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太阳,我们接触到的能量不是连续的,是一波一波的,只是因为相互间隔太短,我们感觉不到。我们有形的今天是来自质量为零的无形当中,你相信这是真的吗?
前些时我国发射的量子卫星,进行通讯实验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它是微观世界领域的技术应用,实现了两地无形中的“纠缠”感应,似乎展现了鬼缠身的一幕。
量子不是单个粒子,而是粒子聚合体释放能量时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波动传递形态。
万物都是有周期性波动的运动,包括微观的电子等其他粒子的运动,他们随时都处在振动或者是绕动中。
只要这种振动是周期性的,对外释放的能量一定是波动的,波动对外表现的就是振幅的忽大忽小,这种忽大忽小对外表现的就是能量是一份儿一份儿往外输出。
每一分能量就是一个量子,量是一定数量范围的值,不是单一的个体,是一定数量的集合体。
所以我们在分析量子问题时,不要把它当成一个粒子,应该把它当成“波动”来研究,这是它的本质。
我们既然认可光的波动性,我们就不能认为光是由粒子的对外抛射形成的。其实光本身没有质量,没有质量又怎么能说是粒子呢?
被证实了的“二重性”如何解释呢?我们可以认为,光所谓的粒子性,实际上也是能量的“聚堆”造成的物理表象。
我们把这种能量“聚堆”作用当成了颗粒,其实它是由一份份的能量相对扎堆和集中作用的(虚象)结果,当然这种“颗粒”是没有形状的。
能量在传递时表现的也许是热、也许是光、也许是机械共鸣下产生的各种机械振动,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波的能量传递作用下的结果,他们是无形的。
宇宙大爆炸不可能通过抛射物体形成的,应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是通过爆炸产生的无形中的振动波、传递能量而形成的。
在这种振动和波的传递作用下,巨大能量转化成了当今的物质世界,造成局部的物质数量和位置的排列顺序。
那么这种振动波又是何物呢?他与光的传递是同一种物质吗?科学家们正在解释这种现象。
也许事物的本源是一致的,波就是能量,是处于无形状态的波动能量,或者说能量借助波实现传递的。
一般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各种波都归结为能量波,两者不能分开。这也许是宇宙中存在的公理,这样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可能会更好一些。
公理是不能论证的,因为追到最后只能剩下存在,这种存在是永恒的,你能论证为什么运动是永恒的吗?!我们只要知道能量与物质在不断地转换运动中,这就够了。
有一种学说叫三力统一理论,这种理论似乎要找到他们统一的解释或者运行规律,据了解目前已经完成了两个力的统一解释。
我们已定义的有洛伦力,万有引力,磁力等,据说现在又有强力之说。不管如何划分,对外表现的力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似乎需要对各种力的产生,要有一个归纳和统一的说法:我们假如力也是由振动和能量转化而来的一种外在表现,如同物质也是由能量转化而来的那样。
由于:E=M·C^2 所以:M=E/C^2
上述是爱因斯坦写出的著名公式,他说明了物质是怎么来的?是从波动中的能量转化而来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质是由光的速度和波动的能量产生的。如果星际物质是有形的,那么能量就是无形的,所以有形产生于无形当中。
有形产生于无形当中,有点儿像两千多年前,老子说的话,据说爱因斯坦晚年对老子是很崇拜的。
既然光的波动性说明他是周期性的运动,那么万物就是由周期性运动能量产生的,他的外在表现也应是动能变化,这种动能的变化就是力产生的原因(牛顿定律)。
因为加速度a是物质的能量外在表现。所以:F=ma
宏观物质如此,微观世界也同样如此。这种传递的能量波,也会在粒子之间产生相互振动(获得能量),当然就会有力的产生,化学中的化合键就是这么来的。
也就是说力的产生本源来自于波动能量,如果波动消失,那么力也同样会消失。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波动称为运动,运动消失后由此产生的力也就不存在。
或许,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运动中的物体,会引起引力变化的原因和推论。
当星球不再沿着轨道运动,或者它内部的运动消失,对外表现的引力或其他力就会转化成能量,所以在星际间你找不到静止的星球和静止不动的粒子。
这也可以解释宇宙中各个星球是怎么形成的,他也许是在爆炸时(更准确的说是没有中心点的概率事件)通过波的能量传递,使宇宙空间原来就有的能量转化而来。
宇宙中的背景辐射现象(此项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也许能够证明这一点,背景辐射说明了宇宙中各个角落充满了原始能量。
这种原始的能量在外部的某一事件的激化下,能量变成了物质形成了星际尘埃,后来的发展就逐步形成了各种星系和星球。
此时的宇宙空间能量并没有完全转化成星际物质,还有一部分残留能量,这就是背景辐射的原因。
图中展示的是宇宙背景辐射的的频谱,是一种无形的能量波。也许能量波就是宇宙的本源。
既然是能量波动是永恒存在的,那么时间也应该是宇宙中永远伴随的标尺,永不会消失。
那么宇宙现在还有没有相对平均分布的能量状态、而没有星际物质的空间呢?这种状态也许不存在,但至少不能绝对否定这种存在。
也许在宇宙星际间的广阔区域,分布着无形中的原始能量,他在等待着某一事件激发。这种激发下的宇宙,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形成星际物质,要有巨大的宇宙空间。
他与我们遥远的程度,远超过我们现在认识上的距离。因为空间巨大和没有光线的产生,所以我们人类根本看不到这些地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能看得到的宇宙,星际与星际之间不会再有新的星际物质产生,因为相互间的空间所孕育的能量不够大。
从更广义的角度看,也许宇宙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平均分布的能量状态,但不能否认这种宇宙起源解说的背景和原因。
也就是说他的宇宙产生的基础是不变的,现实中的爆炸和相互干扰波动现象是永恒的,这种因爆炸和干扰产生的波动永远作用于宇宙中。
这种背景下的解说,至少说明宇宙在不断地通过波的作用进行能量传递,重复着过去和将来。
从有形到无形,也应该始终处于循环和转化的变化中,因为能量始终是守恒的。这也解释了天体中巨大的黑洞,不断吞噬各种物质,这些物质最后到哪里去了的问题。
他把吞噬的星际物质都转化成了能量,实现了有形和无形的转换,只看到它吞噬、而看不到它吐出的那一刻。
当黑洞转化的能量足够大时,这种能量总有一天要爆发,那时我们又看到了如此灿烂、新的宇宙星系,只是时候不到罢了。
由此分析也就不存在宇宙产生的奇点和时间归零说。如果我们要找到宇宙产生的那一刻,也许会遥遥无期,也没有意义。
因为宇宙的变化也许是一个圆周运动,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这也许能解释哲学里面所说的运动是永恒的。
尽管如此,宇宙会永远消失吗?那么新的时间又从哪儿算起那?所以时间可能会有长短之说,但绝不会消失。
宇宙形态将随着时间而周期性的永恒的变化着,一会儿是物质变成能量,一会儿再由能量回到物质,这种反复也许是宇宙的公理。
也许由长、高、宽构成的有形物质空间和宇宙能量波动时间标尺构成的现实世界是永恒的。
因为它他不仅满足了产生波动的基本要素,使能量得到了有效传播。而且也为宇宙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化,有了永远循环下去的理由。
这种猜测和科学推导将会越来越少。而发生在微观层面上的波动现象即量子特性和由此产生的物理现象,转化为应用技术就自然而然的应是我们人类研究的重点。
杨振宁教授为什么反对在中国再搞新的对撞机,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恐怕更多的是考虑到人类科学发展的未来及对人类影响的现实需要。因为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虽然不差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97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