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月球背面有什么神秘东西?玉兔二号带你解密月背

月球背面有什么神秘东西?玉兔二号带你解密月背

众所周知,嫦娥四号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极–艾特肯(South Pole–Aitken)盆地内的冯·卡门(Von Kármán)撞击坑底部成功着陆。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冯·卡门撞击坑形成于前酒海纪,中心位置为44.45°S, 176.3°E,直径约为186千米。坑内地形相对平坦,坑底被玄武岩填充,玄武岩表面相当一部分区域被周边大型撞击坑的溅射物所覆盖,并广泛分布着二次撞击坑,如图2所示。但是月表尤其是月球背面的地下结构是什么样的、由什么物质组成尚不清楚。

“玉兔二号”上的测月雷达好比是一台给月球“CT扫描”的设备。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衔的研究团队根据前两个月昼期间高频通道雷达的探测数据和月球浅层物质的特性参数,沿“玉兔二号”行走的106米路径,在深度40米的范围内,识别出三个地层单元。

研究显示,第一单元为月表到地下12米的细粒月壤,内嵌有少量石块,这一层形成于多个撞击坑互叠的溅射物之上;第二单元为地下12米到24米的溅射物沉积层,其内部存在大量石块,甚至形成了碎石层和碎石堆;第三单元为地下24米到40米,是更古老的溅射物在不同时期沉积和风化的产物。

深度40米以下雷达信号微弱,无法推断其物质特性。结合该区域地质历史,研究人员推测在嫦娥四号着陆点附近如果有完整的月海玄武岩的话,应该在月表以下大于40米处。

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Lunar and Deep Space Exploration,CAS)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2011年创建,于2013年4月批准为院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定位于月球与行星探测的理论、技术、数据处理与应用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和造就深空探测领域的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实验室现有包括研究员、副研究员、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研究生、实验室助理等人员共计70余人。实验室近来来承担的任务主要集中于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行星探测国家重大专项,同时开展高层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实验室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400篇、出版专著2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已授权)46项、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17项,并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和三等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

好了,此文到这里结束了,祝各位读者天天开心,万事如意,平平安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9035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