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曌(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
从"武则天难题"窥皇朝困局两千年
文:换盅盐
编辑:那兰、愈嘉
公元697年的一天,武则天曾经的得力干将、留下“请君入瓮”典故的著名酷吏来俊臣,被下令在首都洛阳的闹市中处死。
据史料记载,来俊臣刚一死,尸首尚有余温,围观群众一拥而上 ,竞相撕扯泄愤,最终竟然丝毫不剩……
本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憎恨一个人的最高体现,就是将对方碎尸万段、挫骨扬灰。
但是来俊臣尸骨无存的画面还是出乎了武则天的意料:自己的宠臣原来这么招人忌恨!为了更好地平息民愤,武则天干脆追加旨意,下令将来俊臣全家灭门。
在天子身边做事,就是这么刺激:昨天还享尽荣宠,明天可能就被株连九族。
在闹市中处死,称作"弃市"或"市死"。《释名·释丧制》:"市,众所聚,言与众人共弃之也。"
来俊臣之前究竟有多威风?倚仗着武则天的信任,他在朝廷里几乎是指谁办谁,连武氏家族、太平公主都对他忌惮有加。
但来俊臣的下场其实早已锁定,只不过是倒计时长短的问题。
早在公元691年,武则天三大酷吏中的另外两位,索元礼和周兴,被 刚刚称帝一年的主子过河拆桥,织了罪名下狱,各有死法。
当然,来俊臣也许并非不识前车之鉴,没准他已经看懂了酷吏必然的末路。但无奈自己已经血债压身、树敌太多,不能全身而退,只能在彻底透支完主人的宠信之前,继续卯着劲儿往上搏。
“武则天难题”:酷吏必须死
作为酷吏,来俊臣的下场实属寻常。
例如《旧唐书·酷吏传》中被点名的11位酷吏,都是靠武氏垂青而发家。但到最后,除唯一一位幸运儿被贬谪远方,其它10人都因获罪而死。
讲到这些,并不是想指责武则天有多么冷血无情,她其实只是遵循了古代帝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通用原则。
武则天选拔酷吏,是为了清洗反武势力,为称帝辟路。成功后,既然自己法律上已身登大宝,实质上是大权难撼,那么已经脏兮兮的手套,自然是有碍观瞻,最好赶紧扔到垃圾箱里。
公元690年,武则天宣称自己是弥勒佛化身下凡,进位称帝。
当然,武则天玩的权力手腕,虽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但她具体玩法,还是值得展开看一看:
当年,她和帝位之间最大的屏障,就是李唐旧臣。而李唐旧臣都守着自己所谓的尊严,怎么肯躬身于一位理应陪葬先帝的前侍女?
所以武则天第一步,就是要起用一批酷吏,饲养一批完全不在乎当世道德伦理、荣辱廉耻,只向权力表白的恶犬。
她要让这群恶犬去咬碎骄傲自持的屏障们,吓退任何想使绊子的旁人,这样才能给自己腾开路子。
可以不客气地说,没有酷吏帮忙,武则天几乎不可能以周代唐。
但酷吏会引入新的问题。
第一,君主既要杀人,也要用人,朝堂上不能没人。
而酷吏的KPI就是各种办人,要通过疯狂的迫害,才能向主人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忠心。这样一来,对有用或有功之人的误伤不但在所难免,而且会愈演愈烈。
比如左卫大将军泉献诚,受武则天赏识和提拔,奉命为女皇帝筹建天枢(一种纪念碑),就因为拒绝了来俊臣的索贿,被后者诬陷谋反,死于狱中。
而被武则天尊称"国老"的狄仁杰,要不是拜托亲信争取了面圣伸冤的机会,也跑不了要被来俊臣以同样的罪名砍了脑袋。
早在西汉武帝刘彻时期,酷吏就在历史中"大放异彩"。张汤、杜周为逢迎圣意,打击戕害武帝不喜之人
第二,这帮酷吏和他们的小伙伴们,并不能为统治集团提供新鲜血液,更不可能出现股肱之臣。
很难想象一群凭借马基雅维利式手段上位的人,会摇身一变,成为正直、诚实、廉洁、关爱纳税人的好公仆,在真正意义上为君王延续社稷国祚。
事实是,他们滥用职权疯狂敛财,除了索贿要挟,看见别人貌美的妻妾,也要抢过来满足自己的淫欲。
史书上记载了一次令人咂舌的插曲: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斛色罗投靠武周,而来俊臣为了夺取人家能歌善舞的婢女,居然为此称可汗图谋不轨,激怒了外族首领们,差点酿成大祸,带崩帝国。
所以武则天又不得不采用第二步:权势过大的酷吏要限制,真正的治国人才要培植。
于是我们在史书中看到,武则天左手让酷吏铲除旧臣,再让新酷吏葬送旧酷吏,比如派遣来俊臣去搞掉周兴;而武则天右手则拔擢像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这样的栋梁之材,并适当保护他们不要被酷吏咬死。
总之,"酷吏政治"是阶段性的过渡期,等到旧臣消灭殆尽,新臣撑起局面,那酷吏也就该和大家说再见了——或者说酷吏必须死。
但这些酷吏掌了权,就和武则天想惩治的官员一样,变得为所欲为,武则天只能扶持新一批人葬旧人。——郭建龙
这就是武则天当时面临的政治难题:
出拳不狠,就会被旧臣扳倒;酷吏太凶,自身很容易惹臊;不纳新贤,大厦必然风雨飘摇。
站在今天回顾历史,武则天在政治舞台上的演出已算精彩。
皇朝困局两千年
实际上,“武则天陷阱”并非这位女皇专属,而是中国两千年皇朝历史中大部分君主的日常困局,只不过是武则天的性别和出身,放大了这一困局中两个现象。
第一个现象,就是庙堂上人臣形形色色,品性区间太大。
前文中如来俊臣这样的酷吏,只要能够获得权力的青睐可以不择手段,对那些坚持伦理的传统书生嗤之以鼻。
他们才不会在意执柄人是男是女、是人是妖,甚至根本不在意执柄人本人,他们真正在意的就是大柄本身——这是第一种极端。
另一种极端,则是在传统伦理中浸淫过深的理想主义者们。
在他们心中,人主再高高不过圣贤古训,权力再大大不过天道经纶,一切安排都应该符合他们被灌输的那套绝对真理,其中代表人物如明朝的海瑞。
这两种极端锚定了朝堂人群的坐标轴,两千年来的人臣们,就是在这两极中游离徘徊。
海瑞直斥责嘉靖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官吏贪污、役重税多、宫廷奢侈和各地匪患,嘉靖应担全责。
“武则天难题”放大的第二个现象,就是人主虽号称万岁、天子,但其实际权力却基于官僚集团,而潜在的危险,也同样源自他们。
帝王不得不仰赖群臣中的一部分人,同时又不得不打压另一部分人,最终留下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历史常态。
而时过境迁后,圣上今天涕零仰仗的忠臣,或许明天就成了眼中新一茬的心腹之患, 哪怕对方其实并无此意。
经典案例如“黄袍加身”后的赵匡胤出演“杯酒释兵权”,夺取天下的朱元璋策划“胡蓝之狱”,而具体倒霉蛋则诸如蒙恬、韩信、岳飞、李善长、张居正、鳌拜、年羹尧之辈。
可是,官僚靠不住,又靠谁呢?靠皇亲国戚、靠士族、靠宦官、靠天子门生?
但最后却是防了权臣防外戚,防了外戚防宦官,防了宦官防士族,防了士族防乡党……把他们全摁下去了,政务也都压在皇帝一个人身上了——累,就对了。
这种常态让所有人都在恐惧之下:
君王害怕大权旁落,群臣们更是伴君如伴虎,而没有话语权、只能用集体下跪等道德手段发声的黎民百姓,则只能祈祷上层政治角逐千万不要波及到自己和亲友。
乾隆: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
以上两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从未间歇,区别不过是具体的剧情够不够精彩。
但传统史书总以明与昏、忠与奸、天命与人心等此类肤浅的二元论进行简单归因,导致现象背后真正的本质被掩盖。
皇朝的先天缺陷
而这个本质,就是早如韩非子、晚如清乾隆隐约触碰到的问题根源:
集权帝制下,人主与人臣是亦敌亦友的关系,稍有失衡就会滑入下一场权力洗牌,而底层黎民也不得不被动承受一切后果和影响。
这,是中央帝国制度基因中的原罪,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缺陷,也是中华两千年来兴衰更替、治乱循环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框架泥潭中,每个人如同泥鳅,不论表面是否泛光,都是在黑暗中摸爬滚打。
中国(实线)与西欧(虚线)人口对比图:中国古代每次政治秩序崩溃、朝代更迭,人口就会锐减,所谓“兴亡皆苦”
对君王们而言,自己拉拢提拔的左右手可能会尾大不掉,安保严密的皇城又有着“政令不出紫禁城”的隐忧。
他们很清楚,从帝国至高无上的主宰,到表面光鲜的盖章傀儡,不过是一步之遥,不过在旦夕之间。
对臣子们来说,大家天天都在玩“合纵连横”:取悦皇上,巴结上级,拉帮结派,打压对手。
久而久之,打卡政绩不如平安落地,唯唯诺诺和模棱两可成了条件反射,趋利避害和政治正确成了习惯本能。
最后大家看明白了,想在波诡云谲的朝堂上生存,就要追求信息不对称上占优,这成了君臣们心照不宣的第一要务,至于民生社稷什么的,可能得先往后排排了。
郭嵩焘:“(清)上下相贼,而民日贫;上下相蒙,而民日病;急租税,而民无衣粮;顾考成,则民多冤狱。”
如果是太平岁月还好,一旦与外敌交兵,就难看多了。
简单补充两个让人唏嘘不已的例子: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大军南侵,即将围困汴京。而当时在汴京城外的刘家寺,还晾着约500架攻城神器——抛石机!
按照道理,外敌兵临城下,朝廷上下本应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怎料当时的官员们开始相互推诿,谁也不想出头去把这批攻城神器回收。
兵部、枢密院、军器监、京城所把球踢了一圈,直到把皮球“传”到了金兵脚下。最终映入大宋守军眼帘的,是“石雨”倾泻。
公元1595年(万里二十三年),明朝赴朝远征军正与丰臣秀吉的侵朝武士作战,其中就有著名的戚家军。
戚家军由江浙籍兵士组成,装备精良,精熟火枪阵法,作战奋勇当先,《朝鲜宣祖实录》如此评价:“南兵(戚家军)不顾生死,一直向前…其军力战,死伤尤多。”
正常而言,大明有如此精锐,当然要好好褒奖和存续。但彼时明军南北将领嫌隙不轻,不巧明军远征军最高统帅李如松是北方籍大佬,在分配战功的时候明显偏心,不但如此,南军在粮饷方面也被针对性克扣。
最终,“蓟州之变”爆发,作为少数的戚家军被北军以“谋逆”的罪名诱杀3300余人。而远在京师的万历帝和群臣明知事出蹊跷,也只能打一圈太极,不了了之。
《朝鲜宣祖实录》 :而十月间,以离家日久,钱粮不给,含忿谋作乱。事觉,杀三千三百余口。”
—·—
可以说,传统思维和理念中所谓的“大治”,终究是水月镜花,纠结于此,是持续在怪圈里打转,治标不治本。
只要仍陷在这滩泥潭里,所有参与其中的“玩家”,都要继续遵守糟糕的激励规则,继续采取糟糕的应对行为,继续承受糟糕的际遇结果,继续装作表面上一切都很好很棒棒,直到有一天一个意想不到的“火花“触发连锁反应,点燃全局,将一切清零后,再重新轮回。
只可惜,"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46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