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马奇顿防线难道只是摆设?防线中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马奇顿防线难道只是摆设?防线中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熟悉二战的人都知道马奇诺防线的故事。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防止德国再次入侵,花了大价钱沿着两国国境修了一条马奇诺防线。号称固若金汤。


但是结果呢?二战爆发之后,德国并没有直接进攻防线,而是从法国东北部的阿登森林找到一个突破口,绕到了马奇诺防线的后面。结果是,法国在几个星期内就投降了。回头看那段历史,大家就难免笑话法国人,说你花了大价钱修的马奇诺防线,纯粹就是个摆设。

这件事简单理解就是,一个房间有两个门,法国人只在其中一个门上上了锁,结果德国人轻松推开另一个门,打进来了。


但是我们凭常识想想就知道,事情绝不会这么简单。法兰西是个多么优秀的民族,不缺人才。法国是个大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又打得创巨痛深,花那么多钱修的马奇诺防线工程,不可能没有经过各个角度的慎重论证。它可以犯错误,比如忽略了阿登森林,但是绝不可能犯这么幼稚的错误:明明有两个门,只上一把锁。

但事实就是这样啊,马奇诺防线最终是被绕过了啊,白修了啊,这怎么解释呢?

你想,马奇诺防线修在哪里?德国和法国的边境线上。那请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么打的?德国是从德法边境入侵法国的吗?不是啊。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就是绕过了边境,从北边,就是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那个方向打过来的啊。这就是著名的施里芬计划。


奇怪就奇怪在这一点。按说,大家都知道亡羊补牢,那得是哪儿破补哪儿。你法国为了防范德国,不在一战中德国曾经发动进攻的北边修防线,跑到东边、南边大兴土木。这不是瞎耽误功夫么?

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法国其实预料到后来发生的情况,是故意这样干的。那为啥呢?

防线的修筑并不是为了拒敌人于国门之外,而是管理德国军队的行为,让他们只能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而且限制了他们活动的速度。这为之后的反击打下了基础。

你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也是从马奇诺防线的北边绕过,从荷兰比利时那个方向进攻的法国。但是结果呢?结果是一头撞在法军的防线上,双方进行了连续4年的阵地战、堑壕战。最后以德国输掉一战告终。

所以,法国之所以花大价钱修马其诺防线,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逼迫德国军队绕过马其诺防线,再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的剧本,再让他从荷兰比利时方向进攻。


法国人这么想,一战的时候,我没准备好,都可以打败德国。二战,英法联军在德国进军的道路上,准备好了330万大军,只要德国按照这个剧本演,法国人是有信心让德国败得比一战更难看的。对啊,一个剧本,咋能演出两种情节呢?

当然,法国人没有想到,德国这次居然从阿登森林里钻出来了,剧本虽然是老剧本,但是德国人改了关键情节,法国人猜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尾。

但是今天我们回头看马其诺防线。其实也能看出法国当时的防守思路:不是想要修建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然后在家里高枕无忧,而是设计一个对敌人不利的剧本,让敌人按照自己设计的步调行动,一步步引导敌人走向失败。所以,马奇诺防线虽然被绕过了,好像没有起作用,但马奇诺防线本身的目的其实是实现了的。

一件事,除了表面上的目的之外,还可能是在编一个对他人施加影响的剧本。

这么说来,什么是有效的行动?其实不是直接达成目的才叫有效。而是有方向地调整了他人对你的预期,管理了他人的行为,让他们在你设计的框架中行动。这就是有效的行动。

#二战真相官# #马奇诺防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3649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