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深知锦衣卫的权力过大,怙势作威,于是罢黜了锦衣卫的北镇抚司,除去其诏狱权。
可是,在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后,一改明太祖的安排,迅速地恢复了北镇抚司的权力,“专治诏狱”,使得锦衣卫权力往往是凌驾于国家司法之上。
难道明成祖不知道锦衣卫的权力过大,会对国家的司法造成破坏吗?其实,并不是不知道锦衣卫的坏处,而是当时面对“不得人心”的局面,明成祖为了巩固皇权,事出一时权宜,只好恢复锦衣卫的诏狱权。
锦衣卫漫画图
锦衣卫的设立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据记载,锦衣卫主管“巡察、缉捕、理诏狱”,“巡察”就是守卫值宿;“缉捕”就是侦察与逮捕;“理诏狱”就是专典诏狱。
明初,朝廷内外出现了一股“安于苟且,不修职事”的不作为之风,导致国家的行政效率低下,而且腐败之风日益盛行。因此,明太祖为了巩固皇权,也是为整肃吏治,保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行,于是设立了锦衣卫。
当时,明太祖给予锦衣卫的权力很大,使其在明初“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很好地扼住了这股歪风。但是,也因权力过大,出现了“锦衣卫怙势作威”的局面。
后来,随着《大明律》、《大诰三编》的颁布,明朝的法制已经健全了,皇帝的权威也树立了,明太祖不再需要锦衣卫的辅助。于是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了防止锦衣卫对司法的破坏,明太祖“乃焚刑具,出系囚,送刑部审录,诏内外狱咸归三法司,罢锦衣狱”,不再让锦衣卫涉及诏狱。
锦衣卫漫画图
此时,明太祖把诏狱之权交给了刑部,既可以削弱锦衣卫的权力,防止其怙势作威;又可以形成一个由锦衣卫进行巡察缉捕,然后刑部负责治罪,大理寺负责审核、宣判,最后由都察院负责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的相对公平的刑狱审案机制。各个部门互不干涉,相互牵制,维护了国家司法的正常运行。
建文时期,沿袭旧制,锦衣卫不得涉及诏狱,主管缉捕。但是,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却恢复了锦衣卫的诏狱权,不过也是出于一时权宜。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面临的“人心”局面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可这个皇帝当的并不安心。当时,宫中一场大火,建文帝不知下落,生死未卜,明成祖总担心他人会拥戴建文帝起兵造反,撼动他的江山。
明成祖的皇位是通过战争得到的,所以会有很多人质疑其皇位的合法性、正统性,这些人大多数是建文旧臣。这些旧臣不听从明成祖调令,明面上虽然没有像方孝孺那样激烈的反抗,但是会在暗中与明成祖较劲。这样一来,君臣关系不和谐,无法合作,必定会影响国家的管理。
一开始,明成祖对建文旧臣是采取了“瓜蔓抄”式诛杀的,后来发现再这样诛杀下去,会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因为明成祖兴起于北平,根基在北,而且府中的有才之士并不多,根本无法弥补官位的缺失。这样一来,明成祖必须得妥善处理建文旧臣,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而且得尽快。
明朝官员
《明史》云:“八月壬子,侍读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寻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故俨同入直,并预机务。”这是明成祖设立的内阁,但值得注意的是解缙七人,都不是明成祖的藩邸旧人,都是朱允炆的旧臣,后变节投降,可此时却被重用。由此可见,明成祖是知道建文旧臣的利与弊的,也找到了处理建文旧臣的方法,那就是重用旧臣。重用旧臣,一可以缓解官位人员的缺失,二则是可以收买人心,争取其他建文旧臣的支持,稳定朝局。
但是,人心难测,难免有官员会有异心。到时候,被重用的是有异心之人,就会对政局造成负面影响,危及皇权。明成祖不想让这样的威胁存在的,就必须采取一些切切实实的措施来监控旧臣,规范其行为。
锦衣卫重新掌握诏狱权
明成祖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是知道明太祖所留下的诏狱审案机制是较为公平且合理的,没有必要再去修改。而且,重新恢复锦衣卫的职权,难免会落下了“更改祖训”的口实,进而会影响刚刚树立的权威。
但是,明成祖也是没有办法了,身边难有可信任之人,所以只好选择一种粗暴但很有效果的方法,也是明太祖明初时所用的一套方法,就是让锦衣卫秘密监察官员,并恢复其诏狱权,打击和警醒旧臣。
明成祖朱棣画像
“成祖时复置。寻增北镇抚司,专治诏狱。”
永乐年间,明成祖恢复了北镇抚司,锦衣卫专典诏狱。此时,北镇抚司权侵朝野,其权力往往是凌驾于国家的法司之上,具有法律之外的缉捕、刑讯、定罪、行刑等权力当时称为“人主私刑”。
明成祖让锦衣卫重拾诏狱,效果也是显著的,很好地稳定当时暗流涌动的政局,规范了建文旧臣的行为,并且成功地树立了明成祖的权威。
但是,锦衣卫拥有法律之外的权力,终究是会破坏国家的司法。所以,为了维护国家司法的正常运作,在明成祖树立权威之后,应该削弱锦衣卫的权力,恢复明太祖的合理机制。可是,明成祖却一直没有取消锦衣卫的诏狱权。
迁都北京带来的社会矛盾
当时,明成祖之所以没有取消锦衣卫的诏狱权,因为有锦衣卫“兴大狱”还有存在的价值。
另外,明成祖在锦衣卫的基础上还设立了东厂,“东厂之设,始于成祖”。东厂和锦衣卫的职事同为侦探机密,都是办理大狱的,二者常常结合办事,又合称“厂卫”。
当时,明成祖一直在筹划迁都北京之事,于是带来了几个新的问题。①是要迁都北京,路途遥远,耗费巨大,必定会劳民又伤民。这样既破坏了农业生产,又引发了社会矛盾,民众的不满。②是迁都北京前,在营建北京城时发生了一场大火,以前不同意迁都的大臣都纷纷站了出来,劝谏不要迁都,而且“抗议”声越来越大。
锦衣卫剧照
这样一来,建文旧臣的监察工作虽然是处理得不错了,但是又有了新的问题出现,必须要有人去解决,锦衣卫就有了其存在的理由。所以,明成祖此时没有取消锦衣卫,是想让其与东厂共同处理一些迁都引发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以神道设教倡乱的“大奸大恶”。
之后,锦衣卫一直拥有诏狱权,明成祖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来削弱锦衣卫的权力,任其自然发展。但是,锦衣卫统领纪纲等人仗着明成祖的恩宠,为非作歹。明成祖知道后,也只是族诛了纪纲,但“锦衣典诏狱如故,废洪武诏不用矣”。由此可见,明成祖觉得锦衣卫的诏狱权还有必要继续存在下去。
明成祖死后,明朝后边的皇帝一直沿用锦衣卫制度,直到明朝灭亡。
结语
对于锦衣卫的怙势作威,破坏国家司法制度,明成祖自然是知道的。但是,王朝新立,底下的臣子多有异心,明成祖为了巩固皇权,是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明成祖可以说根基在北,此时的南京城没有可信任之人,事出一时权宜,只好恢复了锦衣卫的诏狱权,让其来帮助皇帝巩固皇权。在树立权威后,明成祖应是要恢复明太祖旧制的,但是偏偏又遇上迁都产生的矛盾,锦衣卫掌诏狱就还有存在的价值,所以诏狱权也一直保留了下去。
【end】
参考文献:《明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18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