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三次大败腓特烈大帝的奥地利名将——道恩元帅

三次大败腓特烈大帝的奥地利名将——道恩元帅

不论是讨论世界政治史还是军事史,都逃不开一位普鲁士君主——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于1740年继承了普鲁士王位,在其任上,腓特烈带领普鲁士走上了欧陆列强之路。腓特烈二世进行了一系列国内改革,包括建立常备军制度、普及教育、建立国家科学院、鼓励工商业发展等政策。在国际上,腓特烈二世则倾向于进行军事征服,在40年代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腓特烈二世成功将奥地利治下的西里西亚地区纳入手中。1772年,他又参与了俄罗斯、奥地利瓜分波兰的计划。这些成就也令他被尊称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最为人称道的要数他的军事才能。腓特烈大帝继承了普鲁士的国策——先军政策,着力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军事人才。腓特烈大帝长期在军营中生活,他对于军规的要求十分严格,违反军规后的惩罚比其他国家要严厉的多。在腓特烈大帝特有的严格训练下,普鲁士军队的战斗力十分强悍。在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的军事才能与强悍的普鲁士军人相结合,使得腓特烈大帝完成了以普鲁士之力单挑法、奥、俄三国的惊人成绩。拿破仑令普鲁士屈服后,曾说过若是腓特烈大帝仍在世,自己根本无法进入柏林。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连拿破仑也赞叹的军事天才,在七年战争中却连续输给一位奥地利将领三次,这位将领就是奥地利名将利奥波德·约瑟夫·道恩。道恩从18世纪10年代起就在奥地利军队中服役,经历了多次四国同盟战争、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等欧陆列强的战争中,曾与法国、西班牙、奥斯曼、普鲁士等强国交过手。长期的服役与丰富的战争经验,令道恩的军事才能并不逊于任何一个欧陆强将,他也因此在1753年被奥地利王室任命为元帅。

七年战争初期,在腓特烈大帝的指挥下,普鲁士军队可谓是战无不胜,将奥地利军队打得闻风丧胆。1757年,为了挽回战争的颓势,奥地利政府决定派遣道恩元帅作为总司令,抵御普鲁士的进攻。道恩元帅上任后所做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各地收集前线退下来的败兵,并征召杂兵。在道恩元帅的战略下,前线奥地利军队溃散而逃所造成的影响被降低到最小,很快,奥地利就又拥有了一支足以与腓特烈抗衡的强大军队。

面对咄咄逼人的腓特烈和普鲁士军队,道恩元帅采取了相当保守的防守战略。他不求通过一次迅猛的突袭一劳永逸的消灭敌人,而是利用防守反击的方式,先建立防御体系,再通过奇袭、断粮等手段骚扰敌军,用更为强大的综合国力与有利的外交形势拖垮对方。在战场上,道恩的布阵相当稳妥,将防御重点放在两翼,令腓特烈引以为豪的侧翼战术难以实施。道恩元帅的防御策略令人想到了布匿战争中通过回避战略决战来拖垮汉尼拔的罗马名将费边,因此道恩也被称为德意志的费边。

在道恩元帅的战略下,普鲁士军队很快陷入了困境。长期的战争使普鲁士兵员数量不断减少,补充的新兵缺乏战争经验。与此同时,普鲁士还需要面对法国与俄国的进攻。在普鲁士军队不断羸弱化的情况下,道恩元帅开始寻求战斗。道恩与腓特烈正面交手过四次,其中前三次的科林战役、奥尔米兹茨之战与霍克齐战役中,道恩连续三次击败腓特烈,令普鲁士的军力大受打击。在最后一次托尔高战役中,虽然道恩元帅撤退,但此战中普鲁士的损失比奥地利军队更大。

道恩元帅的军事能力丝毫不亚于腓特烈大帝,两者可谓是七年战争中的宿敌。但是,人们提到腓特烈的次数比道恩要多得多,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腓特烈不仅是个军事家,也是个政治家,其国内改革政策是世界历史中相当重视的内容;其二,腓特烈在罗斯巴赫会战中对斜线战术的应用成为军事史上的范例,受到各个军校的青睐。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道恩元帅也是个相当厉害的角色。


本头条号长期更新原创历史文章,喜欢就点个赞或加个关注吧!原创不易,望多支持!

写给青少年的极简德国史 小学生中学生历史读物 世界历史
¥19.5
购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9091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