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的方法测测自己孩子的智商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是有必要的,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是做父母所必须的。
我国的心理学家曾多次对城镇居民对智商、智力的看法进行过调查,有一组2000年的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和调查资料表明,一般群众对“聪明”,大人和儿童标准不一样。经综合归纳,高智商的成人的十大特征为:
√逻辑思维好;
√适应能力强;
√富有创造性;
√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应变能力强;
√富有想像力;
√有自信心;
√独立性强;
√有分析能力;
√博闻强记。
而高智力的儿童是:好奇性强;爱思考和提问;富有创:造性;观察能力强;记忆力好;富有想像力;动手能力强;兴趣广泛;模仿能力强;反应敏捷。以上只是人们笼统地把智力的一些要素罗列了一下,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还得加以必要的量化,其实这个工作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做了。
20世纪初法国公共教育部准备制订一个低能儿童学校的入学标准,需要有一套普遍适用的低能儿童智力测定的方法。法国心理学家比奈教授接受了这一课题。不久以后,一套一直沿用至今的智力测定方法就诞生了。
在比奈所编制的题目中,按照年龄分成难易程度不一的一个个等级。这方面比奈有着巨大的贡献,过去人们在描述一个孩子智力超常时,总说“这孩子真聪明”,然而聪明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清楚。又如,人的智力是随着年龄不断发展的。三个同样能数1到100的孩子,甲才3岁,乙5岁,丙是小学二年级,他们的智力评价分别是超常、一般、迟钝。这已经初步有了些智力测验的味道了。但还不够,比奈首先提出了心理年龄的概念。心理年龄很难描述,却极易测定,即通过了比奈表上的4岁组而未通过5岁组题目的,心理年龄为4岁。这种测定近年来精确到了月份,如通过了5岁组,又通过了6岁组的一半,即为5岁半。依此类推。这样,一个在今天人们已经非常熟悉了的新概念就产生了。这个概念就是智力商数(IQ),简称智商。
比奈的公式是:
智商(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ⅹ100
这公式在上面我们已作了介绍。智力商数是比奈在其本人的智力差数的基础上改进的。一开始他提出智力差数。一个实际年龄为5岁,心理年龄为6岁的人,其智力差数=心理年龄-实际年龄=6-5=+1即为早一年,如他心理年龄为4岁,则其智力差数为-1,即迟一年。但是这个方法有许多缺陷。一个孩子其实际年龄为1岁,心理年龄为2岁,其智力差数为+1早一年;另一个孩子实际年龄为8岁,心理年龄为9岁,智力差数也是早一年。但很明显这两者的聪明程度并不相同,前者根据资料分析是很少见的,几万人中才有一个,完全可以冠以超常儿童的称号,后者却是相当普遍的,一般的学校中大约有15%左右。比奈注意到一个在4岁时被测定为早2年的孩子,在8岁时的结果可能是早4年,他由此想到这其中可能是一个比值。
而在引进了智商(IQ)之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前者的IQ=2/1×100=200,后者IQ=9/8×100=113,两者相差甚大。
那么IQ表示什么意义呢?
比奈指出:全体人口的智商平均为100;其中50%在90-110之间,所以这部分人称为智力正常;80-90为次正常智力;70-80为临界正常智力;60-70称为轻度愚钝或轻度智力孱弱;50-60称为深度愚钝;25-50称为痴呆或亚白痴;25以下为白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2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