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不禁批评,脆弱,警惕“蛋壳效应症”,换种方式对待孩子

孩子不禁批评,脆弱,警惕“蛋壳效应症”,换种方式对待孩子

小刘带着三岁的女儿丽丽去买早餐,遇到一个扎着羊角辫、穿着花裙子的小姑娘。丽丽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姐姐,于是将刚刚发现的新玩具——吃面用的筷子往姐姐的方向递,结果,小姑娘嘴巴一瘪,立马准备开哭。

小姑娘的妈妈本来没有注意这一幕,但是小姑娘瘪嘴的瞬间,这位妈妈像是装了雷达感应一样,立刻转身看向她的宝贝女儿,然后就看到了比自家宝贝矮一个头的丽丽正拿着筷子给女儿比划。

这位妈妈是怎么做的呢?她先是搂着女儿说:“呀呀,谁欺负宝贝了,怎么哭了呀”?又是哄又是劝的,女儿委屈巴巴的抱着妈妈没哭出来,这位妈妈就转投资对着小刘怒目而视:“能不能管好你家孩子,那么小就想拿筷子戳人!看把我宝贝吓的”!

小刘:“???”,此时的小刘还没反应过来,如果自己没有理解错,丽丽只是想把筷子给小姑娘看而已?而且她还在劝女儿,拿筷子对着别人不礼貌。

一旁群众都看不下去了,但长期生活在一个小区,都知道这位妈妈是怎么宠孩子的,直接对小刘说:“你别理他,她家那孩子就是个宝贝疙瘩,谁都不能碰,比鸡蛋还脆弱,一碰就碎给你看,现在都没小朋友敢跟她家宝贝疙瘩玩。

她也是,给孩子惯得不像话就算了,对别人还蛮不讲理,沾上就要闹,出了名的,别理她最好。”

小刘听完,看了看丽丽吃完的碗,给丽丽擦擦嘴巴,干脆的带着丽丽转身就走:“丽丽走,妈妈带你去找多多姐姐玩!

事情到这里算是结束了,可为什么有的孩子慢慢长大,却总是那么的脆弱?


为什么呢?西蒙·安妮告诉你,这是“蛋壳效应症”!

1965年,西蒙·安妮提出了一种生理性心理疾病,她将其命名为“蛋壳效应症”。

西蒙·安妮总结,有“蛋壳效应症”的孩子大多有这些症状:

1、 只能听赞美,听不进反对意见

2、 外表高傲,内心脆弱(简称傲娇),敏感而多疑

3、 能够坦然接受成功,却极易被失败打倒

4、 容不得半点不顺心意,容易走极端

西蒙·安妮说,有“蛋壳效应症”的孩子,看起来坚强,其实脆弱不堪。

世界卫生组织曾有过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是“蛋壳效应症”患者最多的国家,不过患者年龄也在不断递减。

究其原因,也的的确确和计划生育密切相关,那些患上“蛋壳效应症”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但也不是绝对的,还有一些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容易导致孩子患上“蛋壳效应症”。


这些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脆弱如蛋壳

父母爱子,无人敢质疑,可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出现错误,就很容易造成孩子患“蛋壳效应症”。

  • 惯养

惯:姑息、纵容、放任。

“我是为你好!”

“听爹妈的,我们不会害你。”

“没事,有爹妈在。”

端茶送水,穿衣喂饭,无微不至的照顾,时时刻刻的陪伴…孩子在不断的成长,父母们宠孩子的方式也一路升级从吃喝拉撒,到规划好未来的一切。

父母只是想着给孩子爱和关心,给孩子定好未来,却从未想过孩子犯错要批评,从未想过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引导教育,给了孩子想要的一切,直到再也给不出。

于是孩子终于离开了父母的保护,迎来了父母无法保护到的第一次挫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有些孩子天性坚韧,爬起来了,可在这样的惯养下,大部分孩子都会想:“没关系,有我爸妈呢。”

然后缩回家里,等到发现爸爸妈妈也没办法保护自己后,他的世界就崩塌了。

  • 捧杀

捧杀,一般指过分的夸耀孩子,从而引起被赞扬者的虚荣心,勾起他人的反感。

但在教育孩子上,捧杀当然不单单是这样的意思,而是对孩子自身造成的压力。

这一类孩子,大多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养很好,各方面都表现优异。于是从小到大,这样的孩子都生活在光环之下,父母们也为孩子的优秀骄傲。

正所谓,高处不胜寒。

这些孩子们正像是正在不断升起的气球,所有人都期盼着他的未来,孩子自己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的未来可以升得更高。

然而,正如孩子虚荣心过头,会遭到反感一般,这一类孩子,其实会从心底产生恐惧感。

他们害怕犯错,害怕失败,害怕跌倒;他们害怕失去长久以来习以为常的夸赞。

于是当挫折到来时,“嘭”的一声,一切的表象骤然破碎,孩子承受不来,心理就出现了问题,走上极端。

  • 高压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八)》:“假使那时也像现在似的专用高压手段,我们大概是早经‘正法’,我也不会还有什么‘忽然想到’的了。”

“棍棒式教育”

“不打不成才”

“无规矩不成方圆”

信奉这些观点的父母们,总会给孩子施加高压,认为孩子在压迫和强制约束下才能学会自律,未来才能有成就。

可如鲁迅先生所言,若是早早经历高压,只怕后世也看不到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了。

高压式无异于在孩子头上悬了一把利剑,时时刻刻提醒孩子绷紧自己,时时刻刻担心失败,担心犯错,担心责罚。

可人毕竟都是会犯错的,在这样的高压下,孩子们就像是强撑起了看似坚硬的鸡蛋壳。一旦壳被碰碎,脆弱不堪的孩子们,很可能就会在高强度的心理压力下选择逃避。

离家出走、死亡等等偏激的逃避方式,都会成为孩子的选择对象。

造成“蛋壳效应症”的因素与所谓的抗挫折能力无关,娇生惯养的孩子也有坚韧的,从小被捧在手心里宠着的孩子也有扛着诸多压力成为人上人的。但,他们不仅仅只有娇生惯养和爱,还有正确的引导教育。


孩子们若出现“蛋壳效应症”,不妨试试换种方式爱孩子

“蛋壳效应症”并非如抑郁症一般难以治疗,它就像孩子们青春期的叛逆一般,在父母良好的引导下,其实是可以缓解甚至避免的。

  • 给孩子适当的自由

1993年,英国有一批教育工作者在丹麦参观学习,一回到家,他们就参照着前任的经验在英国建立起了一所“森林学校”。

他们建立这所学校的初衷,其实是为了挽救孩子们的童真、童趣。

他们用森林里的自然存在,唤醒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让孩子们亲身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同时放心大胆的在安全范围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然后鼓励他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收获,大胆的求助于老师们解答自己的困惑。

随着时代的发展,森林教育的好处越来越得以体现,从最初的的幼儿教育,到后来针对大孩子们的教育,“森林教育”理念,也随之传开。

也许父母们无法为孩子提供一片森林,却可以放任孩子在一个危险性低的环境中自由发挥,给孩子们适当的自由,通过鼓励、引导,甚至小施惩戒,激发他们的冒险精神,孩子们才能越挫越勇,而不是脆弱如蛋壳。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们不要急于求成走极端,轻易把孩子突然放到一个非常危险的环境,认为这样能够逼孩子迅速成长。

这样只会逼孩子更快的走极端,极其少量的孩子可以成才,一夜之间长大,但已经换上“蛋壳效应症”的孩子,只会更快走向灭亡。

  • 夸孩子,但不捧也不踩孩子

孩子考了100分,对孩子说:“我看到你的努力了,成绩很不错,我为你高兴,期待你下一次的表现!”但是不要说:“真棒,下次也要考一百分!”

前者认可,并表达期待,后者却会让孩子觉得,考不到一百分就不棒了,爸爸妈妈就会不爱自己了。

此外,孩子如果有缺点,遇到了问题,对孩子说:“这个地方我们也许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陪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给孩子机会自己思考和尝试,必要时加以适当的引导,而不是指责孩子,更不能完全放任孩子自己解决,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问题也得不到解决。长久下去,不仅无益,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懦弱,自卑。

  • 放低对孩子的期待值

爱孩子的方式出现错误,根本目的大多是父母们对孩子的期待值过高,不妨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保持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长,孩子取得了成绩是好事,失败了也不是坏事。

我们没有必要时常把自己的孩子捧得高高的,似乎自家孩子无所不能一般,也没有必要把孩子视作低自己一等,好像只有训斥才能促进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一般,对孩子可以有期待,但别强加给孩子。

给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或许他会给你更好的回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218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