苦苦找了几十年,终于有下落了。”当时他拿着《扬子晚报》到淮安市委党史工办找郭家宁,说徐佳标是他的二爷。不过,郭家宁说话严谨:徐佳标是灌云人是肯定的,但是不是你二爷,要走访、考证。

10月17日,郭家宁和淮安市委党史工办马新文副主任、《淮海晚报》李超总编、江安主任以及我市相关媒体人士一行来到海州区板浦镇罗圩村。

村支书刘廷奎找来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颜井胜、颜文世等,在徐育刚家里进行座谈。88岁的颜井胜说:“我和徐佳标一起长大,那时候很穷,他到泥巴门卖盐,做点小生意,卖盐时他跟熟人走了。他就是这个地方人,小名叫‘小二潭子’。”80岁的颜文世说:“我就住在他家前面,徐佳标在家里排行老二,小时候我们常在一起玩。”

村支书刘廷奎说,对徐佳标最熟悉的老人应该是徐守元,老人要是健在今年该93岁了。刘廷奎回忆,徐守元老人曾经对他讲过,徐佳标离家之前是帮人家扛盐的,他父亲死在日军手里,后来日军要抓徐佳标去顶替父亲做工,徐佳标才偷着跑走了。后来有人说他投八路“小鬼队”去了。郭家宁说,“根据我们所掌握的史料和走访座谈,最终确认徐佳标是灌云县板浦人(今属海州区),和《今日灌云》(县报)刊登的灌云英雄徐佳标事迹是一致的。而徐育刚也是他的侄子。”

让“烈士”实至名归

“我们在整理史料过程中,查阅了省民政厅1982年10月编印的《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无论是其籍贯所在地灌云县,还是其牺牲地清江市(淮阴城区旧城),烈士名录中都没有徐佳标的英名。这说明徐佳标牺牲近70年,还不是在册烈士。”郭家宁说。

“烈士名录中没有徐佳标的英名,我们认为有可能是建国初期烈士登记时漏报,其生前部队新四军第三师9月打下两淮后,10月在师长黄克诚的率领下奔赴东北战场。”郭家宁说,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前身为新四军第三师)赴朝作战,不可能为徐佳标申报烈士。从家庭来讲,徐佳标牺牲时年仅19岁,既无妻子又无子女,从参加新四军后就与家中失去联系。其哥哥徐佳生多次寻找弟弟徐佳标没有结果,1996年去世前还交代儿子徐育刚设法寻找二叔徐佳标。

“我在父亲去世后,曾先后到灌云县民政局、海州区民政局、连云港市民政局找过,但民政部门都说‘没有原始材料’,无法认定二叔就是徐佳标。”徐育刚对记者说。地方民政部门在不了解徐佳标英雄事迹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为他申报革命烈士。于是,2014年12月6日,郭家宁等人以淮安市中共党史学会的名义,向烈士生前部队39军发函“关于请求为‘淮阴战斗英雄’徐佳标出具证明的报告”。

不久,他们就收到39军政治部“关于徐佳标烈士相关情况的复函”。复函中称徐佳标烈士生前系其部前身新四军第3师特务团7连班长,在解放淮阴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战后被追认为“淮阴战斗英雄”。至此关键一环得到肯定。

此后,我市各级民政部门也都陆续出具了追认徐佳标为烈士的说明和复函等。最终,确认徐佳标是灌云县东辛乡罗圩村闸口庄人(现为海州区板浦镇罗圩村)。而在县烈士陵园改扩建工作中,为便于烈士亲属祭扫,灌云特地为徐佳标建了衣冠冢(遗体葬于淮阴合葬墓)。值得一提的是,在录入烈士信息工作中,淮安方面还将徐佳标烈士所有信息作了上传,烈士事迹陈列馆里,专区陈展徐佳标烈士事迹。同时,徐佳标的名字也被正式录入中华英烈网“烈士英名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3307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