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苗晓红
周恩来总理首次乘坐空军专机师的飞机是1954年7月2日,最后一次是1974年12月27日。20年内,周总理乘坐专机师的飞机共157架次,517人次执行过他的专机任务。在这20年的航行中,周总理在专机师人心中,留下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小故事。
01 怒批不懂礼节的将军
1956年的一天,周总理到西郊机场给外宾送行,同来送行的有罗瑞卿、刘亚楼等高级将领,专机师师政委和外场保障人员也在场。外宾的专机刚起飞,有些将军急于看足球比赛便开始退场。总理发现后,即命令外场参谋通知门卫,任何车辆不许放行,并让他们立即返回。外宾的座机消失在视野之后,总理将候机楼前的人叫到一起,当众对离场的将军们毫不留情的猛批了一顿,批他们不懂礼节,没作好样子,还给他们上了一堂外交礼仪课,总理整整讲了一刻多钟。
飞机上的周总理
02 “西郊机场无小事”
1958年的某天,周总理来西郊机场送外宾,当外宾专机快起飞时,突然有条狗从西侧横穿跑道。总理顿露愠色,但没吱声。等送走客人后,他将部队几位领导召集在一起,批评道:“你们要时刻牢记,西郊机场无小事,任何一点小的失误,都有可能铸成无法挽回的大错。”此后,根据总理的指示部队进行了整顿。各部门都制定了落实措施。机务部门后来提出的“一根针精神”保持至今(指飞机上不能有危及飞行安全的外来物,掉一根针都必须找到)
03 在飞机上用凉水冲头解困
1959年8月19日,周总理乘伊尔一14型飞机,由九江回北京,总理上飞机前已经一宿没睡觉了,两眼熬得通红。上飞机后,总理还继续看文件。实在太睏了,就到卫生间用凉水冲头。隔一会儿冲一次,一直坚持到飞机着陆。
飞机上的周总理
04 困难时期不吃肉,不喝茶
1960年5月14日晚,周总理和邓大姐在南宁请机组吃饭。宴席上最高档的一道菜是梅干菜扣肉。用餐时,机组人员见总理和邓大姐都不吃肉,自然是不好意思夹肉吃。邓大姐发现后便道:“今晩是我掏腰包请同志们,大家不要客气。”周总理用筷子指着那碗扣肉说:“这是大姐专门招待你们飞行人员的,吃吧,把肉吃光。”说完用公筷给大伙儿夹肉吃。总理和大姐却始终没尝一口。
同年6月,送周总理去上海,飞行途中服务员小王给总理送上一杯清茶,总理一看有茶叶,忙道:“我喝白开水,不喝茶。”小王笑道:“您是总理,喝杯茶算啥。”.总理听后对小王严肃批评道:“现在国家有困难,怎么还招待我喝茶!”小王为难道:“茶已经泡好了,不喝也浪费了。”在小王劝说下,总理才喝了这杯清茶。万万没想到,不久总理再坐飞机时,秘书一上飞机就拿出一包茶叶对小王说:“这包茶叶是总理买的,还给你,以后不要用公家的茶叶招待总理了。”
05 在飞机上刮胡子
1964年9月19日,送周总理去哈尔滨会见朝鲜金日成首相。总理上飞机时,女通信员芦德芬发现一向注重仪表的周总理,这天却胡子拉碴的,她心中纳闷,总理见外宾怎么没刮胡子?飞机起飞不久,周总理走进前舱,与往常一样和机组成员一一握手问候。临走时小声问芦德芬,飞机上哪里有镜子?周恩来以往空中出行主要是乘坐伊尔-14和伊尔-18型飞机,这天乘坐的是子爵型飞机,总理对客舱设施不熟悉,所以有此一问。开始芦德芬没明白总理为何要找镜子,当总理做了一个剃须的手势后,便将总理引到卫生间。
周总理一面冲小芦道谢,一面从口袋里取出一把剃须刀,对着镜子刮起胡子来,动作很熟练。站在一旁的芦德芬既惊奇又担心。惊奇的是万人敬仰的总理,会和普通百姓一样,自己用刀片刮胡子,担心的是万一这时来个强气流,飞机一颠簸,总理立足不稳刮破脸咋办?周总理刮完胡须后,发现芦德芬还站在门口,便与她攀谈起来,问了她的姓名、年龄,特别问了她的飞行情况:“你飞了多少小时?”“报告总理,飞了近一千小时。”“哟,还没有我坐飞机的时间多,以后要多飞。”芦德芬忙不迭地点头。
06 带头乘坐囯产直升机
1964年秋的某一天,周总理到西郊机场接客人,问迎接他的专机师师长:“那么多国产直升机,你们为何不用?”师长答道:“国产直升机出厂时间不长,要作专机,还需要考验一段时间。”周总理紧接着说:“为什么你们能飞我就不能坐呢?我来带头乘坐,坐直升机去看望边远山区的群众。”周总理说到做到,1965年5月他冒着一定的风险,首次乘坐国产直机去大寨参观。此后周总理又多次坐直升机去偏远地区,看望那里社员群众,了解他们的疾苦。周总理是乘坐直升机最多的中央领导人。
周总理与机组合影
07 防窃听用纸条给机组下达任务
1964年11月5日,周总理率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祝贺十月革命47周年。代表团乘坐专机师的伊尔一18飞机前往苏联。访苏期间,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公然当着周总理等中国代表团成员的面,干涉中国内政,攻击污辱毛主席。面对苏联领导人的挑衅,周总理当面予以驳斥,并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全体成员愤然离场,以示抗议,而且决定提前回国。为保密代表团将机组召集到大使馆的密室,用写纸条的方式下达飞行任务。1964年11月14日,机组驾机离开苏联回国,下午16点10分专机在首都机场安全降落。毛泽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机场迎接。
08 “总理也得守规矩”
1965年3月11日,周总理从上海回北京。飞机起飞后,朝着苏北方向疾驶。苏北淮阴是周总理的家乡,飞机临近淮阴上空时,总理走进了驾驶舱,为了让总理看清地面目标,机长向总理请示道:“总理,我们降低高度吧。”周总理当即回答说:“不能因我改变航线,总理也得守规矩,按计划飞行。”说完总理便非常专注地凭窗鸟瞰家乡的秀丽山河。飞机飞越淮阴后,周总理离开驾驶舱时和机组成员一一握手致谢:“谢谢同志们,谢谢!”
与机長時念堂合影
09 吃西瓜付钱
1965年夏天,有一次,周总理在候机室等人,专机师副政委周旭彬切开一个西瓜给总理送去,总理一看西瓜切开了,就请同志们一起吃。吃完后总理要付两元西瓜钱,周副政委不收。周总理生气道;“总理也不能多吃多占,搞特殊。你不收钱,不是要我犯错误吗。”周副政委看总理真生气了,只好把钱收下。那时一个西瓜那值两元钱,最多一块钱,副政委便找给总理一元钱。总理却不要,他笑道:“不用找了,剩下的钱我请客。”
第二年,又有一次请总理吃西瓜,总理又要给钱。副政委笑道:“总理上次给的西瓜钱还没花完哩!”总理也笑道:“上次剩下的钱不是请客了吗?”总理还是坚持给了钱。
10 惊人的记忆力
1965年9月28日,空中服务员马淑艳,从北戴河疗养院调到专机师服务队不久。这天,她在候机室值班,周总理到西郊机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她到候机室给总理送茶水,总理见她面生,便含笑问道:“小姑娘,是新来的吧?叫什么名字?”小马第一次见总理,有些激动,细声作了回答。
1965年11月7日上午,周总理又来到西郊机场,这天正好又是马淑艳值班。周总理见到小马时,便亲切叫道:“小马,马淑艳,又是你值班。”马淑艳万万没有想到,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只见一面,便记住了她这个普通小服务员的名字。总理的记忆力与亲和力,令她吃惊,令她感动。1965年11月7日这一天,马淑艳铭记终生。
11 赴邢台灾区空中发火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6.8级地震,不久,周总理在北空司令员等人培同下前往灾区视察。周总理的时间观念特强,临近灾区时,他不时看手表。40分钟过后,直升机已飞抵灾区,但没降落,而是在空中盘旋。原来,下达任务时,为了让周总理看清灾区全貌,令机长飞到灾区后在空中盘旋一圈。没想到这一圈引燃了周总理的怒火,对司令员怒道:“我是来看灾区群众的,你们老在空中转什么?”飞机落地后,没等旋翼停转,周总理便顶着旋翼卷起的沙尘与残雪,向灾区群众急步走去。并站在一个小木箱上讲了一个多小时的话。然后在当地干部带领下,察看受损的房屋,慰问受灾的群众,直到天黑才离开。
12 深入窝棚看望受灾老人
1966年3月22日,邢台地区再次发生强烈地震,周总理再次乘直升机前往。这天风沙很大,天气很冷,总理没戴帽子,没穿大衣,冒着余震的危险,到窝棚里看望受灾群众。到村边时,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小窝棚,便向那里走去。当地干部劝道:“那里只住一个人,总理不要去了。”总理仍坚持进了低矮的窝棚。见床上躺着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总理忙走到床前,伏身握着老人的手道:“老人家,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看您来了。”棚矮光线暗,老人没看清周总理,旁边的同志忙告诉她;“这是咱们的周总理。”老人一听,急忙下地,准备给总理磕头,总理赶紧用双手扶住了老人。亲切地说;“老人家,您有啥难处对干部说,他们会帮您解决。”老大娘热泪滚滚,摇着手道:“没啥难处,没啥难处!”吃午饭时,服务员请总理回飞机上去吃,他谢绝了,而是端着粗瓷大碗和群众一道喝包米馇粥。
周总理搭乘专机飞往邢台救灾现场
周总理邢台救灾场面
13 一天三进西郊机场
1966年11月26日,毛泽东在西郊机场第八次接见红卫兵,为保卫毛泽东和一百多万红卫兵的安全,周总理一天三进西郊机场。
25日上午毛主席在城里接见了两拨红卫兵,周总理陪主席接见完红卫兵后,没有休息,下午即赶来机场,让负责此次接见任务的两位师领导,陪他一道确定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行车路线。指示填平跑道头的壕沟,撤掉所有铁丝网,清除一切障碍物和外来物,搭建临时厕所。反复强调,这是关系毛主席和百万红卫兵安全的头等大事。
26日凌晨两点,周总理第二次来到西郊机场,逐项检查落实情况,看完临时厕所后指出,数量太少,还要增加。总理离开时已是凌晨3点多了。
26日下午3点钟左右,周总理站在敞篷车上跟在毛主席专车后面,第三次来到西郊机场。与往日相比,这时总理脸上多了几分疲惫,少了几分神采。当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全部退场之后,人群似决堤后的洪水向四周涌去,由于撤掉了铁丝网,填平了沟壑,没发生严重拥堵和重大踩踏事件。
14 带病陪外宾参观
1967年2月,周总理乘直升机,去沙石峪。总理下机后,机务中队长张润和无线电员沈龙福检查飞机时,发现有件大衣放在座椅上,下面还有一只急救用的氧气箱。他俩想,这是给谁用的?正在这时,服务员来了,手里还拿着药瓶。她告诉他俩,周总理身体不好,药和氧气箱都是给总理用的。总理是带病来沙石峪的。
15 对新建候机楼的批示
1970年12月29日,空军司令员吳法宪和政委王辉球,给周总理写了《关于扩建西郊机场候机楼的请示》:“…总面积2281平米,每平方米的造价为二百元。总计经费约四十五万余元。现将设计方案呈上,请审阅批示。”周总理当日便作了批示:“房子多了,那么多候机室,还有卧室。平方米造价高了,要200元!不合节约、简朴原则。请减掉一半,至少1/3。”按周总理批示修建的候机楼,至今仍在使用。
16 重病飞长沙见毛泽东
1974年12月23日下午1点多钟,248号三叉戟专机,停在西郊机场的停机坪上,准备执行送周总理去长沙的任务。不久,总理的专车径直开到了飞机旁,总理走出汽车后,便向登机梯走去。这时机组成员发现,总理穿着一件呢子大衣,戴一顶呢子帽,还围着围巾,戴着口罩,脸色苍白、憔悴。步履艰难,需要人搀扶。身后还跟着一大群医务人员,带着各种急救器材。周总理是带着重病飞长沙的。
周总理与夫人飞机前合影
12月27日晚上,周总理结束了长沙之行,乘飞机返回北京。这时的周总理虽然显得更加消瘦,也显得很疲劳,双眼里布满血丝。但精神很好,苍老的脸上挂着笑云。机组成员以为总理的病情有了好转,都格外高兴,他们就怀着这种欢悦心情驾机返回北京。
专机在候机楼前停稳后,原以为经过长途飞行,身患重病的周总理,在时间已经很晚的情况下,会径直下飞机离去。但是令机组终生难忘的一幕出现了。服务员马艳萍看到周总理不听医务人员的劝阻,用手扶着机舱的墙壁,极其艰难地向驾驶舱一步一步地挪去。总理走进驾驶舱时,脸上有了汗珠,呼吸也有些急促。他站在通道里,稍微缓了口气后对机组说:“你们飞得很好,很平稳,我以后还要坐你们驾驶的飞机,谢谢你们。”这时机组人员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脸上挂满了泪珠。
周总理和机组握别后,在卫士的搀扶下,坐车走了,结束了他的最后一次航行,也结束了本文的故事。
本文作者苗晓红,1937年4月出生,山东临朐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培训的第二批女飞行员之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22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