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回味老照片中北平的老建筑(8)

回味老照片中北平的老建筑(8)

老照片里的北平的老建筑,之前写了7篇,这个坑太久没有填了,满打满算今天算是第8篇了。

这个系列其实还有很多老北京的建筑照片没有完整搜集到,不过之前的内容,会挑选出来做一个视频合集,那就算圆满了。

本来最初写这些,完全是本着个人一点简单的兴趣爱好分享,没想到还有不少朋友关注,先谢谢了。

话不多说,今天继续。

北海万佛楼

北海万佛楼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其母孝圣宪皇后六十寿辰而建。而王公大臣纷纷铸佛献寿,统计近万,故名“万佛楼”。万佛楼在极乐世界后,并于极乐世界统称小西天。前为普庆门,为三座黄琉璃瓦顶随墙门。入门南北各有牌坊一座,黄琉璃瓦顶,南面牌坊南向额为“大千轮置”,北向额为“满万昙霏”,北面牌坊南向额为“聚诸福德”,北向额为“现大吉祥”。

“妙境庄严”琉璃牌坊

极乐世界的“妙境庄严”琉璃牌坊,透过门洞能看到普庆门和万佛楼前石桥,小川一真摄于1900年,扫描自《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

万佛楼南侧,能看到石幢和幡杆。楼已破败,最上面还站着3个日本人。

北海万佛楼,由北平美术照相馆1920年拍摄,银盐纸基、手工上色。

居仁堂

居仁堂,原址位于西苑中海西岸,是一座两层的西式建筑,是中南海里旧建筑中最庞大的一栋楼。

本来伫立于此地的,是一组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风格宫殿群落,是“撤帘归政”后的慈禧太后常驻跸的仪銮殿。这组建筑以两卷殿式的仪銮殿为中心,前后三进,坐北朝南,正殿前有一座琉璃影壁。1901年4月17日夜间,仪鸾殿院里的德军厨房起火,正殿配殿均被焚毁。

慈禧返京后,接受外国使节建议,在仪銮殿遗址新建西式洋楼,用于接待、宴请外国女宾,以示和列强修好。于是,废墟上重兴土木,耗资500余万两白银,建起一座与原仪銮殿规模相当的建筑。

洋楼分南前北后两个楼体,中间用上下两层的走廊相连。洋楼的顶部、窗框外,均有欧化的雕花装饰。窗棂,或镶以彩色玻璃,或饰以西式花卉。原来仪銮殿的围墙,此刻成了洋楼的院墙,只是南面、东面和仿俄馆后北面的门,改为洋式花门。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竣工,慈禧为之定名“海晏堂”。

“海宴堂”之名,来自“海晏河清”,是一句吉利话。

中南海海晏堂也有十二生肖喷泉,仿圆明园“海宴堂”;这里注意一点,圆明园的叫“海宴堂”,中南海的叫“海晏堂”。“海晏河清”意指大海平静,黄河澄清,不闹水患,天下太平。当时有人出主意,圆明园的“海宴堂”写错了,这次要纠正为“海晏堂”。

不过,中海海晏堂的十二生肖也不再喷水,而是改为手持莲花电灯。中海海晏堂的设计者是 清代营造世家“样式雷”的第六代传人雷廷昌(1845~1907)。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在此朝见隆裕太后,逼迫清帝退位。1913 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将海晏堂改名为“居仁堂”,在此办公和会客。

法藏寺塔

法藏寺原名弥陀寺,建于金朝大定年间(1161年—1190年)。明朝景泰二年(1451年),太监裴静善重修,更名为法藏寺。法藏寺内有一座法藏寺塔,俗称“法塔”或“乏塔”。塔在寺的后院。法藏寺毁于清末民初,仅存一塔。

法藏寺旧址的所在地原名“霍家桥”,今称“火桥”,尚有“火桥北里”地名。法藏寺在幸福东街南端以东,铁路西侧,旧址今为龙潭路以北、铁路西侧的绿地。火桥北里在铁路东侧,与该绿地隔铁路相望。

民国初年法藏寺塔

法藏寺塔高约33米,7层、8面,第一层为入口无窗户,其他6层每层有8个窗户(每面一个),每个窗户前有坐佛一尊,每尊佛前有油灯一盏。从第一层的入口进塔后,有砖砌螺旋式台阶,越往上台阶越窄,到第七层只能容两人一上一下。第七层内有两块石碑,刻着该寺建立经过。塔顶为铜制,并有金属条从塔顶暗通到地下,这使该塔不遭雷击。

上世纪20年代法藏寺塔上色老照片

法藏寺塔是老北京很有名的古迹,也有不少传说故事。

法藏寺塔别名“乏塔”。传说鲁班见北京内城西城有五座塔:庆寿寺双塔、万松老人塔、白塔寺、北海白塔,而东城连一座塔也没有,于是和妹妹说想在东城造一座塔,获得妹妹赞同。兄妹俩在杭州西湖仿雷峰塔造了座塔,随后让这塔到北京东城去住。这塔答应后,化身为黑大汉,从杭州往北京东城走,很快走到离北京内城不远处的法藏寺,却因在寺旁贪看别人赌钱玩而误了时辰,天亮了不能再移动,只好现了原形,成了法藏寺塔。北京人说:“鲁班爷修的塔,走累啦,站在这里啦,真是‘乏塔’,咱们就叫它乏塔吧。”

老明信片上的法藏寺塔

老明信片上的法藏寺塔

老明信片上的法藏寺塔

贤良寺

贤良寺在明朝时为诸王府,清初为怡亲王允祥府邸。允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怡王府地处帅府园一代,面积很大,据绘于乾隆年间的地图,怡王府西临王府井大街,东至校尉胡同,北到金鱼胡同,南至帅府园胡同,包括了中央美术学院等一大片地方。

贤良寺正门

清朝康熙年,为了继承皇位,发生了“九子夺嫡”事件。胤禛最忠实的拥护者是他的十三弟胤祥(雍正登基后为避圣讳改名允祥),允祥和胤禛虽不是同母弟兄,但是二人关系非常亲近,胤禛登基后即封允祥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死后,雍正尊从其弟的遗愿:舍宅为寺。因允祥死后谥曰贤,并世袭罔替,寺名由雍正皇帝钦赐为“贤良寺”。

1940,贤良寺旧照

1940,贤良寺旧照

1940,贤良寺旧照

1940,贤良寺旧照

1940,贤良寺旧照

乾隆二十年(1755年),贤良寺移建至冰渣胡同(又称冰盏胡同),正门开在冰渣胡同北边。移建后的贤良寺面积减少,但规模依然很可观,主要建筑有山门、碑亭、前殿、正殿、经楼、东西配殿、寮房等。正殿前有两座碑亭,正殿面阔五间,为绿琉璃瓦歇山顶,悬木额“贤良寺”。

旧社会,人死之后要做法事超度亡魂,而贤良寺地势宽阔,又有僧众,因此这里还是许多富贵人家操办丧事的场所。

1940,贤良寺旧照

1940,贤良寺旧照

1940,贤良寺旧照

1940,贤良寺旧照

因贤良寺距皇宫很近,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如康有为、沈子培、王病山等维新派人物进京时都居住于此,左宗棠进京也多次在此居住。李鸿章第一次进京时便住在这贤良寺里,庚子事变之后,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从广州被调回北京与八国联军议和,就住在贤良寺。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贤良寺死于钦差大臣任上。

蟠桃宫

蟠桃宫,全名“护国太平蟠桃宫”,是位于北京东便门内护城河南岸的一座道教宫观。现已无存。

蟠桃宫山门(年代未考)

蟠桃宫始建于元朝,一说始建于明朝。后来衰落。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工部尚书吴达礼重建王母殿后三间殿。据说吴达礼重修蟠桃宫时,在蟠桃宫东侧又建了观音庵,当时庵名“白云深处”,相传是由前朝宦官的旧宅改建。蟠桃宫香火兴盛,不少青年男女都来烧香、拴娃娃,祈求子嗣。

上世纪30年代蟠桃宫山门

上世纪30年代蟠桃宫正殿王母殿

农历三月三的蟠桃宫庙会,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西游记》里描写,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这天王母娘娘会宴请各路神仙,用仙桃来款待,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蟠桃盛会”。老百姓凑热闹,也会在这一天对王母娘娘进行祭祀,祈求长生不老,久而久之就成了庙会。

在王母殿内除了所供的正神西王母外,还塑有彩色山座,上面塑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王母娘娘祝寿的神仙,在这些神仙中最为人熟知的应数那位“大闹天宫”的孙大圣了。

蟠桃宫彩色塑像

蟠桃宫虽然在城内,但处于城乡接合地带,所以庙会少有书籍、古玩等用品,更多的是蔬菜水果、日用百货和各种小吃。当然,也少不了武术杂耍、跑马射箭。这种热闹景象延续了数百年,被誉为活的“清明上河图”。

民国初年的蟠桃宫庙会

目前在东便门立交桥西南路边的绿地中,尚存一块《护国太平宫碑》,周围环以铁护栏。

蟠桃宫道士,右边为《护国太平宫碑》一角。


清末大理院

大理院是清朝末年设置的全国最高审判机构。大理院的前身是大理寺。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颁行《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将大理寺改为大理院。翌年,正式定大理院官制。

大理院仿照西方的司法独立,职权为解释法律,监督各级审判,并且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与仅有审核权的清朝大理寺不同。司法行政另设法部。

中华民国成立后,北京政府仍以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以司法部为最高司法行政机关。

航拍大理院

大理院位于北京的司法部街,为一座四层楼,南北长百十余米,东西宽近六十多米。大楼坐西朝东。大楼中央的圆顶塔楼东、南、北三个方向镶有三面大钟;大楼南、北两端各有一座稍矮的圆顶塔楼。北侧塔楼距离西长安街不足百米。

大理院模型

大理院边门

大理院正面


东黄寺

东黄寺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黄寺大街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东黄寺又名普净禅林,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是为治佛脑木汗所建。因格鲁派僧人着黄色僧袍、戴黄帽,所以该派又称黄教,黄寺因之得名。

顺治九年(1652)西黄寺建成。是年,五世达赖喇嘛率领西藏僧俗官员侍从三千多人,历时九个月到达北京,驻锡在西黄寺。此寺以东,原有一座建于公元1651年的藏传佛教寺院,为了便于区分,人们便依两寺方位称为东、西黄地。

雍正十二年(1734年),第二世敏珠尔呼图克图(青海广惠寺寺主)获封驻京呼图克图,驻锡东黄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东黄寺再次重修。随着来北京的蒙古人日益增多,清朝还在东黄寺以东兴建了“蒙古外馆”。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七·郊垧北一》载:“东黄寺,顺治八年奉敕就普静禅林兴建。”


1941,东黄寺大殿

过去老北京有谚语:“东黄寺的殿,西黄寺的塔”,即称赞东黄寺的大殿同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

大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四周有廊,正脊中央有金属覆钵式塔型脊刹。殿前有大型月台,月台周围有汉白玉石栏杆。月台正前方有三道台阶,其中两侧各一道台阶,正中的台阶中央有大型丹陛石一块。走下正中台阶有重檐圆攒尖顶青铜香炉一座,置于石座上。殿内供奉三世佛。其中北侧贴北墙各设有一座佛龛(面朝南),东、西两壁各设有若干佛龛。

东黄寺大殿佛像

东黄寺大殿佛像

东黄寺大殿佛像

到这里,就算短暂告一段落了,其实老北京的老建筑还有很多,希望以后继续发掘一些老建筑的老照片与大家分享,谢谢~!

(完)

历史其实就在你手中,

与@俗人何金水 一起回味历史老照片!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历史回眸# #图像大历史# #解密历史老照片# #历史冷知识# #老北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2486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