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上帝手中的一副牌,上帝清醒时,按常规出牌;迷糊或调皮时,则会把牌打得变幻莫测、异象叠出。
1918年9月28日,英国士兵坦迪手中一颗没有击发的子弹,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使整个人类20世纪的历史因此忽然转向。因为这个被救的人20年后,给整个世界带来一场劫难,数以千万计的生灵遭到涂炭——这个人就是希特勒。
好玩的是,1940年5月24日,同样是这个杀人恶魔希特勒,因为手中一张过时的地图,使24万英法联军免于灭顶之灾;4年后侥幸逃过厄运的”幸运儿“,在诺曼底登陆重返欧洲战场,参加了对德军的反攻,再一次把历史偏离的航道搬了过来。
难怪歌德曾经满怀敬畏地把历史称作“上帝的神秘作坊”,有时这作坊会顷刻爆发出最具戏剧性的火花,偶然的一个人、某种物、一件事,便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支军队的胜败、一个国家的存亡……
从这个角度看,南宋诗人陆游遇到他命运“克星”——秦桧和南宋,也就不足为奇了。
陆游
生于乱世 立志驱虏
如果陆游活着,他老人家听到我尊称他为“诗人”,定会不高兴。
请看他的诗作《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第三句“此身合是诗人未”,意思再明白不过,我这一生合该只是一个诗人吗?问得很不服气,含有不甘。
陆游不甘心当一诗人,那他的志向何在?
这需要穿越浩瀚历史,回溯到900年前的两宋之交,于史海波影里,打捞陆游的出身与时代、家教与抱负、多舛命运与抗争。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出生于江南名门望族、藏书世家。高祖陆轸身为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精通经学,撰写典籍,官至尚书右丞; 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曾任京西路转运副使。
由此可以看出,陆游起点很高,世代为官,重视经世治国和道德学问。
公元1125年10月17日,陆游的父亲陆宰奉诏入朝述职,在回程的淮河船上,喜得贵子,应景儿取名为陆游。
陆游
陆游,肯定包含了长辈们陆路水路皆通畅的祝愿,然而,当时谁也想不到陆游的命运,将随大宋江山的飘摇以及奸臣的跋扈而载沉载浮、飘游流栖。
就在陆游出生的这年冬天,金兵铁蹄踏碎中原,2年后攻破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这就是岳飞《满江红》中所说的“靖康耻”。
公元1127年五月初一,赵构在应天府登基即皇帝位,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公元1129年闰八月,宋室南迁临安即现在的杭州。
父亲陆宰带着家眷开始了游亡生活。先是逃回老家山阴,后又因金兵南渡侵扰改奔东阳,这才逐步安定下来,时年陆游仅4岁。
出生于官宦之族、书香之家的陆游,本该是一路鲜花、满目燃锦,但因为金军的南侵、朝廷的偏安、家庭的游离而过早品尝到生活的颠沛和苦辛;特别是民族矛盾、家国不幸、百姓苦难,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记。
于是,生存图强、雪耻复地、建功立业的种子在风雨时势、国运式微、正统家教的土壤中潜滋暗长。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
驰骋疆场,驱除鞑虏,立功报国,20岁时定下的志愿,是陆游一生追逐的梦想,同时也是他一生的痛。
遭遇秦桧 科场失利
以梦为马,报国趁年华——年轻的陆游心中肯定跳荡着如此强劲音符。
然而,骨感的现实上来就给他当头一棒!他和权臣秦桧遭遇上了。
陆游自幼聪慧过人,12岁就能写诗作文,因长辈有功,被授予登仕郎之职。登仁郎是个什么官?原来属于文散官,正九品,36阶。中国古代官员一般分九品十八级,九品是最末的一品,不用说陆游属于人微言轻的那种。
要实现光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就得争取到真正的“话语权”。考!
1153年,28岁的陆游进京参加锁厅考试。“锁厅试”类似于明清时期的乡试,就是专门为宗室后裔、朝廷要员及那些高官的子弟举行的一种科考。
可巧,秦桧的孙子秦埙[xūn]也将参加这次考试。在开考前,秦桧多次向主考官陈之茂暗示,要他录秦埙为第一名。陈之茂为官正直,并且一向看不惯秦桧的营营苟苟,结果他公事公办地将陆游录为第一。
当时陈之茂批阅到陆游的答卷时,赞不绝口,青睐有加,当即判定为第一。为了照顾秦桧的面子,他还是将秦埙排名第二。但即使这样,还是惹恼了秦桧,差一点被秦桧派上大罪。
第二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照样为他孙子走后门,为了防止节外生枝,他干脆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结果陆游落选,郁闷非常;从此又遭秦桧嫉恨,不停地给使绊子,所以仕途不畅。
正处于而立之年的陆游,就因为太有才,无意中挡了别人的道,遭人嫉恨,长时间志向不得伸,抱负不得展,人生价值难以实现。
白白耽误了5年最美好的年华,秦桧终于死了。这下陆游会很快拥抱他的梦想了吧?然而事实是:“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陆游
朝廷软弱 壮士叹腕
1158年,秦桧病逝,陆游得以进入仕途。
初入仕途的陆游,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早已为南宋汪洋泽海所裹挟,只知道拼命划桨,奋力前冲,可怎么也不能使小船靠岸。
先看当时的朝廷——
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宋钦宗的弟弟。金兵南下的第三年1127年,徽、钦二帝被掳走,赵构趁此登上皇位,按理说他应该日思夜想收复失地救回父兄才是,可他却贪恋皇位、坐享高乐,让私心蒙蔽住大义,不仅对收复失地救回二帝不感兴趣,反而对主战将臣疏远迫害,采纳投降派秦桧等人的主张,向金人割地、纳贡、称臣,以示求和,和五代时的“儿皇帝”石敬瑭有得一拼,甚至做出了杀害爱国名将岳飞的令人发指的卑劣行径。
难怪一位路过临安的旅客,或说林外,或说林升,感于时风奢靡,国运危殆,愤然在墙壁上写下《题临安邸》一诗,以示讽刺: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朝廷歌舞升平图
再看陆游的奋斗目标:恢复中原,报效国家。
由此可以想见,陆游一生将要走过怎样风雨如晦、泥泞坎坷之路!
陆游的仕途可用一个词来概括:漂蓬流转。陆游的努力可定义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一路走来,既激昂慷慨,又憋屈郁闷。
——初入仕途 革弊图新
1158年,陆游先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被调入京都,任敕令所删定官,负责修改审定律令事宜。
初出茅庐,血气方刚,只知为国革除积弊,建言献策,一张嘴不知道得罪多少人、多大的官。
比如,陆游应诏上策,提出“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应随意封加王爵”,又进谏罢免杨存中,招来一片白眼;又针对高宗酷爱珍稀玩物的行为,进言“亏损圣德”,建议皇帝严于律己。试想苟且一隅、喜好玩乐的高宗,当时心里是何等滋味?
——北伐献策 被谗免官
1162年,宋孝宗赵昚[shèn]即位,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 陆游因强硬上疏被贬为镇江府通判。
1164年春,陆游在镇江任上结识因北伐失利而被贬的张浚,献策再次出师北伐,张浚对陆游“志在恢复”的爱国之心大加赞扬。四月,又进言东西两府。之后又建议枢密使张焘除掉大臣曾觌、龙大渊。结果孝宗闻言,大怒,将陆游贬为建康府通判。第二年,有人向皇帝进言,说陆游“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朝廷立即罢免了陆游的官职。
一方是臣子志在恢复,一方是朝廷苟且偷安,最后吃亏的终究是势单力薄的个人。陆游这次在家反省了4年。
陆游
—— 平戎之策 高光闪耀
1169年12月,朝廷征召已赋闲四年的陆游,任为夔州通判,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看来朝廷也怕陆游了,这次让你做个文化和农业方面的小官,看你还怎么主战抗金。
一门心思收复失地的陆游,总有机会效力北伐。
1171年,王炎任川、陕宣抚使,驻军南郑,他写信给时年46岁的陆游,让他到他幕府做干办公事,协助他办理司内事务。
陆游得书很是高兴 ,立即只身前往。王炎知道陆游有文才武略,便委托他起草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
陆游激动之余,昼夜奋笔,洋洋洒洒写了上万字的《平戎策》,提出:“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量就进攻,没力量就固守”。计划递上去以后,陆游信心满满,等待朝廷批复。
在南郑期间,他跟随王炎常到骆谷口、仙人原、定军山等前方据点和战略要塞视察、防守,又时常骑马渡过渭水,到大散关巡逻并且曾在此地与金兵发生过遭遇战。
难怪他晚年的诗中有“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梁州的治所就是南郑)”,又有“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诗句,让人一读,就能感觉出诗人骑马戍边、驰骋杀敌的沸腾热血,这正是他一生中高光闪耀的日子。
如火如茶的军戎生活,极为有利的军事形势,使陆游情不自禁地勾勒着“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的美好憧憬。
但好景不长,1172年10月,朝廷否决了《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师北伐的计划毁于一旦。
陆游无比感伤,面对着《平戎策》的草稿,面对着稿纸上汗渍,扼腕顿足,慨叹不已。
当他骑驴从汉中回成都路上,举首望见剑门关,辛酸无比,感慨良多,写下本文一开始提到的著名诗篇《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自此,陆游的仕途大多在划圈,贬官——免官——赋闲——起用;陆游的日夜,“尚思为国戍轮台”“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的理想,如大海一叶浮萍,浮沉飘摇,终不能上岸;陆游本人临死前留下“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千古憾恨。
陆游细雨骑驴入剑门
“骑马”到“骑驴” 写满辛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其四)》
胸怀天下,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是自古以来多少男儿的理想抱负。
与建立军功,经世治国相比,吟诗作赋就常常被轻视。
杨雄:作文乃“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视写诗作文为雕虫小技;
曹植:“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哉!”——有“七斗之才”的曹植,他也看不起舞文弄墨;
韩愈:“余事作诗人”——视吟诗作赋为业余爱好、休闲娱乐。
帝王更是将文学与政治区分对待。
《南史·恩倖传》载,“武帝常云:‘学士辈不堪经国,唯大读书耳。经国,一刘系宗(刘系宗,南齐官吏)足矣。沈约、王融数百人,于事何用?’”可见齐武帝轻视文人、重视官吏的程度。
像纪晓岚,也只是凭文学方面的才能立足,而在政事方面插不上嘴。
像李白,更是被作为御用文人,可有可无,进翰林院不足两年,便遭排挤,赐金放还。
李白被赐金放还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中有重视经国之才轻视文人的思想存在,又由于有“马上得天下”的规律,使得“骑马”和“骑驴”在诗文中有了明显分野。
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仕途通达之人一般“骑马”,吟诗作赋、到处游学的贫寒之人一般“骑驴”。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骑驴到京国,欲和薰风琴。”——韩愈《孟生诗》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杜甫《示从孙济》
贾岛说得更直白,“少年跃马同心使,免得诗中道跨驴”,道出了心怀壮志的文人不愿将主要精力放在作诗上的心理。
分析到这里,回头再看陆游从“上马击狂胡”到“细雨骑驴入剑门”,是否体会到一代爱国之士英雄情结难解、报国之志难伸的辛酸与无奈?
陆游的梦想
结语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功立业,然后是著书立说。德行是一辈子的事,建功立业要趁早,著书立说可往后放,三者是有等级次序之分的。
古代文人在青春年少时并不甘愿作骑驴诗人,他们同样渴望封侯万里: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杨炯《紫骝马》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
陆游一样有着这样的向往:“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
然而,世事弄人,人生的风雨、时代的疲软,赠给陆游的是坎坷的仕途、失意的人生、婚姻的不幸,最终“一生襟抱未曾开”,有诗名而无功业,与李商隐、岑参、陶翰、杜甫、辛弃疾等,“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的悲欣人生极具时代典型性。青春时的封侯之志、马上功名日渐无望,一世英雄被闲置,在失落清贫中转向文学创作,成为骑驴诗人。
从“骑马”到“骑驴”,其中蕴含了多少苦辛,不仅折射出骑驴诗人共同的悲剧命运,同时也映照出他们被边缘化后的傲岸不羁、自我调侃、隐忍坚毅的高贵形象。
难怪梁启超为陆游点赞:“亘古男儿一放翁”!
参考资料:
1,邹华《中国美学》
2,《百度百科•陆游》
3,李开周《陆游的英雄梦》
我是竹茗煮雪,为您解读有温度的文字,欢迎关注评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10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