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念去去聊历史
导语: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当时的中国成为半殖民地的国家。那么在以道光皇帝为主导、林则徐“奉旨”实施的鸦片战争对未来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林则徐的主张是对还是错?
所谓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到底是一种什么主张?
虎门销烟 图片
钦差大臣林则徐(785__1850福建侯官人,是主张"严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林则徐在嘉庆16年(1811年)中进士获入官场,先后在河南、湖北、浙江、江苏、等省任地方官员,嘉庆17年升任湖广总督。
大臣黄爵滋提出了重治鸦片吸食者的主张之时,林则徐对此主张表示赞同,随即上奏折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提出六项禁烟的方法,之后林则徐连续递交两道关于禁烟的奏折:
一是、查拿大烟贩收缴烟具情形折另一道是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折。
1838年10月,道光皇帝下令各省总督认真严查鸦片,并且在全国范围掀起大部的禁烟运动。同年12月钦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速往广东禁烟。
林则徐在去广东禁烟时,道光皇帝曾19次召见,对林则徐恩赏有加。以前不赞成严禁策略的两广总督邓廷桢在道光皇帝和林则徐的压力下,也开始转变了自己的立场,并且在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中成为了后来禁烟派的代表人之一。
林则徐铜像
林则徐到达广东后,立即实施驰禁策,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禁烟运动"。
1839年1月,在林则徐去往广东途中,就开始策划他的"禁烟运动"主张,林则徐根据事先秘密掌握的资料,开除了一批中国的"烟贩",马上通知广东地方官员立即拘拿。
林则徐到广州半月之后,又令外国鸦片商人把存在趸船上的鸦片悉数缴纳,并要求外国鸦片商人写下保证书,以后来往船只,永远不许挟带鸦片,如若再犯,一经查出,全部没收,鸦片商则处以极刑。
对于走私鸦片的外国商人,林则徐也点名捉拿了一部分,并派兵围困外国鸦片商馆,撤走在外国鸦片商馆内提供服务的中国人,并停止外国鸦片商馆的所有供应。
在林则徐的"严禁"之下,二百多名英国鸦片商人在3、4月间共缴纳出鸦片20830箱,美国在广州的鸦片商人缴纳出1540箱鸦片。英、美两国鸦片商人交出的2万多箱鸦片,总计230万斤。林则徐自6月3日到25日将缴获的鸦片于虎门当众进行焚毁。
这也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林则徐"虎门销烟"。
邓廷桢 像
至此为止,清朝政府与英、美等国的贸易完全中止。7月间和9月间英国军队的军舰与中国军队的水师于九龙山口、官浦一带数次发生了军事冲突,冲突结果由于英军军队数量太少而以失败告终。
清朝政府军队取得的胜利,更加让道光皇帝头脑发热。在道光皇帝接到林则徐等人关于7月27日九龙山两国军队炮战的奏折之后,批示道:既有此番举动,若再示柔弱,则大不可,朕不虑卿等孟浪,但诫卿等不可畏葸。
钦差林大臣林则徐原本准备采取分别对待的策略允许愿意具结的英国商船入口贸易,道光皇帝则反对林则徐的主张,批示说:断绝一切与欧洲各国的贸易关系,严格实行封关禁海,中国大小民船,概令不准出洋"。
至11月,清朝政府与英国两国交战胜利之后,道光皇帝更加的傲慢自大,认为仍准通商,殊属不成事体,至区区税银,何足计论?则林则徐等人酌情处理,即将对英国贸易停止,所有英国船只一律驱逐。
得到道光皇帝的支持,钦差大臣林则徐宣布"自11月初1日起,停止所有与英国的有关贸易往来",1840年1月5日正式封港,断绝清政府与英国的所有贸易往来,严禁一切英国船只进港。
林则徐 像
钦差大臣林则徐禁烟的"严禁策略"的主张,造成的结果就是:表面上清政府禁止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但是实际上则造成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整个贸易的停止往来,各国通过"鸦片"敲开的中国商贸大门又被重新关闭。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自鸦片对国民的危害程度上及鸦片对当时清政府经济的侵略,从维护一个国家的民族主权利益上看,国家领土是否完整,国家主权是否独立,钦差大臣林则徐的禁烟政策无疑是个爱国行动。
但从当时清政府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从清政府长远的历史发展看,清政府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封闭与君主专制最长最大的国家看,清政府非常需要加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商贸来往。
而且当时的西方各国的经济、科学、技术正处在不断上升的一个阶段,清政府更加需要西方各国的新技术,及西方各国的民主思想,更加需要西方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理论思维。
但清政府当时的封建君主专制心里非常清楚,大量技术以及西方民主思想和自由贸易、市场经济的涌入将会导致几千年中国的封建专制体制的土崩瓦解,也意味着统治了中国200多年的满清王朝的灭亡。
林则徐 像
在这种政治情况下,以道光皇帝为首的当时中国最高权力的满清政府,自然不愿放下自已的既的利益,也就促使清政府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开始由小规模的军事冲突发展到大规模的战争。
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一定程度来看,它维护了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满清最高统治者的利益,但却违背了世界发展的轨迹,助长了清政府民族主义的情绪,导致商业贸易争端的战争化。因此也存在一定的消极意义。它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林则徐禁烟运动根本上符合道光帝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满清政府尽管有康乾盛世的发展,但是对外商业贸易基本上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至嘉庆和道光年间,闭关锁国的政策表现的更是极端,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清政府与当时全面发展的世界各国显得更加落后。
为防止百姓了解欧洲各国的平等、自由、技术、民主的生活环环境,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采取了一种更为保守的策略。尽管当时英国商人的鸦片走私,不仅仅对清政府人民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损害作用,更是影响满清政府的国库收支。
但道光皇帝禁烟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这些,其实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担心英国等西方各国大肆利用鸦片打开中国封闭的国门,直接影响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地位。
而林则徐完全是奉道光皇帝的旨意进行的,更加不是依靠林则徐所讲的"爱国之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没有道光皇帝的旨意任何的清朝大臣也不会有如此的胆量。
林则徐 印
退一步讲,虎门禁烟是林则徐的"爱国之心"所致,那林则徐的这种忠君爱国之心也只是道光皇帝的“私心”而已。
因此林则徐的虎门禁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道光皇帝的封建统治专政的作用。
第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
在当时的清政府对欧美各国贸易中,清政府与英国、美国、法国等国的贸易是最多的,特别是中、英贸易,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有很多的技术以及产品都是领先世界的。
但是对这些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在一个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里,大量的创新技术和新型产品会促进自然经济社会的迅速解体,很多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并不是很快就可被传统思想封闭落后的国家所接受。
这直接导致最初中、英贸易的不平衡,对于英国利用鸦片贸易做为弥补这种不平衡的做法,清政府当然持坚决反对意见,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的结果就连中、英正常贸易都被宣布中断,这也实际上是在做"倒污水时,连婴孩都被倒出去"的错误。
林则徐 铜像
第三、林则徐让"经贸摩擦"转化为"经贸战争"。
由于林则徐的禁烟连中、英正常贸易都被中止,这样以来,中、英关系就由原来"经贸争端"转化成一场"贸易战争"。清政府这个衰老的国家开始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大国之间处在了一种战争的状态。
原本中、英贸易可以采取相互竞争和协商的办法解决矛盾,即便是严禁贩售鸦片,但也不需在两国政府之间发动战争,但是由于林则徐从一开始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意图采取暴力驱逐的方法,让之后的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是没有解决贸易争议,且给双方带来制造战争的矛盾。
实际上清政府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鸦片走私不仅没有被禁止,且发展更加的猖獗。
第四、禁烟运动加大了清政府的排外主义思想。
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与民族,而每个国家与民族都自己的长处,不同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交流与学习。但把自己的国家与民族看在别人之上,这也就是典型的民族排外思想。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也有许多的长处,中国的发展显然一步步落后于世界,十八世纪当欧洲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革命发展时,中国还处于一种古老的农业社会,但是在多数中国人眼里,中国仍是一个"天朝大国",其国内无所不有,不需要借力于外界,本来国内的一些持有守旧思想的官吏时时都在寻找借口,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助长当时国内民族排外情绪的增长。
思想家魏源 像
第五、鸦片战争给清政府以及社会带来的影响
激进"禁烟运动"彻底的中断了中、英正常贸易的往来,虽然对维护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有一定作用,但对清政府贸易的长远发展以及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战争的危险。
而当时的英国政府已经感到满清政府这个封闭了几千年的古老国家,仅靠商业手段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给当时的英政府提供了使用炮舰外交的借口。
1840年2月20日,英政府命乔治懿律以及查理义律为对中谈判正副代表,4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对中战争的议案,6月,乔治懿律率4000英国军队,分别乘坐40余艘舰艇,从印度进入清政府广东沿海一线,使中、英两国进入了战争状态。
鸦片战争起于双方贸易的不平衡,双方代表着不同的经济、技术、文明程度,英政府则是当时世界文明发展较高的一个国家,技术武器装备等都领先清政府。
而当时的清政府代表封闭落后的一方,无论任何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英国,也就自然决定了当时战争的胜利方。
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而告终,1843年7月与10月,大臣耆英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对南京条约进行了补充和具体细则,例如:对关税率,领事裁决权利,最优惠政策达成协议。
1844年7月3日,大臣耆英与美国的代表顾盛在澳门望厦签订了《望厦条约》,1844年12月24日,大臣耆英与拉萼尼于广州黄埔的法国兵舰上签订了《黄埔条约》。美、法两国不仅与清政府达成了和英国一样的权利,且还就领事裁决、建立教堂、医院等都达成协议。
此后,葡、比、瑞、挪、荷、西、普、丹麦等国家也竞相而来,清政府又本着"一视同仁"的办法,和这些国家签订了同样的不平等协议。
对于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的最高权利中心以及许多王公大臣都在盲目自大、以自我为中心,错误地指责外国而没有找到自身的失败原因。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1794至1856)则有不同的评价,他认为当时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国内政治因素决定的,他说:
官无材则国桢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桢富柄强则以之诘奸奸不处,以之治财财不蠹,以之 器器不窳,以之练士则士无虚伍,如是何患于四夷,何忧乎御侮!
思想家魏源 像
魏源把人心之寐与人才之虚列为两个根本原因。并从清政府自身寻找"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
对于鸦片战争几个重要人物的评价,中国发行了很多书籍,都是把所谓的主战派称之为"民族英雄",又把主和派称之为"民族败类",而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则是"民族英雄"的代表人物。
而那些为了国家和平发展而竞相奔走的满清政府官员则成为了"民族的败类",但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是单单因为这些议和大臣造成的结果,长此以往,还会有谁再为和平而去奔走。
主战派骄傲自大,不管中国的社会现状,以一种狂热的“民族自豪感”去迎战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按照清政府主战派的思想逻辑,当时的清政府不仅只是割让一个香港的问题,甚至于广东、或者一半的中国。
南京条约
中、英两国《南京条约》的签订,由于道光帝的无能以及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与自我封闭,严重的造成了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损失。
而做为一个战败的清政府不得不赔偿战争的费用与损失,接受八国联军的苛刻条件,甚至于有些苛刻条件直接损害了清政府主权的完整。
但毕竟腐败、落后、自我封闭的中国大门被英国用"舰炮"强行打开了,尽管打开的仅仅只是一些窗口,但是它促进了封建统治专政与专制的中国君主制的加速瓦解,对世界文明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具有一定的意义,其表现为:
第一、“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腐败、落后封闭的国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专政,大量民众劳作在有限的土地中,生活在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空间,到清政府后期的这种封闭与落后以及腐败更加的突出。
当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尤其欧洲的经济经过几百年的迅猛发展,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文明给欧洲人民带来生活上的改善,且还给欧洲人民较多的自由和民主,使得清政府与欧洲各国距离不断加大。
虽然欧洲各国以武力强行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并且用了"鸦片"与"大炮"不文明的手段,但中国的封闭大门毕竟打开了,就像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突袭伊拉克,成功的告诉中国现代战争的打法已经不是人海战术了一样,外界势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的进程。
道光皇帝 图片
第二、鸦片战争中、英两国的不平衡贸易
鸦片战争开始以前,清政府与英国的贸易一直都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之中,清政府的封闭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鸦片战争”之后由于清政府的国门被强行武力打开,对外贸易开始迅速增长。从对外出口看,外商进口清政府的丝茶一项的数量在迅速增长。
1843年广州输出茶17727750镑,1844年由广州、上海两输出的茶增至70476500镑,1849年广州、上海输出茶82980500镑,1856年上海、广州、福州共输出茶1亿3千万镑,十年间增加了8倍;还有丝绸的出口,1843年输出1787包,1845年输出13220包,1850年输出21548包,至1856年输出达8万包,增加了十几倍。
丝绸、茶业这种副业经营性质的生产,在当时的中国有着巨大潜力,市场通道一旦被打通,国外的需求量迅猛增长,丝绸、茶业就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一样,在那时的清政府对外贸易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进口商品数量也在增加,比如鸦片战争之前(1836年)英国直接输华物资总价值为130万英镑,1841年和1842年,因为战争的原因导致每年下降90万英镑左右,而1843年增加到146万英镑,1844年和1845年发展到了最高数值,每年的货物总价值达230英镑上下。
之后陆续输入中国的货物有的下降,也有的上升,主要因为清政府封闭的市场没有完全的被打开。
林则徐 像
第三、国门的打开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
《南京条约》议定的五口通商,五口则先后开放市场,广州最早在1843年7月27日开放,11月2日厦门开放,11月10日上海开埠,11月27日和12月2日宁波与福州相继开埠。
五口通商,促进当时商业发展,往日的商业中心广州与新崛起的商业中心上海最为繁华,当时的清政府出现了一批资产百万的富商如广州吴健彰、扬坊等,促进当时清政府商业贸易的发展。
第四、鸦片战争虽然失败,却带来了欧洲的现代文明和技术。
伴随清政府的大门逐步开放,欧洲的文明与技术,特别是进步与开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的思想主张,开始在汉民族大陆流行。
如著名思想家魏源研究了"鸦片战争"的过程并提出对外关系的几个措施:
第一、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互市,允许合法的贸易往来,反对鸦片在中国的商业贸易。
虎门销烟 图片
第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指出"夷之长技"主要还是枪炮,但《海国图志》中已经指出了量天尺、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水轮舟、自来水、千斤秤之属,凡益于人民所用者,皆以此造之。
魏源等思想家的主张已经成为了当时的知识分子较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从这以后欧洲的先进技术以及新产品开始陆续进入中国,中国人民也开始逐步的认识世界文明。
总结:笔者想说的是,如果没有这些主和派从当时中国的实际状况出发,积极的为了和平发展奔走,清政府赔偿给八国联军的就不止是香港、澳门和几亿两白银那么简单。而主战派以林则徐为代表以道光皇帝为核心,为了维护自身的最高权利,不接受外来的先进技术和思想,直接确定了清政府的腐败、封闭,直至灭亡。
唐太宗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参考资料《清史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43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