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战场在中国领土之内,争夺的也是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孱弱的清廷作为第一利害人,却只能宣布“局外中立”。
当然,这种“中立”实际上很难切实执行。
首先,中国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受害者,受害而毫无反应是不可能的。其次,日、俄两国口头上承认清廷的“局外中立”,但实际上对该立场毫无尊重,战争甫一爆发,日本使馆的翻译们就以“东北侠士”的名义撰写檄文,号召清国民众助日抗俄。再次,清廷当时倾向于日本获胜,故在情报、炸药、军费等方面暗中予日军以支持,地方督抚也曾秘密筹款相助日本,甚至有部分清军参与了日军的某些军事行动。
下文图片,取材于英国《图片报》、法国《小日报》《小巴黎人报》及意大利《每日邮报》《周日论坛画报》等媒体。这些媒体当年刊载的版画照片,留下了诸多关于日俄战争的珍贵影像。
图一
辫子的不便:两名俄国人如何看守 6 名破坏铁路的人
下图中是因炸毁一段满洲铁路而被捕的犯人。这些人将辫子作为极其重要的装扮,但辫子也给他们带来了麻烦,俄国人轻易地管住了他们。照片拍摄于这 6 个犯人即将被处死之前。
1.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PIGTAIL:HOW TWO RUSSIANS TAKE CHARGE OF SIX RAILWAY WRECKERS(APRIL 2 1904 1904年4月2日 THE GRAPHIC SATURDAY,No.1792 )
图二
清朝如何处置“红胡子”:奉天监狱的一幕
“红胡子”在关押候审期间遭受酷刑。图中前面的这个男人双臂张开被缚在十字木架上已经好几个小时了。另一个男人额头上套着绳子,越勒越紧。这些人被俄国人俘虏后,被移交给清朝官府。罗尔·利康比(Raoul Reconby)拍摄。
2.HOW THE CHINESE DEAL WITH THE CHUNCHUSES: ASCENE IN THE PRISON YARD AT MUKDEN
图三
战争之于满族人:哥萨克骑兵偷袭城镇
一队哥萨克骑兵偷袭了满洲的一个城镇,劫掠了商店的货物。图片来自记者手绘稿本的摹本。
3.WHAT THE WAR MEANS TO THE MANCHU:COSSACKS RAIDING A TOWN
图四
清朝慈禧太后的画像运往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
美国艺术家卡尔小姐所画的清朝慈禧太后的肖像正运往圣路易斯。下图显示,画像已经封存完好,正在从北京运往塘沽的途中。画像由黄色锦缎包裹,外加一些清朝特色的包装。慈禧不允许使用人力运送,为将画像从故宫送往北京车站,专门开辟了一条通道。火车经过的各大车站都有士兵把守,经过时士兵一律跪地叩首。下图为海军上尉、新南威尔士枪骑兵伊·弗·霍普金森(E. F. Hopkinson)所拍摄的照片。
4.THE DOWAGER EMPRESS OF CHINA’SPORTRAIT ON ITS WAY TO THE ST. LOUIS EXPOSITION
图五
清朝囚犯被带去处决
在一队清朝官员中有一名日本军官,他的职责是确定这两名戴着镣铐、被刽子手用绳牵着的犯人被砍头。犯人的罪名是破坏电报电线。
5.CHINESE PRISONERS BEING LED OFF TOBE EXECUTED
图六
“笼中熊”:清朝人围观俄军战俘
被俘俄军士兵引起了清朝人的极大兴趣。他们兴致盎然地聚集在日军临时征用为监狱的房子周围,围观被俘的俄军士兵。在下图右侧,一名英国观察员在与一名日军军官交谈。
6.THE BEAR CAGED: CHINESE LOOKING ATRUSSIAN PRISONERS
图七
一个声名狼藉的“红胡子”首领和逮捕他的人
为抓捕“红胡子”,志愿侦查员成立了一个组织。这些清朝武装土匪的破坏行动,给俄军造成了很大麻烦。下图显示的是该组织的一个著名首领——文庆(Vin Chin),其左右为逮捕他的人。
7.A NOTORIOUS CHUNCHUS LEADER AND HISCAPTORS
图八
水边嬉戏
辽阳城墙外,几名清朝人朝河中的俄军尸体扔石子。
8.WANTON SPORT: CHINESE STONING THEDEAD BODY OF A RUSSIAN IN THE CANAL OUTSIDELIOAYANG CITY WALL
图九
兰德公司的清朝劳工前往矿区
兰德公司的矿主对华工十分满意,因此,他们认为进口劳工的试行方案非常成功。另一方面,从下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出,这些苦力似乎并非饱受压榨的农奴,他们看起来对现状很满意,这从他们的表情可窥知一二。
9.THEQUESTION OF CHINESE LABOUR ON THE RAND: COOLIESON THEIR WAY TO THE MINES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2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