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泰君安银行团队 郭昶皓/袁梓芳
来源:具体请见2020年3月17日报告《存款基准利率调降:空间已打开,时间需等待》。PDF版报告全文欢迎联系对口销售或团队成员获取。
1.事件背景
事件背景:2020年3月15日,央行货政司司长孙国峰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发挥存款基准利率作为整个利率体系“压舱石”的作用。近期市场上也存在呼吁存款基准利率尽快下调的观点。
2.核心结论
核心结论:当前存款基准利率的调降空间已打开,但时间节奏上或需要等待。存款基准利率调降利于缓解银行息差收窄压力,有效支撑实体宽信用进程。但该政策工具的使用需考虑多重问题,落地节奏不一定符合市场对基准利率尽快下降的预期。由于:①当前存量贷款基准切换刚开始,前期降息效果尚未充分体现;②疫情冲击下银行主动降价积极性提高;③监管政策工具箱仍充足,因此存款基准利率调降的落地时间仍待观察。
3.存款基准利率调降需要考虑的三个问题
存款基准利率作为我国利率体系“压舱石”的存在,调降存准需要考虑依次递进的三个问题:1. 此前LPR的下降是否已在贷款定价当中充分体现?2. 贷款利率的降幅是否已经到达瓶颈,需要负债端进一步松绑?3. 负债端松绑,是否必须要用到存款基准利率这一政策工具?
问题1:目前仅是部分体现,全部体现依靠存量贷款基准切换。本轮降息周期相较以往,最大区别在于以往降息是存量、增量存贷款一起降,政策效果能较快反应到实体中。而本次由于LPR改革,存量贷款刚开始进行基准切换工作,目前仅有增量贷款享受到了利率优惠,这部分增量贷款大致只占全部贷款存量的7%(根据金融机构新增信贷估算)。存量贷款的大头不完成基准切换(尤其是对公部分),决策层就难以评估前期LPR的降息效果。
草根调研的情况看,疫情来临后,部分中小银行的基准切换工作受到干扰,不得不考虑适度延后,客观上推迟了3月开始的基准切换进度。基准切换的进度和效果可能是下一步货币政策参考的重点。尤其是在基准切换过程中,银行会逐渐感受的贷款收益率下行压力,对存款基准利率的调降需求也就相应增加。
问题2:疫情冲击下,银行主动降价的积极性在提高,离瓶颈可能还有一段距离。调降存款基准利率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促使银行资产端的贷款利率相应下调,最终降低实体融资成本。而现实却是,疫情的意外来袭导致银行被迫降低贷款利率。在经历了疫情冲击后,银行面临信贷需求边际下滑、合意资产供给不足的现状,全年信贷投放计划的完成度受到影响。因此,银行必须在疫情后的几个月中加快投放才能弥补疫情带来的缺口,“以量补价”需求强烈,定价方面自然给予实体更大优惠。据央行数据,2020年2月一般贷款利率为5.49%,较2019年7月LPR改革前(即降息开始时)降低61bp,明显超过同期LPR 26bp的降幅,其实就已经说明了银行主动降价的积极性在提高。
问题3:前期监管政策已对部分高息产品进行监管,监管工具箱充足。银行的存款成本难降,从增量看主要是由于银行间高息揽储、恶性竞争,监管规范其实就是在帮助银行降低存款成本。近期出台的现金理财产品新规、结构性存款新规、规范靠档计息存款产品等监管政策,其实都是通过规范产品的方式,避免存款恶性竞争,弱化类存款产品对存款的分流。同时,政策工具箱中还有存款自律定价机制等工具可供使用,监管政策空间仍然充足。
4. 投资建议
近期部分外资因流动性压力抛售银行股,恰为国内资金配置创造窗口。当前板块已进入春耕配置期,建议增持。中短期流动性宽松背景下,推荐业绩具备弹性空间的兴业银行和江苏银行。长期视角下坚持“稳操胜券”策略,重点推荐下行周期竞争优势更凸显的零售型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H股)和常熟银行。同时推荐类债国有行中的农业银行、工商银行。
5. 风险提示
疫情冲击下银行基本面受损情况超预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69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