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美国才是病毒源头”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因为,美国疾控中心(CDC)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在周三的众议院监督委员会上指出:
在美国,一些人表面上死于美国流感,实际上却可能是死于新冠肺炎。
一语惊破天。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推特上,用中英双语连发5条推文怒怼美国:欠我们一个解释!
推文中,赵立坚写道:
同时,他也用英文发布了这一内容。
此外,赵立坚还另外发布了一条英文推文,向美国发出质疑:
美国当季有3400万流感患者,20000人死亡,请告诉我们,这其中有多少人与新冠肺炎有关?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当天也用英文发推,
“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博士透露:之前在美国诊断为流感的一些病例,事实上患的是新冠肺炎。
将新冠病毒称作‘zg新冠病毒’,绝对是错误的、不恰当的。”
的确,自新冠肺炎在中国出现以来,中国就一直背负着各种骂名。
尤其是美国,从政客到电视台主持人,借着各种机会来污蔑和打击中国,按着中国人的头,要中国人向全世界谢罪。
病毒本无国界,在新冠肺炎的疫情全球蔓延之时,眼下的当务之急,本是如何控制和预防病毒。
但美国自己在抗“疫”中不作为,却拼命想将甩锅给中国。
对此,我们也不得不问一句:
美国,请给我们一个解释。
对美国才是新冠病毒源头的质疑其实一直未停过。
还记得小球君之前提到的日本朝日新闻的惊天大瓜吗:
近期,美国因“流感”死亡的1.4万患者中,很多人可能是感染了新冠肺炎。(戳这里复习)
当时,这条新闻一经发出,就引起爆炸性的转发和讨论。
许多网友甚至猜测:
美国才是新冠病毒的发源地!
只不过后来因为美国CDC一直不承认,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过,这并不能消除人们的疑虑。
这一个多月来,也一直陆续有各种消息,指出中国并不一定是源头。(戳这里了解更多)
首先是中科院科研团队对病毒源头做的分析。
通过对全世界四大洲12个国家的93个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基因组数据的解析,他们得出了“华南海鲜市场并不是病毒发源地”的结论
除此之外,伊朗多名感染者,没有出过国甚至没有出过省,也没有和中国人有过接触。
日本媒体也曾披露过:
一对从夏威夷回到名古屋的日本夫妻,在夏威夷就医被诊断为流感,回到日本后被确诊是新冠。
他们自述没有去过中国,在夏威夷也没有遇见中国人。
所以有分析人士怀疑,病毒在夏威夷地区早已经存在。
而此前意大利一直在寻找的0号病人,也被认为和中国没有直接关系。
所以,病毒真正的起源是哪里,现在还扑朔迷离。
早在2月27日,钟南山院士就表示:
虽然疫情出现在中国,但发源地不一定是中国。
这么说,并非是甩锅。
毕竟,当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控制疫情的爆发。
同时,也希望对疫情发源地的思考,理应从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待。
然而,美国上下,都无视这些,张口闭口就是“中国是发源地”、“中国人该道歉”。
前几天,在福克斯新闻频道的一档节目中,主持人杰西·沃特斯就“义正言辞”地说道:
“我要求中国人正式道歉。”
“这个新冠病毒起源于zg,而我没有听到中国人说一个字,哪怕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
“我希望明天就能得到正式道歉。”
最后还来一句:
“我想我在座的同事们也都会和我一起,向中国人要求一个正式的道歉。“
周围同事一听,你发你的疯,带上我干嘛?
立马有人出声反问:“如果新冠病毒起源美国怎么办?“
杰西·沃特斯用食指在空气中一挥:
“我来告诉你为啥起源zg。
因为他们有生吃的市场,他们那些人太饿了。
政府喂不饱人民,人民太绝望了就会去吃那些没煮熟、不安全的食物,所以科学家相信新冠病毒源于中国。”
期间不理会同事们N句“不是的”、“不,杰西”。
固执如沃特斯,最后仍旧坚持表示:
我觉得这是一个常识性的认知,我要等一个正式的道歉。
除了节目主持人,美国国会议员也是固执得很。
美国国会众议院的少数派领袖、共和党议员凯文·麦卡锡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发帖说:
“你需要知道的所有关于zg冠状病毒的事情,都可以在一个日常更新的网站上看到。”
其实,早在2月11号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给这次的病毒取名COVID-19。
但是这名美国共和党的资深议员却还是把这个病毒称为了“zg冠状病毒”。
这种称谓,以及把新冠病毒称作“wuhan病毒”,都是带有强烈的地域乃至种族歧视色彩的做法。
除了在病毒发源地上一直揪着中国不放,美国还一直在抹黑中国的抗疫工作。
比如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6日的采访中竟然指责中国:
“中国传输的新冠病毒数据太慢,这让美国的防疫工作落后了。”
这意思就是怪中国不及时咯。
可人家世卫组织专家明明是这样说的:
“疫情出现后,中国一直在积极和世界各国共享病毒的科研信息。
完全做到了公开和透明,并且为世界争取了准备时间。”
为了将轻症病人和健康人群区分,预防新冠的扩散,中国在几天内建立了十几家方舱医院。
这时,美国又跳出来指责——“这是集中营。”
美国媒体甚至还在渲染:
“中国医疗卫生水平落后,中国人卫生习惯差。”
而这几天,针对封城的事情,《纽约时报》更是让我们见识到了大型双标现场。
同样是“封城”,中国就是“个人自由的巨大损失”。
意大利封城就是“冒着风险保全欧洲”。
两篇推文前后仅间隔20分钟。
诸如此类的报道、言论还有很多。
小球君觉得,如果美国人能够把这种挖空心思黑中国的认真,放在防控自家疫情上,那美国的疫情估计很快就会得到控制了。
不过,看看美国现在的疫情状况,很显然,他们没有。
这几天,美国的疫情明显出现大爆发的预兆。
美国时间3月11日晚,NBA宣布爵士队球员戈贝尔确诊为新冠肺炎,这导致NBA直接停赛。
可笑的是,就在几天前,戈贝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为了表示自己对防范新冠肺炎的不畏惧,徒手摸遍了采访室的所有麦克风和摄像机。
没有人知道,病毒会不会借此蔓延传播。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过去10天内,共有5支球队和爵士对阵。
还有一人与该球员发生冲突,两人正面对喷,并让众多前来拉架的人暴露在肆意弥漫的汗水与飞沫中。
这些人如今都成了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纷纷隔离。
多么滑稽的结局。
新冠肺炎专治各种不服,如果不服......试试就逝世。
此外,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也在昨天公布:自己和妻子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目前两人正在澳大利亚接受隔离治疗。
据澳洲官员透露,被确诊前汤姆·汉克斯还参加过采访、宴会等活动,
甚至被路人偶遇并与之合影。
由于新冠潜伏期足够长,接触人数多,没有人知道这条潜藏的传播链是否清晰。
另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会出现首例确诊病例。
7名议员正在隔离,其中有2个人曾与特朗普有过直接接触。
然而特朗普至今没有接受检测,还一副“我一点也不care”的样子。
目前美国确诊病例已超1200人,包括NBA的球星、好莱坞影帝、政府要员……
病毒的连锁效应,已经开始在全美大范围蔓延。
说实在的,美国疫情都已经这么严重了,当务之急难道不是把疫情控制住吗?
一些欧洲国家虽说此前也是一直热衷于抹黑中国,但是当自己后院也开始着火后,也都已经开始醒悟,把精力放在控制疫情上了。
甚至与中国合作,共同抗击疫情。
可美国偏偏不信邪,还是揪着中国不放,还是要争论“病毒来自哪里”,“中国有没有人权”。
为什么?
说白了,就是掩盖,就是遮羞。
美国现在越是拼命在国际舆论上造谣讥讽中国,就越是说明他们国内疫情的严重和政府的不作为。
我们不妨来看看美国都做了什么。
特朗普不止一次在公开演讲中说——“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新冠病毒。”
可接下来,他却不断强调:
“把它当做一次严重点儿的流感即可。
只需要少握手,多洗手就能很好地预防。”
最让人震惊的,是他此前发的一条推特:
“去年有37000美国人死于普通流感。
什么也没关闭,生活和经济仍在继续。
想想吧!”
说出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论,不是明摆着不顾民众死活吗?
要知道,这些数字的背后,可是一条条生命啊。
同时,为了竞选,明知道新冠病毒最喜欢大型集会,还是决定不取消集会和演讲。
还说出“我觉得集会挺安全的”,这样的可笑言论。
除了特朗普,美国其他政客也是睁眼说瞎话。
比如副总统彭斯说:“普通民众不需要戴口罩。”
纽约州州长则认为:“80%的确诊患者,皆可自愈。”
此外,在新冠病毒的检测和治疗上,美国也存在很大问题。
价格昂贵不说,还不给检测。
据统计,美国检测费用高达3250美元。只有平时买了高额保险的人,才能进行报销申请。
然而据统计,美国有接近2750万的人没医保。这意味着他们连检测的资格都没有。
当记者追问副总统:没有医保的人可以免费检测吗?副总统直接离场。
更可笑的是,直到现在,他们还坚持“不检测就不会有确诊”这样可笑的逻辑。
如今,连纽约州州长都看不下去了,他承认说:
“中国和韩国每天进行5千到1万次检测,我们一共才做了5千次,这是我们的问题所在。”
在美国官方和媒体毫不负责的误导下,也就不奇怪美国民众的迷惑行为了。
当美国近百所高校宣布停课时,学生们非但没有积极配合,还纷纷走出家门聚集在一起游行抗议。
一位美国记者的言论更是惊人:
这种大难临头而不自知的心态,一直在全美社会充斥着。
如果再不开始认真防疫,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对此,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教授詹姆斯·劳勒(James Lawler)就提出了自己对该病毒在美国的传播程度的猜测:
1. 480万人将因此住院
2. 9600万人感染
3. 48万人死亡
这三个数字触目惊心。
同时,劳勒教授还特别强调了美国医疗系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可能比严重流感季节严峻10倍的“新冠病毒”疫情。
这意味着什么?
美国一共才3.28亿人口,若是真的感染这么多人,则说明全美近半数会被确诊新冠肺炎。
看到严重性了吗,美国政客们?
还不快醒醒,别再做一只安静的鸵鸟了。
而且,中国也不是你的敌人,病毒才是啊。
感谢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地球已连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44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