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建立大汉王朝以后,汉高祖刘邦就开始对功臣进行封赏。刘邦很清楚这一大帮子人愿意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就是为了立下战功获取封赏,过上好日子。鉴于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为维护新王朝的稳定,汉初实行封国郡县并行制。
张良体弱多病,没有在战场上立过战功。汉高祖认为反秦灭项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张良的谋划,于是他在分封的时候让张良自己挑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地。齐地是当时全天下最为富庶的地方,可见刘邦对张良功劳的认可。面对如此大的封赏,多数臣子都会选择领旨谢恩了,那么张良是怎么回应的呢?
汉高祖说完对张良的分封计划,张良的反应出乎满堂文武大臣的意料。张良说,当初臣从下邳起兵反抗暴秦,在陈留遇到了陛下,这是上天把臣安排给您的。承蒙陛下厚爱采用臣的计谋,臣侥幸可以料中一些,臣请求把陈留作为封地赐给臣,也作为臣和您相识的留念就心满意足了,万万不敢受三万户的封赏。我们来看下《史记》如何记载其他功臣面对分封的态度。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群臣们日夜争功,生怕自己分的少了。张良对待分封的态度与群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张良为什么不邀功呢?
张良志在亡秦
张良跟随刘邦的目的和别人不一样。别人起兵是为了胜利后的果子,张良是为了报仇。在《史记》中,张良一出场就是惊心动魄的,他在谋刺秦始皇!
张良本身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人,家族地位显赫。张良的祖父做了韩国三朝相国,接着他的父亲又做了韩国两朝的相国,直到死去。张良是在富贵窝里出生的,按照世袭制,张良可以在年长后入朝为官。
就在张良长大成人期间,韩国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韩国被强秦灭国了。作为权贵,张家的荣耀化为乌有,张良也失去了在韩国做官的机会。我们普通人尚且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更何况张良出生在一个权贵家庭,世代受朝廷恩惠。无论是从个人情感还是国家情感张良都恨透了秦国,他要刺杀秦始皇。
"弟死不葬"
韩国被灭了国,张良虽然不能世袭为官了,但是他家里还有钱有势,他家的家童和仆人就有三百多人。这时候张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张良的弟弟死了。按照常规,张良应该给他弟弟举办隆重的丧葬仪式,风光下葬,但是张良只是草草的把弟弟埋葬了。不仅如此,张良还遣散僮仆,把家里全部的财产都拿来寻求刺客刺杀秦王给韩国报仇。
后来,张良找到了一个大力士,专门为他铸造了一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约合现在的六十斤),两人开始谋划暗杀行动。准备就绪后,张良就打探秦始皇的行踪并找行刺地点进行埋伏。
博浪沙行刺
秦始皇喜欢巡游天下,一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一边歌功颂德宣扬自己的威仪。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再次东游。
张良选择了在秦始皇必经的博浪沙(近河南省原阳县)进行行刺。这个地理位置的选择也是张良充满智慧的体现。博浪沙处于咸阳到东方的驰道上,这个地方一望无际,到处都是连绵起伏的沙丘,沙丘低洼的地方是沼泽,荆棘丛生,野草、野树遍地横生,里面很难行走,便于张良和刺客隐藏和逃跑。张良选择博浪沙,一定是多次实地考察过并且设计好了行刺和逃跑路线的。
张良和大力士埋伏好了以后,秦始皇的车仪如期而至。可是,这时候遇到了一个张良没有想到的难题。按照规定,秦始皇应当乘坐六匹马拉的马车,随行官员乘坐四匹马拉的马车,但是这次的马车全是四匹马拉的,一时大力士不知道该把大铁锤了送向哪辆车了。张良指挥大力士朝那辆最豪华的马车砸,大力士砸的很准,瞬间血肉横飞。
只是被砸死的人不是秦始皇,秦始皇在另一架马车上。秦始皇灭六国,树敌无数,他已经遭遇过多次行刺,有史料记载的已经有荆轲刺秦和高渐离赴死刺秦王,秦始皇为了防备暗杀也是用了很大的心思。
逃匿下邳
张良刺秦始皇以失败告终。秦始皇大怒,当即下令让官兵进行大搜捕,务必抓住刺客,官兵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发现人影。秦始皇下令全国范围大搜铺十天。
正是在逃匿下邳时,张良遇到了黄石老人,得到了《太公兵法》,也是在此地,张良与项伯(项羽的叔父)结交。张良逃亡十年后,陈涉吴广起义爆发,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号热血青年准备投奔景驹(楚国贵族,被立为楚王),半道上张良与沛公相遇。
目标达成
张良的国是韩国,在韩国被吞并以后,对于张良来说国已经不存在了。张良的目的是要重建韩国,然而后来项羽把韩王成杀了,张良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了。此时张良开始一心辅佐刘邦灭掉项羽。张良的初衷并不是在于功名,而是为韩国报仇,反秦灭项成功的时候,张良的政治目的也已经达到了。
对人性的洞察
汉高祖时期,张良有意隐退,但还时常为汉高祖辅佐太子 。张良感激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和敬重,在刘邦在世时,他难以完全置身朝堂之外。张良真正退隐的时间在刘邦去世前后,张良在这个时候执意隐退,应当与吕后的性格有关。
张良出谋划策帮助吕后保住了汉惠帝的太子地位,吕后很感激张良,但是吕后对功臣的忌惮与打压,尤其是对付韩信和彭越的残忍手段,张良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执意退隐。
对道的追求
出身于官宦世家,又适遇国破家亡,张良能比别人更深刻地体会到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这也养成了他对金钱的淡薄之心。为报国仇,他谋刺秦始皇散尽家财。为辅佐刘邦,他讨好项伯,把刘邦赏赐给他的所有金银财宝全部转送给项伯。
张良是黄老之学的忠实信奉者,道家讲究功成不居,张良在建功立业以后,选择隐退,这是符合道家为人处世的标准的。
张良的智慧至今让人叹服,他能够不贪功名利禄成功自保更让人折服。张良年轻的时候奇遇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而成为一代帝师,晚年又随赤松子云游四海, 他的传奇经历更是让无数后人津津乐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72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