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难,做两个孩子的父母更难,你用心地做父母,可孩子有可能会认为你偏心,特别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他是无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的,你再跟他解释都没有用,孩子只在乎他的感受,而不是你对他说了什么,甚至你做了什么。
女儿声讨“双标”妈妈
《少年说》中有一位读中学的女学霸,她站在勇气台上声讨妈妈,认为她的妈妈对她和妹妹是双标准,对她要求严格,态度冷淡,对妹妹却是温柔贤良,宽厚仁慈。妈妈要求她数学要考100分以上,妹妹则只要考及格就可以了。她想玩水晶泥,妈妈说有毒不准玩,可转头就给妹妹买了,她俏皮地质问妈妈:“妈妈,我是你亲生的吗?”
听上去这个女孩子很可怜,这个妈妈确实有些过分了,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什么对姐姐就这么冷酷无情,对妹妹却体贴入微呢?但当我听完这位妈妈的解释后,突然恍然大悟。
这位妈妈十分幽默,她对女儿说:“你可能真的不是我亲生的,因为你太棒了,你读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学编程,用编程解奥数题目,当初我学C语言,那就是天书啊!你物理好,经常考满分,可我一碰到带电的物理题目就犯晕。”
接着这位妈妈又给女儿解释了“偏心”的问题,她对两个女儿的爱是一样的,只不过是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而已,大女儿是个名副其实的理科女生,她给大女儿解释水晶泥里有硼砂,是有毒物质,大女儿很容易理解。但小女儿是理科小白,和她讲这些没有用,所以只能采取迂回战术,暂时让孩子玩一玩。
听完妈妈的解释,这个女学霸哑口无言,也理解了妈妈对她“与众不同”的爱。
爱孩子的父母都会偏心
我有两个孩子,坦白地说,我是个偏心的妈妈,我无法做到把爱平均分给我的孩子们,因为这不是切蛋糕,可以精确到用斤两来称量,但在孩子看来,这就是偏心,“你疼哥哥,不疼我”“你偏心弟弟,对我不好”,孩子们也经常这样说我,但我并不会放在心上。
1.没有绝对的公平
什么是公平,公平不是同样的对待,而是有针对性地区分对待。因为疫情,两个孩子都宅在家里,会抢着看电视。因为老大已经读小学三年级,老二才三岁多,在上幼儿园,所以,我对老大看电视的时间有严格的限制,对于老二则宽松一些。
老大对我的安排肯定会不满,“凭什么弟弟就能看那么久,我就不行。”我会明确告诉他,因为他是小学生,有学习任务,弟弟小,没有学习任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也都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有些事情不是我们不愿意做,就不去做的,只要是我们该做的就必须去做。
虽然老大会反感我这样说,但我必须要让他明白这个道理:是你的责任,就必须要承担,不可推卸与妥协。
2.没有一样的孩子
有一句流行语叫“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我非常不认同。早在数千年之前,孔子就教育我们要因材施教,因为没有完全一样的孩子,所以,在教育方式上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别,
就拿我家两个孩子来说吧,老大敏感,安静,读一篇感人的文章,听一首《万爱千恩》都能哭得稀里哗啦,他很善解人意,又略带自卑,考试前总是紧张地说考不好,每次成绩出来都是名列前茅,可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老二呢?用老公的话说是个猛张飞,体力好,喜蹦跳,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整天调皮捣蛋,一天到晚为他担着心,总怕他磕碰,可不管你怎么吼他,他都笑嘻嘻的,有时还会哄你开心,叫你不要生气了。
两个孩子性格完全不同,对于老大,我更多的是鼓励、肯定、表扬,希望他像弟弟一样,阳光一点;对于老二,我则比较严肃,批评地多一些,让他稳重一些,少一些磕碰。
尽管对两个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但两个孩子都是我的心头肉,都一样的爱,但孩子感受到的爱却不一定一样多,所以,他们觉得我偏心。
让孩子感受到爱,才能做到少偏心
有一位单亲妈妈,曾哭着对我说:“我为了孩子付出了很多,把最好吃的、最好用的都给了孩子,我自己省吃俭用,受苦受累,可孩子却恨我,为什么啊?”
不少父母觉得为孩子全心全意地付出,这就是爱。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父母付出多少爱并不等同于孩子得到多少爱,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多少爱,取决于他感受到多少爱。
我们批评孩子不努力学习,是为孩子好,但孩子感受到的只是你的婆婆妈妈,唠唠叨叨,他只有讨厌你,看到你就想逃之夭夭;当我们不允许孩子看太长时间电视,玩太久的游戏时,他感受到的是被限制,不自由,他要与你抗争;当我们在睡前为孩子泡好一杯热牛奶,让孩子喝下时,孩子感受到的是你的强势,你的逼迫,他不喜欢牛奶的味道,喝到嘴巴里就想吐,所以,他和你大声嚷嚷……
总之,我们付出的爱与孩子感受到的爱之间,会有很大的损耗,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敞开心扉,和孩子好好沟通,不一定非要他理解,但一定要让他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做,至于他能否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需要时间,或许有一天他会突然明白了,父爱与母爱是需要时间去考量的,不要奢望孩子现在马上就能理解,我们也曾误会过父母很多次,不是吗?
爱,需要坚守原则和底线,才能让爱不过界,走向溺爱;爱,不是完全让孩子感到舒服,有时也可能很难受;爱,是让孩子在痛与笑中,逐渐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809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