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中期,欧洲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传染病——鼠疫,俗称黑死病。其烈度难以形容,不到一年时间,欧洲人口减少了一半。1665至1666年间,英伦半岛以伦敦为中心的中南部,是重灾区。据说最严重的时候,伦敦每周因黑死病而死的人都在7000人以上。但奇怪的是,这场瘟疫虽然从伦敦开始扩散,但英伦半岛北部却安然无恙。这一切,与英国中部德比郡山谷中的亚姆村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村民们把瘟疫挡在英国中北部的大门外。
是逃离,还是坚守?
亚姆村本来名不见经传,村民主要是来自中世纪英格兰开采铅矿的矿工,由于铅矿的储量足够供应南北所需,英格兰政府就把连接南北的交通补给点设在了亚姆村。于是,亚姆村成了南北商人的必经之路。
然而,1665年夏天,原本富足安宁的生活被不速之客打破。据文献记载:当地一个裁缝从伦敦购置了一批布料,谁也没想到,上面居然携带着病菌,裁缝很快就染病故去。他的家人也随之发烧昏迷、皮肤溃烂而死。随后,村民们也出现高烧症状。此时,从几百公里外的伦敦才传来黑死病的消息,大家惊惶失措,为了躲避瘟疫,村民们决定往北撤离。
第一个提出反对的,是神父威廉姆·莫泊桑。他把村民们召集在教堂里商议:如果往北撤离,肯定会把瘟疫带到北方;如果留在村里,或许可以阻止瘟疫波及剩下的大半个英国。经过讨论,村民们做出痛苦的选择:留下来,阻止瘟疫通过亚姆村蔓延至北方。
与瘟疫对峙的前沿
面对来势汹汹的黑死病,亚姆村村民达成共识:“走的话未必能活,谁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瘟疫;不走的话就会死,哪怕没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我们愿意试试,因为善良需要传递下去,后人们要记住善良。”这段话被刻在亚姆村中央空地的纪念碑上,这段历史也被写入1950版的英国教科书中。
他们筑成高墙,并设计了周详的计划,保证里面的人不会出去,外面的人也不会进来。自此,横亘在南北交界处的亚姆村,成为英国人与瘟疫对峙的前沿。
村民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先把通往北方的道路封锁,留下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在路边阻止行人,其余的人将自己关在有水井的笼子或围墙里。确认感染者后,再将其移送到酒窖或地下室中,未感染或确认痊愈的人才能离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村民被确认染上黑死病,村子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墓碑,到最后几乎整个村子都是。
之所以只有墓碑,是因为被感染的尸体只能集中深埋,留下墓碑是为了写几句话告诫活下去的人。比如:矿工莱德写给女儿的是:“亲爱的孩子,你见证了父母与村民们的伟大。”医生写给回娘家的妻子:“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因为他们需要我。”牧师威廉写的是:“希望你们把善良传递下去……”
自我隔离400天
亚姆村村民的无私与勇敢,感动了方圆百里的居民。为了表达谢意,附近居民约定轮流送来食物与药品。留守村民怕瘟疫传染给这些赶来帮助的人,只同意把物资放在村口围墙上。
到了1666年8月,瘟疫对这座封闭的村庄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全村344个村民中,有267人死亡。在村民们自愿隔离近400天,也就是14个月后,这场横扫英国中南部的瘟疫,奇迹般地消散了。期间,亚姆村附近没有一个人染上黑死病。亚姆村的举动有效阻止了疾病的传播,是英国历史上最为英勇的自我牺牲壮举!
亚姆村因此被尊称为“贤者之乡”,在后续无数诗人画家的艺术作品中,亚姆村村民一直被当作“贤者善人”的代表。而这些村民的后人也一直在贯彻祖先的劝诫,不仅拒绝了国王的补偿,连几百年后的德比郡政府,无数次送钱送地都不要。最近一次发生在2019年初,他们拒绝的理由是:“我们可以种植农作物、饲养牛羊维生,而且也住惯了这里的石头房子,还有很多人比我们更需要这些钱。”
鸟瞰亚姆村
亚姆村“封村”的本质就是现代医学对传染病实行的“隔离”政策。但隔离病毒,不能隔离爱。科学有序防控,不制造对立,不夸张情绪,这就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最大善意。因为,不仅亚姆村,善良也需要在其他地方存在并延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5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