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新型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我们也可以发现,互联网上关于本次疫情的消息也是数不胜数。很多消息借助朋友圈、微信群,散播速度极快,但是很多明显的谣言,也在传播,其速度比真实消息传播更快。
比如,成都封城、四川高速封路的消息,大清早就在本地社群里传播。另有消息称,武汉正在建造的火神山医院开工一天后紧急换地址,已经被辟谣。谣言还有很多,不用我举例,大家回想一下,这几天互联网上出现的信息是不是泥沙俱下,多到了难以分辨真假的地步。
我们一直呼吁,不信谣不传谣,但是谣言不仅数量多,而且善于伪装,特别能激发读者的同情心、愤慨心。受众在感情上接受了这类信息后,顺手转发便是一种认同。
在疫情面前,一是要控制病情的传播,二是要稳定人心。控制病情是专业人做专业事,而稳定人心则需要专业人和普罗大众共同努力。
有人会说,我不知道谣言的真假,我只是好心的提醒,重视一下总没错。对谣言随手一次转发,看似提醒,实则添乱。
那么,普通网民怎么区别一则信息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进而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办法对谣言进行初步识别,虽然不能把谣言完全扼杀,但是能减缓谣言的传播。抵抗疫情交给专业人士,维护好舆论场,人人有责。
第一,关注信息发布者的身份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官方认证账号发布的信息,可信度是最高的。其他账号主体发布的信息,可信度相对并非很高。有的为了博取关注,有的为了其他目的,将实际情况夸大,引发流量。这类账号主体,无认证信息,无绑定手机,ID多是无规律的字母和数字组成,有的注册时间甚至很新。所以,这类账号发布的信息,大家要多个心眼。
第二,平静地阅读信息
传播谣言其实是一种心理预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色眼镜"。你相信什么论点,会努力寻找相关的论据,阅读并转发。所以,在面对重大事件的众多信息时,作为接受者的我们,要以不带立场的心态去接收信息,努力不让自己的情绪被各种信息挑拨、绑架、左右。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理性分辨信息的真伪虚实。
第三,体会信息的目的
很多谣言会披上情感的外衣,以煽动性的语言激发人心中最恐惧、恐慌的一面。诚然,对死亡和未知的恐惧,是人类的本性。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理性与感性的交织。在阅读信息时,我们更需要用感性体会信息的目的,是唤起你的同情,还是挑起你的愤怒,或者只是告诉你一个事件。如果一则信息,情绪的挑动大于内容的传播,那么,最好多一个心眼,考虑一下转发的后果。
第四,相信或咨询相关权威机构
面对各种信息时,如果不确定信息的真实性,不妨先寻找相关机构,看是否发布了相应的信息。当然,重大事件发生后,舆论场上的谣言总是如雨后春笋,轰然涌现,数不胜数。在权威机构辟谣还未达到战场时,我们不妨让按下转发键的手指等一等,让急迫的心情停一停,让子弹再飞一会。作为网民,在重要关头,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就是贡献自己小小的力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61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