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别把乐高扔进海里!污染太严重了!

别把乐高扔进海里!污染太严重了!

大约25000年前,生活在如今俄罗斯科斯坦基(Kostenki)地区的人类制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他们把超过60只猛犸的骸骨搭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圈

基本由猛犸骨骼搭成的圆圈结构,2014年发现于俄罗斯科斯坦基 | A. PRYOR ET AL/ANTIQUITY 2020

本周,在《古物》期刊上,考古学家们发表了有关这个圆圈骨头阵的新发现[1]。在东欧地区,人们发现过不少类似的猛犸骨骼建筑,而这是其中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一个。在这个直径12.5米的骨头圈中,一共可以找到51个猛犸的下颌骨,以及64个猛犸颅骨。这些猛犸可能来自捕猎,或者是自然死亡的尸体。

把猛犸骨搭成圈费时又费力,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过去考古学家认为这可能是人们度过严冬的居所,但新的发现与这种观点不太相符:这个骨头圈太大,很难盖上屋顶,而且其中加工石器之类的人类活动痕迹也不太多。研究者推测,狩猎采集者们或许是在“猛犸建筑”里存放食物,或者举行某种仪式。

百年积木

当一块塑料积木落入大海,它会在那儿存在多久?一项分析认为,当乐高积木变成了海洋垃圾,它可能会在环境中存留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别把乐高丢进海里,当然我知道你舍不得……

这项研究以冲刷到海滩上的一些陈年塑料积木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它们的化学成分,并与保存良好的老玩具进行了对比。乐高积木的生产配方随时间变化,因此从化学成分可以推测这些积木块大致在海洋中呆了30-40年。根据积木块的风化程度,研究者推测它们在海洋中可能需要100-1300年才能降解,具体的风化速度取决于具体位置的环境

这是一块从海滩上找到的乐高积木,分析显示它的红色来自含镉颜料,这一点说明它生产于1970年代至1980年代早期,在海里呆了约40年。如今的塑料积木已改用更安全的着色剂 | Andrew Turner et al

塑料积木不是海洋垃圾中的主流,不过鉴于海洋中的塑料降解速度较难测定,来自它们的数据依然能为研究其他塑料垃圾提供参考。

神奇鸡

最早的鸟类出现在恐龙时代;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大型恐龙灭绝,一部分鸟却存活下来,并演化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鸟类。不过,我们几乎没有找到小行星撞击前的鸟类化石。

“神奇鸡”的3D打印头骨;这种鸟类的体型只有鹌鹑大小 | Daniel Field

本周,《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填补了这个空缺 。在一块来自比利时的岩石中,研究者通过CT扫描发现了一块近乎完整的鸟类头骨。这块化石来自约667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离后来的小行星撞击不足一百万年,是现代鸟类最古老的化石。头骨呈现出人们从未见过的“鸡鸭混搭”:其后部像鸭子,喙却像鸡。研究者认为,它可能接近于现代鸡鸭的共同祖先,并给了它一个通俗的名字:神奇鸡(Wonderchicken,其正式名字为Asteriornis maastrichtensis)。

蓬松小行星

“龙宫”小行星的温度分布图 | T. OKADA ET AL/NATURE 2020

日本“隼鸟2号”飞船拍摄的照片显示,小行星“龙宫”具有非常蓬松的多孔结构,就像“冻干咖啡”一样。多孔岩石吸热和放热都很快,研究人员分析了“龙宫”的热图,据此推断“龙宫”内部有一半结构都是小孔。“龙宫”是太阳系中一颗富含碳元素的岩石小行星,直径大约只有一公里,这一类小行星被认为见证了太阳系最初的形成,科学家还猜测正是它们将生命的基本构成元素送到了地球上,因此对“龙宫”的研究可能会有助于揭示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进程。

友情互助

和人类一样,吸血蝠也可以与并非亲戚的同类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而“有血同吃”是它们交情够铁的象征。关系亲密的吸血蝠们常会给同伴喂食一些自己吸到的动物血液,以便共同度过食物缺乏的难关。

吸血蝠(Desmodus rotundus) | Wikipedia

那么,吸血蝠是怎么交朋友的呢?冒着自己吃不饱的风险分享了食物,如果对方是个不知回报的渣蝠,那岂不是亏大了?在本周《当代生物学》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观察了陌生吸血蝠在实验室里成为伙伴的过程。研究者发现,在进行高成本的食物分享之前,吸血蝠们总是会首先用低成本的方式进行“试水”——先从互相梳理毛发的社交活动开始,并从中逐渐建立信任。

番外篇:病毒填色

因为冠状病毒出不去门的人们现在多了一项打发时间的活动:为冠状病毒涂颜色。

本周,擅长描绘生物分子的结构生物学家David S. Goodsell发布了自己创作的冠状病毒线稿,PDF版可以免费下载,你也可以把它打印出来涂着玩。当然,画得像原作那么好还是很有难度的。

冠状病毒填色画(左)与原作者的上色版(右) | David S. Goodsell

参考文献

[1]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antiquity/article/chronology-and-function-of-a-new-circular-mammothbone-structure-at-kostenki-11/F6A3DA5935550AFA04671CA944EB511F

[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9749119364152?via%3Dihub

[5]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0)30099-3

[6] http://pdb101.rcsb.org/learn/coloring-books/coloring-coronavirus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2623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