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第二位: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第三位:柳下惠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姬姓,展氏,名获,字子禽,鲁国柳下邑(今属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
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以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为“和圣”。
第四位: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第五位: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 ),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金乡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
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第六位:檀道济
檀道济(?—436年4月9日) ,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东晋末年名将,南朝宋开国元勋,左将军檀韶之弟。
出身寒门,父母双亡。参加谢玄创建的北府兵,投身于刘裕部下。随刘裕率兵平定桓玄之乱,拜太尉参军、唐县男,从平卢循之乱。义熙十二年(416年),拜冠军将军,随刘裕攻打后秦,披荆斩棘后秦、新蔡、洛阳、潼关;联合王镇恶攻克长安,灭亡后秦。宋武帝即位后,封护军将军、散骑常侍、丹阳尹,迁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抵御北魏进攻。宋文帝即位后,拜征北将军,封武陵郡公,平定谢晦叛乱,拜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元嘉八年(431年),参加元嘉北伐,救援滑台未果,被宋文帝视为养寇自重。 元嘉十三年(436年),全家遇害 ,赠司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23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