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下载华舆APP,浏览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新闻资讯,且无需翻译】
最近国外蝗灾闹得厉害,继东非之后,红海两岸蝗灾规模继续扩大,尤其是巴基斯坦,被蝗虫搅得人心惶惶,本月早些时候已经因蝗灾宣布国家紧急状态。
如今的巴基斯坦蝗虫大面积肆虐。(图片来自新华社)
老朋友有难,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中国十万大军蓄势待发,准备开拔。
当然,这“十万大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队,而是一支由鸭子组成的生力军,它们还有一个响当当的番号——“国绍1号”。据说这种产自浙江绍兴的麻鸭,在20年前新疆抗蝗一役中就曾立下赫赫战功。这些鸭子具有体型大、食欲好等等优点,更重要的是,它们肉质鲜嫩,味道极好……
正当大家都激动地搓手手等待鸭子军团从前线传来好消息时,却天降一盆冷水——
2月26日,中国蝗灾防治工作组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召开新闻发布会,专家组在回答当地媒体提出的中国政府是否会派大量鸭子到巴基斯坦来进行蝗灾治理时表示,从目前的考察情况来看,在巴基斯坦不适合采用这一技术,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喷洒更有利于紧急治理巴境内的大面积蝗灾。
网友们有点不乐意了:我炉子都准备好了要为鸭子们庆功的,咋说不去就不去了?
其实倒也没确定不去,目前的情况是有人提出这一建议并且开始紧锣密鼓准备了,但官方并未直接给出表态。目前看来,十万鸭子大军即便出动,也是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的事了。
话说回来,鸭子治蝗到底靠不靠谱呢?这事还得往前捯。
蝗灾在古代中国并不罕见,从夏商时代开始,中国就有蝗灾的记载。据《中国飞蝗生物学》一书统计,在近代以前中国的2000多年里,“大规模的蝗灾达到804次,平均3年发生一次”。作为蝗灾高发国,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在与蝗虫斗智斗勇。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对于蝗虫的记述,当时人相信“鱼化蝗虫”,道家著作《列子》就提出了“鱼卵之为虫”的观点,之后任昉《述异记》认为“江中鱼化为蝗而食五谷”,《类书集成》也中有“鱼螺变为虫蝗,故以属鱼孽”的说法。
到了汉代,对于蝗虫的观点有所革新。汉代人一看,这蝗虫和鱼一点也不像啊,明显更像虾啊。于是,“虾化蝗虫”的观点蔚然成风,《东观汉记》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
不管像鱼像虾,有一点人们是达成共识的:蝗虫虽然眼睛大大的长得挺萌,但绝非益类。《吕氏春秋》中就有“冥蝗,农夫得而杀之”的记载,证明了人们对它恨之入骨。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相信蝗灾和一种戾气、怨气相关,“干戈之后,必有蝗冥”,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也提出战争造成了蝗灾。
大量且集中的关于蝗灾的记述从唐代开始,根据两唐书不完全统计,唐朝289年间发生蝗灾次数约50余次,涉及到36个年头,平均8年一次。唐代陈子昂曾描述过蝗灾后惨状:“自河已西,莫非赤地,循陇已北,罕逢青草”。
虽然蝗灾频扰,甚至让“京师人相食,寇盗纵横”,但唐代的抗蝗工作一度进展缓慢,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一是当时的普遍看法是蝗灾与皇帝的德行有关,若想治灾,必先修德。二是彼时民间“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理念泛滥,很多人秉持“不杀生”原则,甚至出现了“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的奇葩景象。直到唐玄宗时期,名相姚崇力排众议,用官位做担保强行用行政命令推广人力灭蝗,在夜间火光吸引蝗虫并焚烧掩埋,才使得当年“田收有获,人不甚饥”。
在当时,人们也动过吃蝗虫的念头,但不是给鸭子吃,而是自己吃。史料记载唐代帝王中太宗李世民和唐德宗李适都曾带头吃过蝗虫,唐代史料也记载了蝗虫的详细吃法:先蒸熟,再晒干,去掉翅膀和足后食用。不过,在当时的人看来蝗虫可并不是什么高蛋白的美味,实则是无谷可食后的无奈之举。
宋朝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道治蝗法规——“以蝗易粟法”,法律规定,针对无法高飞的蝗卵、蝗蝻,只要进行捕杀,就可以凭借“战果”到官府处按比较兑换成粮食或钱——宋仁宗时“去岁飞蝗所至遗种,恐春夏滋长。其令民掘蝗子,每一升给菽米五斗。”诏诸路募民掘蝗子,一升给二十钱。这成为了中国“全民治蝗”的里程碑。
同时,宋代人们对于蛙类的保护也为抗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北宋沈括的从侄沈文通、南宋宋高宗都堪称“护蛙使者”,颁布了诸多法令禁止人们私自捕蛙。当时人就已经意识到,培养和蝗虫的天敌能从根源上避免蝗灾的泛滥。不过,借由鸭子的力量抗蝗的案例却十分鲜见。
直到明代,用鸭子治蝗的方法才开始被使用,明代陈经纶所著《治蝗笔记》一书对此有详细记载。按书中所述,最开始,陈经纶发现了鹭鸟——这种善捕鱼虫的鸟类或许可以成为治蝗的得力助手。不过,野生鹭鸟极难捕捉,更别提驯化它们让它们老老实实吃蝗虫。而后陈经纶发现鸭子的习性和鹭鸟相近,但驯养和运送难度比鹭鸟低得多,于是尝试用鸭子捕食蝗虫,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明代《捕蝗图》。
《治蝗笔记》一书影响深远,几百年后,陈经纶的五世孙陈九振,继承了先祖的智慧。据《治蝗序》记载,清乾隆年间,陈九振芜湖为官,到任后, 逢上蝗灾, 他便应用这种家传祖法捕蝗, 随即见效, 终于一举扑灭了蝗害, 陈九振因此也摧升官职, 被委署含山(今安徽含山县) 知县。这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养鸭治蝗。
所以说,鸭子治蝗这么好使,为啥巴基斯坦不采用呢?
鸭子固然可以治蝗,不过,鸭子治蝗却是个慢功夫。史料中记载的鸭子治蝗成功案例基本都发生在乡县级别的小地域内,通过大量养殖鸭子慢慢改变当地的生态从而达到治蝗的目的。而眼下巴基斯坦蝗灾大面积爆发,光靠鸭子吃,恐怕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味道……
同时,巴基斯坦肆虐的是沙漠蝗虫,属于蝗虫界的“大哥大”,个头比一根成年人的手指还要长,和在中国肆虐的东亚飞蝗体积上就有明显差异,中国鸭到那边口味能不能适应还是个未知数。还有一点,鸭子出门不像人,买张机票就能走,需要严格的检疫工作,还需要观测鸭子对环境的适应情况,等一套手续办下来,鸭子怕是连蝗虫也吃不上热乎的了……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华舆
安卓用户,可在各应用商店搜索下载“华舆”APP,浏览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新闻资讯,且无需翻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58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