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病人来问:医生,我湿气很重,有什么办法能去除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搞清楚湿气到底是什么。
在中医里,湿气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乃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之一,主要是指某时潮湿的天气或某地潮湿的环境,当此湿致人疾病时,即为湿邪。中医认为湿邪易与六淫中其他邪气夹杂,趁人体正气虚弱之时侵袭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湿邪夹杂、暑湿夹杂等。
而内湿,即指体内脾不运湿,肾不主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现代人很难想象空气中的水分如何能与风、寒、热夹杂而进入人体,致人疾病呢。至于脾虚生湿,就更难理解了。因为现代医学认为脾是免疫器官,甚至可以摘除而不会危及人的生命,而传统中医说的脾乃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主要功能是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为人体生长发育提供能量和物质。
也许我们从人体感受湿邪后的表现来分析,更有助于理解湿的含义:
1. 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伸展,则头昏沉重,状如裹束。
2. 若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
3. 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喘;湿阻中焦,则腕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湿浊虽可阻滞机体上、中 、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湿阻中焦脾胃为主,因此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症。湿为阴邪,阻碍气机,易伤阳气,其性重浊黏滞、趋下。湿邪为患,四季均可发病,且其伤人缓慢难察。实验证明,气温较高,空气中湿度大时,人体中的松果激素量也增大,导致人体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浓度相对较低,人体表现为精神欠佳,萎靡不振。另外,在高温时,人体原本可以通过排汗的方式散发一定的热量,但是当空气中湿度高于 65% 时,人体排汗系统受影响,汗液会滞留在皮肤表层不能发散出去,体温不能有效调节。
这也就是在空调房将空调置于除湿模式人体亦能感觉凉爽的原因。因此,中医认为的湿邪致病致人头重身困,状如裹束就很好理解了。那么,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人体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实验证明,在低温环境下 , 湿度和风速能增加冷作用强度。湿度越大 , 冷感越强 ; 风速越大 , 冷感也越强。
也就是说风寒湿一旦抱团,其冷感必定大增,而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如果得不到足够的保暖,皮肤温度就会下降,浅感觉变得迟钝,肌肉的灵活性下降,关节变得僵硬,更容易遭受急慢性损伤,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而内生湿邪,实为人体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各类炎症反应,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
在中医里脾的功能应该包含但不限于现代医学的各种消化液消化酶、肠道菌群、水盐代谢系统等的功能。因为古人实在不能理解为啥人吃进米饭、汤水,经过了漫长的管道系统后,出来的是面目全非的大小便,而人体却因此得到了能量。
他们认为必定有一个器官在主宰着这个变化,于是脾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由此不难理解腕腹胀满、食欲不振等其实是消化液消化酶机能不足所致,腹胀便溏是肠道菌群紊乱所致,而水肿、口淡不渴等则是水盐代谢失调的结果。综上所述,中医所说的湿邪,在外,实则是空气湿度在不同温度环境下对人体的影响;在内,则是多系统炎症的致病因素的抽象概括并具象化,主要是消化系统的化学消化功能及人体水盐代谢功能。
尽管中医对于湿邪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大相径庭,但对于湿邪所致的各种症状的处理,中医保存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经过了数千年的验证。这些宝贵的经验在今日依然是卓有成效的。现在,我们对湿邪有了更科学的理解,那我们可以怎样更合理地祛湿呢?
1. 远离高温高湿或阴冷卑湿之地。
2. 忌食生冷、酒酪、肥膏厚腻之食。
3. 对于已有内湿、尚不严重的,可食疗调理。如平时可常食红豆薏米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57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