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多尔衮刚去世时,顺治以皇帝规格厚葬他,为何不久就将其掘坟鞭尸

多尔衮刚去世时,顺治以皇帝规格厚葬他,为何不久就将其掘坟鞭尸

皇父摄政王“驾崩”

1650年即大清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时,也就是晚上七点到九点之间,在远离京城的喀喇城内(今河北承德市滦平县滦平镇,风景秀丽的避暑山庄旁边),多尔衮不甘心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享年仅仅三十九岁。

一代枭雄,英年早逝,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对于多尔衮的死,清朝的官方文件《清实录》只记载了一句话:

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薨于喀喇城,年三十九。

简单,明了,没有死亡原因,没有死亡过程......不由让人浮想联翩。当然,即使加上过程,多尔衮的死,也简单无比。

谈迁在《北游录》中,记录了多尔衮死亡的全过程:

初,摄政王膝创,涂以凉膏。太医傅胤祖谓其非宜。是日围猎,值一虎,须尊者射而众从之,时王创甚,勉发三矢,度不自支,退召英王语后事,外莫得闻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年初的时候,多尔衮的膝盖受伤了,病情很严重,太医都用上了膏药。结果,多尔衮不好好养病,反而继续折腾,他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狩猎,玩得不亦乐乎,还收获了一只老虎。后来,打猎期间,多尔衮的病情突然加重,他自知大限将至,赶紧把哥哥阿济格叫来,匆忙地交代了后事。

那么,历史的真相,真是这样吗?未必。通过史料我们知道,在这次打猎前,多尔衮就身染重病了,多年的强压工作让他“劳心焦思,身心俱疲”。当时,多尔衮一直服用竹沥,用这味药缓解病情。

九王言:俺荷国眷爱时深,世子之待俺亦至其欲生不欲死之意,见俺有痼疾,非竹沥难治,而蒙惠得服便见其效,但此物非此地所产,不得不求之于馆所者。

——《沈馆录》

卫辉淇县多竹。摄政王煎竹沥。初课民煎。每巨竹可获沥十斤。后疑其伪。令民输竹于京。以风日所暴仅煎六斤。淇之人苦于役。费甚矣。

——《北游录》

查阅文献我们知道,竹沥用于治疗癫痫、热病痰多、壮热烦渴、惊风、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等疾病,它就是一种治疗中风的药。竹沥是一般药材,只是当时的大清不生产,只能从朝鲜进口。

可见,多尔衮跟他的哥哥皇太极一样,也是死于中风。又有人说,多尔衮天天高强度地工作,又是突然死亡,很有可能是过劳死。当然,除了死于中风、过劳死外,多尔衮的死亡原因,还有几种说法。有一些史学家说多尔衮是死于受伤,他在打猎期间,从马上摔了下来,重伤难治而死。也有史学家说多尔衮是死于肿瘤,他得了一种当时治不好的痼疾。更有史学家说多尔衮是死于暗杀。

对于这些说法,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去评。还是等待更多的史料出炉,来解决这个难题。

不管真相如何,结果都是一样的,多尔衮就这样英年早逝了。他不甘心地闭上了双眼,去了那个世界。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十三日,多尔衮的死讯传到京城,顺治皇帝悲痛不已,他立刻下诏,命令全国臣民为多尔衮“易服举丧”。十七日,多尔衮的灵柩运回北京后,顺治皇帝下令,命诸王、诸贝勒、文武百官“易缟服”,亲自带领他们来到东直门外迎灵。迎接期间,顺治皇帝亲自跪奠,各级官员则跪在路两侧举哀。

当天晚上,多尔衮的灵柩运回摄政王府,顺治继续下令,多尔衮王府内的家人,都要身穿丧服,在大门内跪哭。诸王、诸贝勒以及文武百官,都要在自家设立灵堂,为这位摄政王守丧。

二十日,顺治皇帝降下哀诏,向全国臣民宣布了多尔衮的死亡消息,要求全国百姓为其守丧。守丧时间为二十七日,守丧礼仪与帝王礼相同。

二十五日,顺治再次颁布圣旨,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简称义皇帝,庙号成宗。正式宣布其为一个“皇帝”。

如今,清朝有十三帝之说,就是在那十二个正统皇帝上,再加上这个多尔衮。虽然生前,多尔衮没有当过一天皇帝,但他死后却得到了这个殊荣,也可以了无牵挂了。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顺治皇帝再次颁布圣旨,追封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同多尔衮一起“祔享太庙”。多尔衮无子,赐以豫亲王多铎之子多尔博为其养子,受封睿亲王,世袭罔替,俸禄是其他诸王的三倍。

至此,在顺治皇帝的册封下,多尔衮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他若在天有灵,也足以死得其所。当然,以多尔衮一生为大清王朝所做的贡献来看,他死后得到这些殊荣,实至名归。

就这样,在全国百姓的守丧中,多尔衮风风光光地下葬了。他以一个帝王的身份,入土为安了。所有人也相信,顺治皇帝将一直缅怀多尔衮,继承他的遗愿,以他为榜样,继续管理这个天下。

然而,没有一个人能够想到,短短数天,天下就风云突变了。顺治皇帝将由爱生恨,玩命地打击、报复多尔衮,不仅让他无法入土为安,还让他尸骨无存。

其实,想想也能明白,多尔衮生前大权独揽,欺负皇帝年幼,不把皇帝当盘菜,还把皇帝气成那样(豪格死时),他未来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即使多尔衮不死,等到顺治亲政后,他也不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于是,在顺治皇帝愤怒的双眼中,该来的,终于来了。一场清算多尔衮的行动,正式拉开了序幕。在清算多尔衮的行动中,第一个挨枪子的,就是他的大哥和硕英亲王阿济格。阿济格之所以被整,完全怪不了别人,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因为,这个人打算“谋朝篡位”,顺治只能痛下杀手,对其严惩不贷了。

处死阿济格

一般来说,当多尔衮这棵大树倒下后,树上的猢狲只剩下两个选择了。第一,韬光养晦,以求自保。第二,倒打一耙,说这棵大树的不是,作为献给新君的见面礼,比如苏克萨哈。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多尔衮的死党,阿济格却选择了第三条路——取而代之。阿济格想取代多尔衮的位置,成为一棵新的“大树”。

这个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北游录》记载,多尔衮临死前,曾找来阿济格,跟他进行了一番密谈。多尔衮到底说了什么,史无记载,不得而知,但这次谈话结束后,阿济格就明显变了,变得有点让人琢磨不透了。

当时,多尔衮死后,大臣们聚在一起开会,商量多尔衮的后事。结果,在会议中,最该出席的阿济格却缺席了,他私自调遣三百骑兵入京,不知所为何事。同时,阿济格还偷偷给他京城的儿子写信,让他多准备一些兵马,以防不测。

不测?到底什么是不测,恐怕只有阿济格心里明白。

好在,阿济格的这个阴谋没有得逞。大学士刚林(跟左懋第谈判的那个官员)发现了阿济格的企图后,他立刻策马急行,“日夜兼程七百里”,在阿济格部队到京前,抢先一步到达京城,并说明了事态的严重性。

朝廷如临大敌,他们软禁了阿济格的儿子,并派遣重兵把守九门。

阿济格的三百骑兵到达后,清军将他们包围,“尽收诛之”,将他们全都“处理”了。因为保密工作到位,阿济格并不知道这些事情。

处理了这件事情后,朝廷开始对阿济格起疑心了。而阿济格接下来的所作所为,更加深了朝廷的怀疑,准备对其下手。

多尔衮死后第三天,阿济格就开始上蹿下跳,“必思夺政”,要夺取摄政大权。阿济格干的事情如下。第一,密谋夺取正白旗。在一次会议中,阿济格散布了一个假消息,他告诉众人:“多尔衮在收了多铎儿子多尔博为嗣子,让其继承家业后,他就后悔了。多尔衮希望劳亲入主正白旗,取代多尔博,继承家业。”

阿济格这么说,就是要夺取正白旗。因为,劳亲就是他的第五子!阿济格此举,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后来,诡计被人识破后,阿济格又出一计,他以多尔衮病逝、多尔博无人照顾为由,要求多尔博入住他的英王府。当然,对于他的这个要求,群臣一起反对,让他的阴谋没有得逞。

可不是吗?在这个局面下,若多尔博进入了英王府,估计就被阿济格软禁了,变成一个打狗的肉包子,有去无回。

第二,毛遂自荐,要当摄政王。

有一次,阿济格看见端重亲王博洛(努尔哈赤九子巴布泰的第三子),竟然对他这样道:“如今,你跟济尔哈朗、满达海一起处理朝政,国家治理得不好,你们要赶紧议立摄政王,让这个人管理天下,这才像话。”

阿济格这么说,到底意欲何为,真是不说自明。

第三,擅自逾越,充当摄政王。《清史列传》记载,多尔衮的灵柩回到京城后,顺治率领文武百官来迎接。阿济格竟然不摘掉佩刀,直接来跪拜皇帝。阿济格此举,可大可小。这事往小了说,阿济格不过是失态罢了,皇帝可一笑了之。反之,这个事情往大了说,就热闹了。还记得莽古尔泰是怎么死的吗?还不是“御前拔刀”,被皇太极小题大做,最终被整死。

当然,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阿济格此举,都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阿济格根本不把皇帝当回事。他也自信地认为,多尔衮死后,他已经成了这个帝国的第一人。

平心而论,阿济格有这种想法,情有可原。

看看现在大清王朝的排行榜吧,最德高望重的代善,病逝了;最年轻有为的豪格,死在狱中;最有未来的王爷多铎,走在了多尔衮的前面。论资排辈,阿济格已经是最德高望重的王爷了。

在这种背景下,阿济格的野心越来越大,他除了敢御前露刀外,还干了更加过分的事情,以彰显自己尊贵的身份。

阿济格让自己的儿子劳亲率军保护皇帝,跟皇帝的亲兵会合在一起,俨然充当皇帝的侍卫了。

多尔衮的灵柩运到北京城后,皇帝下令开会,商讨多尔衮下葬一事。结果,在这个会议中,阿济格父子竟然推开众人,直接坐在了皇帝的周围,俨然把自己当成皇帝的左膀右臂了。

阿济格此举,明显就是逼宫了。看来,他不得到这个摄政王的头衔,是不会罢休了。然而,阿济格根本不知道,他这么干,就是在主动找死。

毕竟,他既无多尔衮的手段,也无多尔衮的威望,却强行让众人服从自己,这怎么可能呢?

就这样,见到阿济格如此行事后,众人都怒了,大家都开始给阿济格穿小鞋、下黑手,准备置他于死地。

济尔哈朗就打小报告道:“英王有佩刀,上来迎丧,似此举动叵测,不可不防。”同时,他秘密派遣人监视阿济格的一举一动,以防不测。而对于这些,阿济格竟浑然不知,他还在做着当摄政王的美梦呢。

最终,在顺治皇帝的怒吼中,阿济格这个美梦破碎了,他也终于知道了自己的下场。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顺治下令开会,命诸王、诸大臣商量阿济格的罪行。

对于皇帝的“要求”,群臣自然心知肚明,而且,他们对这个莽夫,也没有任何的好印象,焉有为其求情之理?

于是,在一番讨论后,群臣给了皇帝一个满意的答复——判阿济格死刑,但念其劳苦功高,改为终身监禁;其子劳亲革去王爵,降为贝子;其党羽按照罪行等级,被处以死刑、罢官、发配等惩罚。

就这样,在皇帝的一纸诏书下,阿济格轰然倒地,他的党羽也只能各自逃难了。直到这个时候,阿济格才明白,没有多尔衮的庇护,他什么都不是,还想取而代之,只是痴人说梦罢了。

对于这种痴人,真是无话可说。

至此,阿济格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王爷,变成了一个阶下囚。他后半辈子的生活,也只能在监狱中度过了。

在监狱仅仅待了一年,阿济格就受不了了,他大发脾气,宣泄心中的不满,主动找死。

顺治八年(1651年)九月三十日,阿济格在监狱里大怒道:“听说我的儿子变成了奴隶,家里的妇女也发配给了别人,这怎么行呢?我怎么能这么憋屈地生活。我要堆衣服生火,拆了这个监狱,以泄心头之恨。”当天中午,阿济格果然干了拆屋的事情,他把墙上的瓦片都打碎了。

见此情景,守监吓了一跳,赶紧层层上报,将此事报给了顺治皇帝。顺治皇帝下令开会,商讨阿济格的罪行。

十月十六日,群臣在一番商量后,做出了判罚——阿济格悖乱已极,留之恐贻后患,应立即处死。对于这个判罚,顺治同意,就“令其自尽”了。

就这样,阿济格死于狱中,享年仅仅四十七岁。同他一起被赐死的,还有他的儿子劳亲。阿济格死后,顺治下令抄家、夺爵、除宗籍,把他的家族彻底灭门了。后来,直到乾隆年间,阿济格才被平反。

对这个人,盖棺论定一下吧。

其实,有什么好论定的呢?他就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匹夫,就是一个自以为天下无敌,却什么也不是的跳梁小丑罢了。他之所以有这个下场,其实就是咎由自取、主动找死罢了,不值得同情,也不需要同情。

当时,对于阿济格这个人,皇帝、满朝文武不喜欢他,就连保持中立的外国人也不喜欢他,对他的评价非常低。

《鞑靼漂流记》就这样描述阿济格:

八王子是一个性格粗暴的人,遇事不加考虑,所以不管政务。他年约五十几岁,脸上有麻子,身材魁梧,眼神令人望而生畏。为人勇猛,攻城陷阵,无往不胜。与明朝交战,屡建军功。

有一次,在攻城时,城内人请求投降,皇帝也答应了,可是巴图鲁王子(指阿济格)不同意,进城还杀了很多人。这样的过错,使他被降职削官。他明白这是国家的法令,不管怎样,都应该认真遵守。像这样的做法,他没有意见......

可见,连外国人都看出来了,这个阿济格,就是一个遇事不加考虑的莽夫!而在中国历史上,这种莽夫的下场,其实也早已命中注定。

性格决定命运,阿济格最终的结局,其实就是他的命。

当然,即使阿济格学会了韬光养晦、闭门不出,也没用。因为作为多尔衮的死党,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当皇帝开始清算多尔衮时,也是他的末日了。只不过,阿济格主动找死,把这个末日提前了而已。

那么,皇帝将怎么清算多尔衮呢?他又将如何自食其言,收回给多尔衮的赏赐,给他一个严厉的惩罚呢?

严惩多尔衮

史学家们一致认为,阿济格的狱案兴起之日,就是清算多尔衮的开始。

毕竟,阿济格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把阿济格这样往死里整,傻子都知道,皇帝这么干,到底意欲何为?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十五日,多尔衮仅仅入土了两个月,他就开始遭到清算。

当时,多尔衮生前最信任的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认清了形势,他上疏弹劾多尔衮。苏克萨哈是这样弹劾多尔衮的:多尔衮死后,他的侍女吴尔库尼为其准备殉葬品时,她告诉罗什、博尔辉、苏拜、詹岱、穆济伦五个下人:“王爷曾经嘱咐我,王府内备有八补黄袍、大东珠数枚、黑貂褂等,要随他一起入葬。”

要知道,多尔衮陪葬的这些东西,都是皇帝才能使用的东西。可见,多尔衮这么干,无疑就是“悖逆”,打算在阴间谋朝篡位。

于是,以苏克萨哈的告状为开端,越来越多的人上书弹劾多尔衮,与他划清界限。

短短数日,顺治皇帝就收到了无数封告状信。这些告状信中,有弹劾多尔衮“辱骂豪格父子,破坏满洲团结”的;有弹劾多尔衮“私自制作御用服饰”的;有弹劾多尔衮“擅自调遣两旗官兵,打算造反”的;有弹劾多尔衮“糜烂的私生活严重,不配当王爷”的;也有弹劾多尔衮“目无尊上,违法乱纪”的。总之,什么样的弹劾文件都有,真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写不出来的。

最终,在这些弹劾都“属实”后,顺治下令开会,让文武百官商量“追论睿亲王多尔衮罪状”。

就这样,在商讨阿济格的罪行后,群臣又开始了一番热烈的讨论,并再一次给了皇帝一个满意的结果。

群臣给多尔衮罗列的罪名,归纳如下。

第一,不知廉耻,“以皇上之继位尽为己功”。第二,独断专权,任意罢黜官员,私自管理国家兵符,一切文件自己裁处,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皇帝。第三,当摄政王时,不让济尔哈朗参与朝政,却让胞弟多铎为辅政王。他背叛了昔日辅佐幼帝的誓言,妄自尊大,活该“天地谴之,令短折而死”。第四,谋杀豪格,逼纳其妃,夺其牛录、财产归自己所有。第五,以朝廷自居,逼迫诸王、诸贝勒、文武大臣去他府邸上班。第六,巧取豪夺,将诸王、诸大臣杀敌剿寇之功全归于己。第七,府邸、仪仗、音乐、侍卫人数等物,皆跟皇帝的规格一样,犯了逾越之罪。第八,未经允许,擅自出入皇宫内院,毫不避嫌。第九,口出“太宗之位,原系夺立”的狂妄之语,认为皇位本来就是自己的。第十,逼迫两黄旗大臣投奔自己,强行让他们加入两白旗。第十一,私制帝服,藏匿御用珠宝。第十二,欲带两白旗入住永平府,建立一个独立王国。

其实,说了这么多的罪行,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多尔衮要谋反,必须将其严惩不贷,才能以儆效尤。

还是那句话——要告一个人有罪,“谋反”真是再好不过的词语。

多尔衮需要谋反吗?根本不可能,他要想造反,活着的时候就干了,何必去阴间干呢?但是,皇帝就是挑明了要办多尔衮,多尔衮能说什么呢,他也只能乖乖认罪了。

有史学家说,多尔衮之所以不造反,是因为大哥代善还在。多尔衮忌惮拥有两红旗的代善,所以不敢行事,不敢谋朝篡位。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细细论证,其实并无道理。

因为,顺治五年(1648年)十月,代善病死于北京,享年六十六岁。同一年,豪格也惨死在狱中,享年四十岁。而在他们病逝的前一年,济尔哈朗的辅政王之位已经被多铎取而代之,他下岗回家了。

可见,伴随着代善、豪格的死,济尔哈朗的罢黜,多尔衮已经完成了对朝廷的“统一”,他已经完全可以登基称帝了。然而,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病逝前,也没有任何资料能够证明多尔衮干过谋朝篡位的举动,或者是说过一句想取代皇帝的话语。反之,多尔衮倒是留下了很多维护皇帝尊严、誓死效忠皇权的话。

《清史稿》记载,为了表明忠心,多尔衮不止一次说了“待皇帝长大后,就要归政给皇帝”的话。

有一次,群臣开会,为了拍多尔衮马屁,有的官员就建议要提高摄政王的礼仪,让他成为诸王第一。对于这种话,多尔衮严厉地回绝道:“在皇帝面前,不许违反礼仪。这种事情,是不能做的。”

有一次,上朝时,群臣为了拍摄政王马屁,竟然跪拜在门口,迎接他。结果,多尔衮看见后,二话不说,掉头就跑了,并责问他们为何如此行事。得知群臣的心意后,多尔衮一点也不高兴,反而把他们训斥了一顿,让他们不要这么干。

还有一次,多尔衮召集众人开会,他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现在大家只知道取媚于我,很少尊敬皇帝,这怎么行呢?我岂能容忍你们这样行事!从今日起,凡是忠于皇帝的,我都会爱他、用他。反之,给我再多的献媚,也没用,若不尊重皇帝,我绝不宽恕!”

这样的一个人,焉有造反之理?

百年后,乾隆皇帝看完多尔衮干的事情后,潸然泪下,不能自抑。随后,他毅然决然地为多尔衮昭雪,他还在多尔衮“睿亲王”三个字中间,加上了一个大大的“忠”字,以表彰多尔衮的忠心耿耿。誓死效忠的皇帝,根本不理解多尔衮的苦衷,把他打成一个乱臣贼子,还让他尸骨无存。百年后,一个素未谋面的重侄孙,却明白他的苦衷,还成了他的知己。这样的结果,让多尔衮情何以堪。


尘归尘,土归土

在顺治皇帝眼中,既然大家都认为多尔衮“逆谋果真”,那就不用对他客气了。于是,顺治皇帝以“多尔衮罪孽深重、人神共愤”为由,下令“谨告天地、太庙、社稷,将伊母子并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夺”。

就这样,两个月前,多尔衮得到的一切头衔,都被顺治皇帝强行回收了。在这个回收的过程中,顺治皇帝彻底地出尔反尔了。他忘记了曾经对多尔衮刻骨铭心的爱,只剩下咬牙切齿的恨了。

这个恨,真不是一般地深。

因为,就在这个惩罚的过程中,顺治皇帝不仅治了多尔衮的罪,还抄了他的家。不管是多尔衮阳间的家,还是他阴间的家,都照抄不误。

《鞑靼战纪》记载,为了严惩多尔衮,愤怒的顺治皇帝采用了一种极端的报复手段——命令毁掉阿玛王华丽的坟墓,掘出尸体......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也化为尘土。

可见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恨,是何其深。

当然,由于这段史料太惊悚了,很多人都不相信,他们认为顺治皇帝不会干出这种事情。这段文字是西洋传教士卫匡国为了吸引眼球,故意杜撰的文章。

由于史料匮乏,我们无法判断这段文字的真伪,但朝鲜文献“摄政王墓处,掘去其金银诸具,改以陶器”的文字证明,顺治确实抄了多尔衮的“家”,他确实干了这种刨坟掘墓的事情,让他死后不得安宁。

对死人,顺治尚且如此;对那些活人,顺治也不可能有怜悯之心。

抄了多尔衮的“家”,回收了他的庙号后,顺治皇帝“意犹未尽”,他坚信,干掉一个多尔衮,是不够的,必须干掉以多尔衮为中心的庞大势力,才能还朝廷一个朗朗乾坤。

顺治八年(1651年)闰二月二十八日,顺治皇帝下令,开始对多尔衮的余党进行清算。结果,第一个挨枪子的人,竟然是那个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大学士刚林。

前面讲过,多尔衮死后,阿济格图谋不轨,若不是刚林“日夜兼程七百里”,第一时间将此事告诉了朝廷,阿济格就有可能得手了。除了举报阿济格外,在弹劾多尔衮上,刚林也尽职尽力,他第一时间跟多尔衮划清了界限。然而,刚林干了这么多事情,却并不能“将功赎罪”。顺治认为其依附多尔衮多年,“朝夕献媚”“巧言诳上”,还擅自修改史书,把对多尔衮不利的史料全部删除,这些足以让他罪无可恕。

最终,顺治皇帝下令,将刚林“判处死刑,籍没家产,妻子为奴”。同时,以此为开端,顺治大兴冤狱,认为一切跟多尔衮亲近的官员,全是多尔衮党羽,理应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在顺治的谕旨下,一时间,“官不聊生”,所有的官员都接受了调查。那些多尔衮的党羽,自然跑不掉。那些原正黄旗却依附多尔衮的将领,如谭泰、冷僧机,更是严惩不贷。

对于谭泰,顺治恨其为多尔衮办事,将他“正法,籍没家产”。对于冷僧机,顺治对他的印象还不错,就颁布一道圣旨,“姑从宽免死,为民”,饶了他一命,让他当一个老百姓。

后来,这个案件越来越大,几乎朝廷所有的官员,都被请去“喝茶”了。最终,就连范文程、宁完我这种大清的股肱之臣,也被传去问话,询问他们跟多尔衮的关系。

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在经过一年的血雨腥风后,顺治终于收起了屠刀,放官员一条生路。至此,顺治不仅一举击溃多尔衮的势力,也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威力。

从此以后,在官员眼中,这个皇帝虽然年轻、虽然稚嫩,但他却是清朝最有权势的人。顺治终于摆脱了多尔衮的阴影,站在了这个帝国最中心的舞台,开始君临天下。

至此,一个新的时代,正式到来。不知道旧时代的多尔衮看见此情此景,会做何感想。

对多尔衮,盖棺论定一下。

其实,有什么好盖棺定论的,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多尔衮的评语。

多尔衮,他到底是一个率领大清入关的盖世英雄,还是一个屠杀汉人的恶魔刽子手?他到底是一个“其功高而不干帝位,为自古史册所仅见”的忠臣,还是一个“为孝庄所困,无法越雷池一步”的情种?......恐怕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何须再议。这里,我只说一下外国人眼中的多尔衮。

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鞑靼战纪》中对多尔衮的评语,是这样的:

他具有超人的谋略和精明,并以勇武和忠实著称。他的聪明才智使最有学识的中国人都钦佩不已,他的公正仁慈赢得平民百姓的爱戴......阿玛王使鞑靼获得了中国,由于他的贤明公正仁慈和军事才能,鞑靼人和中国人都对他很敬畏。这个当权者的死给朝廷带来很大的麻烦。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这个清朝太有意思了》(1-3卷),京东满100减50,当当5折包邮抢购~

这个清朝太有意思了(1-3卷)
¥126
购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8758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