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对老鼠到10000只老鼠,只要4年。
老鼠成为生肖之首,可能源于生殖崇拜
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代就有十二地支,殷商时期发明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与记载数目的文字,组成了天干地支。
相传以十二种动物取代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令,是汉朝东方朔的想法。有明确记载的是东汉王充所写《论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种动物的名称。用十二生肖来计年,也起于东汉。至于为什么要选定十二种动物作标志,最早可能与图腾有关。古代各部落都选一种特别惧怕或特别喜爱的动物,以其图案作为本部落标志。
那为什么老鼠排在第一个呢?可能是因为生殖崇拜。自从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老鼠就和人类分不开了。那个时候,人类的生产力非常低下,解决生产力,就要提高生孩子的能力。有足够多的人,就有足够劳动力,家族和部落才会兴旺起来。
人类要怀胎十月,大多才生一胎,还要面临各种夭折的风险,但天天出没的老鼠一生就是窝,强大的繁殖能力,让人类自会不如。科学家计算,理论上,只要营养足够,雌鼠1个月就生1窝。以一年4胎为标准,只要四年,就从1对发展到1万只。太恐怖。把老鼠放在生肖的第一位,是老祖宗们对人丁兴旺,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
西方鼠文化中,令人恐怖的鼠王传说
农业社会,人类赖以生存的是粮食,但老鼠是粮食的天地,不请自来,繁殖能力又强。老鼠,在大多数情况,曾担了负面角色。
比如《诗经·国风·魏风》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说的就是老鼠贪得无厌。还有一堆关于老鼠的负面成语:胆小如鼠、鼠目寸光、獐头鼠目、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等。
而在西方,关于老鼠也有一个真假难辨的恐怖传说——鼠王(Rat King)。所谓鼠王,并非单指一只老鼠,而是一群肮脏的老鼠。它们的尾巴被死死的缠绕在一起,无法分开,从而创造出一团巨型的超级老鼠群。而这团毛绒绒又杀气腾腾的老鼠群,会因拼命挣扎而越缠越紧,传言,这类“鼠王”的出现是个不祥之兆,或预示着瘟疫即将到来。
老鼠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正面的形象。比如大名鼎鼎的米老鼠。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记录了一篇《义鼠行》。大意是说:两只老鼠一起走,一只被蛇吞了,另一只非常愤怒,趁蛇半截身子钻入洞中的时候,就咬它的尾巴,最后蛇不堪其扰,只好吐出了它的同伴,但是已经死去了。勇敢的老鼠闻了闻同伴,吱吱叫着悲鸣痛悼,把同伴衔走了。可见老鼠也有义。
苏东坡也写过一篇《黠鼠赋》,说一只老鼠钻进箱子里出不来,就发出啃咬东西的声音,引人打开箱子,它趁机跑掉,苏东坡因此感叹,人类号称万物之灵,但也有被老鼠骗了的时候”。
从文艺复兴到大明灭亡,老鼠改变人类历史走向。
相比老鼠偷吃粮食,老鼠带来的疾病,也就是鼠疫,才是人类真正的浩劫。在很大程度上,老鼠深刻的改变了我们人类的命运。
在14世纪的1346年-1350年黑死病大规模袭击欧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高达30%。黑死病就是鼠疫,这场瘟疫仅欧洲就有超过2500万人死亡,再加上亚洲、非洲等共有约5500万-7500万人死亡。
西方很多人会向宗教的神去祈祷救赎,以希望能被治愈。可是最终发现神职人员也被感染死亡。这些,严重打击了欧洲传统社会结构,削弱封建与教会的势力,间接促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在中国,大明的灭亡,同样有鼠疫的助推。明朝末年,广东等南方省份也下了大雪,中国进入第四次小冰河时期。庄稼颗粒无收的现象比比皆是。当粮食大幅度减产后,老鼠就会靠近人类食物。这些老鼠身上携带着大量鼠疫杆菌。同时有些省份发生大饥荒,灾民食不果腹,不免以老鼠为食,于是就引发了一场场席卷全国的鼠疫。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全国尚有1亿人,可到了清朝初期,全国只剩下6千万人。除去死于战争、饥荒等原因的人数,死于鼠疫的人数约在1千万上下。大明王朝的经济根基被老鼠咬的千疮百孔,最后大明亡于农民起义和满清的双重夹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50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