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历史只说故事,大家好,我是讲故事的吕秀才。
今天我们继续讲述天可汗李世民,上期啊,我们讲到李世民为唐王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大工,它的知名度和地位也在不断飙升,那相比较而言之呢,另外两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就黯淡了许多,此时他们三兄弟内心都是不平衡的。
那大哥李建成贵为太子,但是风头全被二弟给抢走,甚至到了天下只知有秦王,而不知有太子的地步,这储君当的是太憋屈,未来的风险也太大,李世民的内心其实也不平衡啊,大哥凭什么就能当太子呢?除了年纪比我大,他没有任何优势,太子难道不应该是凭本事才能当的?看似局外人的老四李元吉内心他也不平衡啊,为什么建功立业的机会都给二哥呀,我也是有勇、有谋、武艺高强的啊,当然了,这是他自己的想法啊,如果把机会给我,我也特意打胜仗,也可以当天下兵马大元帅。
讲到这里呀,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内心矛盾的根源,都是李世民,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两个人会联合起来,与李世民做斗争的原因,这样的暗流涌动,皇帝李渊自然是有明显感受的,但是,他也很为难。
李建成身为嫡长子立他为太子呢,是为了国家的稳定,更何况李建成并没有失德的举动,没有犯大的错误,也没有废立太子的理由,天下未定率军出征的事,交给李世民自己放心,老四李元吉当初他连个太原都守不住啊,就是这么个货还能指望他平定天下吗?
李世民的风头盖过了李建成,但是自己也不能不封赏李世民呢,如果赏罚不明的话,那自己又如何治理国家,怀着无比纠结心情的李渊和很多父亲一样尽力在平衡三兄弟,特别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关系,他给了李世民除了太子以外,所有他能给的东西啊,其实这就是在告诉李世民,我不能让你当皇帝。
但是这种水来土掩的平衡方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三兄弟的明争暗斗从没有停止过。当时的朝堂啊,就像今天的联合国总部,只要太子提出一个想法,那秦王一定反对,然后呢再冒出一个齐王来反对秦王,满朝文武就开始站队,两派相互撕咬、彼此泼脏水,一小部分保持中立的人啊,选择静静的看戏,李渊呢,就像联合国秘书长一样,要求大家保持冷静、克制,但是即便是他自己啊,也清楚他的话已经没有人听了。
有一种说法是太原起兵之时,李渊曾经答应过李世民,将来让他做太子,但后来呀李渊言而无信,这才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不过我们客观的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原因就是李渊没有理由对李世民做出这样的承诺,但无论有还是没有,此时一件事情的发生,已经证明三兄弟的矛盾是相当严峻。
这里要说明一下玄武门之变的故事,我们引自资治通鉴的记载,至于是否客观啊,大家别问我,有疑问,别问我,晚上关了灯问问司马光,他老人家去,话说李世民预感到来自太子和齐王的巨大挑战,他率先想到的不是杀了大哥和四弟,而是给自己找一条后路,李世民给自己找的后路,就是去洛阳,因为当时洛阳是东都,而且远离都城长安,这完全可以自保,于是李世民就暗中命人去洛阳打点,并且结交当地的豪强,为自己东进洛阳做准备,但是李世民的做法被李元吉发现了,于是,李元吉开始利用这件事情来向李渊打小报告,那么两兄弟闹的是挺不愉快的。
此时,大哥李建成出马了,他宴请李世民和李元吉来东宫喝酒,什么名义呢?调解矛盾、缓和兄弟关系,这个宴请的理由啊,是皇帝李渊希望看到的,当然呢,这个理由也是李世民无法拒绝的,来到东宫的李世民和李元吉在太子李建成的调解下,握手言和,兄弟三人呢,又一同回忆了一下童年的美好时光,宴席上气氛融洽,兄弟和好如初,但是就当李世民准备离开的时候,他突然感觉到,腹中剧痛,没错,这一切的美好场景都是假的,这是一个阴谋,他中毒了,李世民开始吐血,然后抽搐,这一幕,吓坏了身边的所有人。
当然了,不包括李建成和李元吉,眼看李世民奄奄一息了,李建成这才命人报告皇帝,同时传宫里最好的御医来给我二弟看病,快,一定要快,真的很快啊,李渊和太医都赶来了,摸着奄奄一息的李世民,李渊明白了一切,但是他只对太子说了一句话,就是秦王酒量不好,以后别找他喝酒了,随后就把李世民安置到了西宫。
李世民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经历大小战斗无数,所以他拥有非常好的身体素质,这也使得啊,他在中毒吐血之后还能侥幸活下来,看来呀,这身体素质是很重要的啊,在李世民养病期间,李渊和他有过一次交流,李渊说:“你的功劳啊,父亲都清楚,我本想立你为太子的,但是建成他年纪大,我这么做呀,也是为了咱们李家的天下,如果你觉得委屈,就这样,等你病好了,你就带着人马去洛阳,以后,咱大唐就两个都城,朕百年以后呢,你和你大哥一个在洛阳一个在长安,你们愿意在一起就在一起,不愿意在一起就分家”。
其实讲到这里呢,我们应该能够感受到李渊作为一个父亲,他的为难之处,这跟我们老百姓啊,两兄弟分家是多么的相似,听到父亲这么说,李世民连忙表示,不愿意离开父亲,自己不去洛阳也不争太子之位,但是李渊接着说:“你不要推辞了,我知道您也有这样的打算,你就遵循自己内心吧。”
于是呢李世民也决定病好之后就去洛阳,但是这件事很快被李建成和李元吉知道,他们立刻就紧张了起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啊,于是两个人开始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而且啊,他们还派出和自己有奸情的尹德妃和张婕妤给李渊吹枕头风啊,李渊呢,思前想后最终取消了决定。
至此之后,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的两个阵营之间开始了互挖墙角的功臣。当然资治通鉴中只记载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如何挖李世民墙角的,被挖的人呢,有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程咬金、秦叔宝等等基本是秦王府拿着出手的人都被挖,但是啊,但可是这些人一个也没有跳槽,挖墙角的工程,宣布失败。
在挖墙角的同时啊,枕头风继续吹,小报告继续打,他们想着,万一哪句话说到李渊心里去了呢?李渊降罪于李世民,甚至杀了他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成功,苦于找不到机会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终于等到了一个天赐良机,突厥人来了,为了抵御突厥进攻难,一定要派人统兵御敌派谁?这次太子李建成极力推荐齐王李元吉为统帅,李世民没有争过他们,于是李渊命李元吉为统帅领兵抵抗突厥,那李元吉的兵马从何而来呀,我们说过,李世民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自然要从李世民的手里拿过来,不仅如此,李元吉还提出啊,要带走尉迟敬德、程咬金、秦叔宝等一大批猛将,这很明显是在减除李世民的兵权。
李世民可以反对吗?答案是不可以,因为这些人是大唐王朝的将领,不是你李世民的家奴,更可怕的是,皇帝李渊竟然准备同意李元吉的请求,也就是说,秦王李世民分分钟就有沦为光杆司令任人宰割的境地,在此非常之时啊,双方其实都在谋划着,李建成集团的计划是等李元吉出征之日,按照礼仪李建成和李世民都要去昆明池为他饯行,昆明池就是今天西安郊区的一个湖泊,一个旅游景点,当年是军队集结出征的地方,李建成设计在昆明池坚持直接干掉光杆司令李世民,而且特别像李元吉交代,一旦自己登基了,就封李元吉为皇太帝,那计划很周密也很恶毒,这个计划的制定者就是后来太宗朝大名鼎鼎的魏征。
不过此时,魏征可是太子的首席大谋士,魏征的计划很周密,但是东宫的保密工作可不咋地,很快消息走漏,李世民得知了计划,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他们是互挖墙角的原因,那至此啊,还在犹豫不绝的李世民下定决心,要干掉自己的大哥和四弟。
公元六百二十六年农历六月初三,李渊突然召见李世民告诉他,在你秦王的封地上空出现了太白星,古代这个太白星指的就是今天的金星,这可是预示着你要得到天下啊,这件事你怎么看呢,那李世民立刻就明白,这又是太子和齐王的阴谋。
于是决定就此反击,他首先向皇帝李渊报告了太子和齐王与后宫嫔妃们的奸情,这一招够狠啊,然后呢,表示太子和齐王多次谋害自己,现在他们正在密谋在昆明池杀死我,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过对不起他们的事啊,他们现在这样对我实在是让人心寒呢,我来就是想对父皇说,我不在乎生死,但是父皇请记住我是冤死,是被他们害死的,他们这么做,对得起谁呀?我就算死了,我也为他们感到耻辱。
看到李世民的表态,李渊说:“明天,你们都来上早朝,朕要和你们当面对峙“。一个夜晚过去了,时间来到公元六百二十六年,农历六月初四的早晨,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呢,率先进入玄武门,在进门的一瞬间,李世民向左右撇了一眼,这左右是早已埋伏好的八百死士,其实,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前一天已经接到了宫里的密报,但是他们得到的只是李渊和李世民谈话的只言片语。
李元吉打算称病不去,但李建成说:“我们手里有军队,咱们两个人一起去,还怕和他李世民对峙吗。”于是第二天早上,两人骑马奔向了玄武门,两人来到临湖殿,望着前面的玄武门,就觉得有些不对劲,守门的官兵怎么都这么陌生呢?预感到有情况的他们立刻调转马头,准备逃跑。
但此时啊李世民已经纵马飞奔出了玄武门,李世民在后面招呼着:“大哥、四弟等等我。”估计这个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也觉得好笑啊?等等你?你以为我们俩傻呀,李建成只顾逃命,李元吉却搭弓向李世民射箭,但是,李元吉的射箭功夫实在是一般啊,射了三箭,他也没有射中李世民。
李世民也搭弓射箭,但是,他的目标不是李元吉,而是李建成,逃跑中的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中要害,当场死亡,李元吉一见大势已去,立即向城外飞奔,李世民哪肯放过他,在后面紧追不舍,很快兄弟二人你死我活的追逐进入到了长安郊外的丛林之中,在他们的身后是尉迟敬德率领的数十骑兵。
在长安郊外的丛林中,李元吉中箭落马,但李世民的马也被树枝绊倒,看到李世民也落马,李元吉立刻扑了过来,他准备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尉迟敬德及时赶到大喝一声,李元吉撒腿就跑。
李元吉跑路的方向很有意思啊,他不是往外跑,而是往回跑,他天真的认为,由此大乱父皇应该已经知道了,往回跑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是他太幼稚了,尉迟敬德没有让他跑多远,李元吉呀,就被乱箭射死。
至此,李世民终于除掉了太子和齐王,那么接下来,李世民是如何善后,又是如何面对他父亲的呢?且听下回分解。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使用探心猫APP,听更多好故事,学更多好知识,我们明天再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2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