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期间,拔擢贤能,始做三军,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勤王败楚,是继齐桓公之后,春秋时代第二个真正的霸主。
不过重耳能成就如此功业,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不是因为他有一个不停做死的弟弟,他很可能会在外漂泊流浪一辈子,最终落个客死异乡的下场。
晋文公的春秋霸业
晋文公的这个弟弟就是夷吾。在重耳之前,夷吾当了年十四年晋国国君,是为晋惠公。不过他在位期间,不是在作死,就是在作死的路上。
公元前645年年,因为晋惠公言而无信,屡次戏耍秦国人,两国之间终于爆发了著名的韩原之战,结果晋惠公战败被俘,最后虽然侥幸回到晋国,但几年之后就郁闷的去世了,他的儿子圉虽然即位,但很快因为重耳回国,逃亡被杀。
韩原之战
韩原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非常典型的大国会战,伴随这场战争的是大国崛起,联姻妥协,宠妃乱国,公子逃亡,大夫弑君,*同伐异等等一幕幕精彩的历史事件,这其中有承诺与背叛,得道与失道,更有无处不在的占卜和鬼神。今天金鳞就带大家一起看看,这场对秦晋两国影响极大的战争,是如何一步步展开,如何决战,最终又如何收场的?
01.战争起因之骊姬之乱
韩原之战最初的起因,是源于晋国的骊姬之乱。有句话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话来形容晋献公的几个儿子也很恰当。司马迁在《史记》写道:
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及得骊姬,乃远此三子。
因为骊姬的出现,申生,重耳和夷吾这三个本应互为对手的人,成了真正的难兄难弟。晋献公号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自然是个狼人。不过自从有了骊姬和她妹妹这对姐妹后,就倒在了她们的温柔乡里。而骊姬也不含糊,先是设计逼得申生自杀,然后又把屠刀对准了重耳和夷吾。
剧照,侵删
重耳和夷吾这两个人,虽然同父异母,但母亲都是狐族人,也是一对姐妹花,重耳的母亲是大戎狐姬,夷吾的母亲是小戎子。眼看大哥申生被逼死,重耳和夷吾只好溜之大吉。《左传》中记载:
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如果两人不逃就只能和申生一样,可不告而走就有了背叛君父的口实。晋献公先是派人伐蒲,重耳只好再逃,奔翟。夷吾呢?自然也待不下去,他本来也想奔翟,但被身边的谋士郤芮给劝阻了,《左传》记载: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郤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
重耳在逃亡的过程中,身边有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左膀右臂,夷吾自然也不可能是孤家寡人,他身边这个叫郤芮的,也是相当厉害的角色,而且大有来历。
重耳流亡图
郤芮是晋国公室之后,在晋献公在征讨翟人的过程中,郤芮的老爸叔虎奋勇向前,立了大功,晋献公就把郤邑封给了他,于是他们一家就得了郤姓。后来叔虎的二儿子郤芮被封在冀邑,所以他又称冀芮,衍生出冀氏一族,三儿子郤义则是郤至的先祖,衍生出温氏一族。
相比在翟猫着的重耳,郤芮的策略激进了很多,但很有效果。因为后来不管是夷吾还是重耳回国即位,都是靠了秦国的力量。
02.战争起因之里克弑君
重耳和夷吾在外猫了四年多之后,晋献公终于挂了,他把几个成年的儿子给逼得死的死逃的逃,临终时指定小儿子奚齐即位,也算求仁得仁。晋献公将奚齐托孤给大夫荀息,不过遗憾的是他所托非人。
在晋国借虞道灭虢国的过程中,荀息计谋百出,为晋献公所重用。不过荀息空有智谋,在军中却没有实权,这托孤重任对他来说,有点难。
晋献公死后,荀息接连立了奚齐和卓子两个国君,但都被军中大佬里克和丕郑给弑杀,把晋国搅得大乱的骊姬,也被里克用鞭子给打死了。荀息只好践行了他的诺言,“以死继之”。
那么里克和丕郑为什么如此对待骊姬和他的孩子呢?因为里克和丕郑一直都是太子申生的拥趸,太子被骊姬陷害致死,作为太子党的他们,此举算是给申生报了仇,而且此时大部分晋国人也是支持他们的。
晋献公三公子及其拥护者
逃亡在外的重耳和夷吾,都在时刻关注晋国国内局势的发展。晋献公去世以及后来的乱局,他们自然很快就知道了,而且里克最先派屠岸夷找到重耳,让他回国即位。
此时的晋国,局势扑朔迷离,重耳虽然有心回国,但跟随在他身边的谋士都是极有德行之人,尤其是舅犯,认为此时趁乱入国,必然不能长久。《国语》记载了舅犯的言辞:
重耳告舅犯曰:“里克欲纳 我。”舅犯曰:“不可。夫坚树在始,始不固本,终必槁落。夫长国者,唯知哀 乐喜怒之节,是以导民。不哀丧而求国,难;因乱以入,殆,以丧得国,则必乐 丧,乐丧必哀生。因乱以入,则必喜乱,喜乱必怠德。是哀乐喜怒之节易也,何 以导民?民不我导,谁长?”
相比重耳和他身边的谋士相比,夷吾和他的谋士们则没那么多顾虑。《国语》同样记载了冀芮的言辞:
夷吾告冀芮曰:“吕甥欲纳我。”冀芮曰:“子勉之。国乱民扰,大夫无常,不可失也。非乱何入?非危何安?幸苟君之子,唯其索之也。方乱以扰,孰適御我? 大夫无常,苟众所置,孰能勿从?子盍尽国以赂外内,无爱虚以求入,既入而后图聚。”公子夷吾出见使者,再拜稽首许诺。
《国语》中的冀芮就是《左传》中的郤芮,相比重耳党的持重,夷吾党十分激进,对于是否要回国即位,他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夷吾按照郤芮制定的策略,以割让河西五城为条件,请求秦国护送他回国即位,又派人跟国内的里克和丕郑谈判,对两人许官封地。
秦晋两国是姻亲之国,秦穆公是晋献公的女婿,此时两国关系算是比较亲善的,然而两个都在图谋崛起的大国,又有着本质的不可避免的厉害冲突。秦穆公对重耳和夷吾分别进行考察之后,放弃了众望所谓的重耳,因为重耳贤名在外,如果帮助重耳得国,则晋国必将强大,成为秦人以后进军中原称霸的最大威胁。
本着弱晋的目的,秦穆公答应了夷吾。与此同时,中原霸主齐桓公,对于晋国的内乱同样感兴趣,不过当他率领大军到达晋国高粱附近时,得知秦军已至大局已定,就返回齐国了,只留下大夫隰朋和秦军会师,一起帮助夷吾入晋。
在秦国和齐国的帮助下,夷吾终于回国即位,是位晋惠公。如果说作为晋国公子的夷吾,是及格乃至优秀的,但成为国君之后,却立即开启了自己的作死之路。他拼命的想保住自己的君位,但是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03.局势升级之同伐异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国君上位更是如此。晋惠公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比如要兑现对秦国的割地承诺,要兑现对里克和丕郑的封地承诺。不过晋惠公没干这些事,他干的事是杀人,第一个杀掉的就是里克。
在是否兑现给秦国的承诺上,晋国的朝堂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里克和丕郑认为不能对秦国背信弃义,但夷吾的亲信郤芮和虢射却认为此一时彼一时,既然现在已经当上国君了,河西五城可以不用给秦国了,他们还攻击里克和丕郑有私心,是为了得到夷吾当初许诺的封地。
晋惠公即位前的承诺
里克和丕郑是太子申生旧党,又是军中大佬,晋惠公自然对这两人不放心,而郤芮和虢射作为晋惠公上位的功臣,对太子党也是敌对态度,于是里克和丕郑的处境变得极为尴尬,他们有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感觉。可此时的他们已经连续杀了两个国君和一个大夫,虽然是打着为太子申生复仇的旗号,但毕竟违背了晋献公的遗命,他们还能在杀一个国君吗?
晋惠公派丕郑出使秦国,一方面是为了孤立里克,另一方面则是把赖账这个烫手山芋丢出去。不过丕郑欣然领命,因为他有自己额想法,那就是去秦国为自己找出路。不过他前脚刚走,里克就被杀了,消息传到他耳朵里,他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了。
到了秦国之后,丕郑对秦穆公说夷吾不遵守诺言,实在该死,希望秦国能迎重耳归国。秦穆公被晋惠公耍了,自然是恼羞成怒,也就答应了他,并且还派使臣冷至一起回了晋国,企图诱杀晋惠公身边的郤芮和虢射等人。
不过郤芮不是吃白饭的,当他看到从秦国回来的丕郑有些反常,就意识到丕郑和秦使来者不善,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举刀将丕郑给杀了,而且连同丕郑和里克的同党,即所谓的七舆大夫全都杀死了,只有丕郑的儿子丕豹出逃到秦国。
如此*同伐异,晋惠公和他的亲信自然在国内造成极大的恐慌和不满,虽然此时的晋国人暂时不敢反抗,或者不想反抗,因为晋国实在经不起折腾了,但他们肯定已经很不爽了。
04.局势升级之背信弃义
春秋时期,新国君即位是要经过周天子册封才算数的。晋惠公即位之后,周天子派召公和内史过对晋惠公进行册封,但是晋惠公却“受玉惰”,应该就是态度傲慢,没有给与相应的礼节。不礼敬天王使者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此时周天子已经成为一个摆设,但得罪秦国则是妥妥的作死了。
晋惠公的背信弃义,秦穆公忍了,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实在不能忍了。鲁僖公十三年冬天,晋国发生饥荒,派人向秦国去买米,秦穆公和大臣商讨之后,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泛舟之役”,把米运到晋国,解了晋国的燃眉之急。
泛舟之役,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到了来年,也就是鲁僖公十四年冬天,秦国又发生了饥荒,但晋国获得了丰收。秦人的第一选择肯定是找晋国买米,可让他们想不到的是,晋国竟然不卖。对于是否要卖米给秦国,晋惠公和手下大臣也确实激烈争论了一番,《左传》记载:
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授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
请记住庆郑这个人,这是庆郑第一次劝谏晋惠公,他认为此时对秦国落井下石不道义,会激怒秦国,但晋惠公的舅父虢射,却认为先前既然已经把秦国得罪了,两国早就成了敌对之国,早晚要干一架,此时再把粮食给秦国,岂不是傻子?还不如一条道走到黑算了。
虢射傻吗?他一点也不傻!鲁僖公八年,在晋对狄的采桑之战中,虢射表现英勇大败狄人,而且还要“宜将剩勇追穷寇”,将狄人彻底消灭,但是被里克拒绝了。那时的虢射愤愤不平的说:“期年,狄必至,示之弱矣。”果然,没过多长时间,狄人就来攻打晋国,虢射一语中的。
由此可见,虢射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憨憨,而是有勇有谋,不过他是晋国军中的鹰派,是那种不服就干的好战分子,所以对所谓的外交手段不屑一顾,而且作为跟随晋惠公多年的有功之臣,对里克,庆郑之类的人有着天生的敌意。
05.宿命之战之占卜和鬼神
秦晋韩原之战之所以最终爆发,当然是因为晋国人拿秦国人当猴耍,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耍,承诺的河西五城不给还情有可原,可你家闹饥荒,我借粮给你,我闹饥荒你竟然不借,这实在是欺人太甚了,不打一架实在是说不过去。不过,这场战争除了上面两个表面上看得见的原因,还充满了很多神秘色彩。
秦晋之好
秦穆姬是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也太子申生的亲姐姐,她和太子申生都是齐姜生的。秦穆姬出嫁的时候,晋献公让史苏进行占卜。
占卜的结果很不吉利,而且还精准预言了秦晋之间将会发生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是秦国胜晋国败,甚至预言了晋国国君的命运,“寇张之弧,侄其从姑,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
不过,晋献公是个不认命的人,虽然占卜不吉,他还是将女儿嫁给了秦穆公。夷吾之所以能够回国即位,秦穆姬应该是吹过枕边风的。
在晋惠公回国继承君前,作为姐姐的秦穆姬,曾嘱托他照顾已故太子申生的夫人,贾君,并且希望他把晋国的公子们都接回国内,打破晋国无公子的状态,以强化公室力量。
不过晋惠公这个狼崽子回国之后,不但不感激秦穆公,还把她的话当成耳旁风,不但“烝于贾君”,也就是把贾君照顾到了床上,也没有接纳公子回国。
穆姬知道后,自然十分怨恨这个弟弟。夷吾的荒唐举动,不但让秦穆姬不爽,让已经死去的申生也从棺材板里爬了出来。《左传》记载了这件离奇的事情:
秋,狐突适下国,遇大子,大子使登,仆,而告之曰:“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将以晋畀秦,秦将祀余。”
原来,晋惠公为了安定晋国人心,命人改葬了太子申生,又派狐突去祭奠他。但因为夷吾霸占了贾君,申生的灵魂自然不会领他的情,于是上奏天帝,让秦国灭掉晋国,然后让秦国人来祭祀他。狐突于是劝说申生,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申生答应了他,并且降低了对晋国的惩罚力度,那就是在秦晋韩原之战中被战败。
图片来自网络
和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相比,晋惠公在梁国的时间不算长,前后不过四年。不过在这四年里面,他也没闲着,完成了娶妻生子的任务,不过他生的儿女,也是不祥之人,《左传》记载:
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赢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曰:“将生一男一女。”招曰:“然。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故名男曰圉,女曰妾。及子圉西质,妾为宦女焉。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夷吾在梁国娶了个老婆,但过了十个月还没生,就找了卜招父和他的儿子来占卜,卜招父的儿子说梁赢怀了双胞胎,卜招父又说生的儿子将当“臣”,女儿将为“妾”,而臣和妾是奴仆的意思。
于是,夷吾为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分别取名叫圉和妾,想来这应该是春秋时起名的一种习俗,故意起这样的名字,以避免他们的命运真的如占卜那样。不过命运这事真的很难捉摸,想逃是逃不掉的。
韩原之战的前一年,也就是鲁僖公十三年,《左传》还记录了一件事情: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晋卜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
06.决战前夕上下异心
秦穆公伐晋之前,让卜徒父进行占卜,结果是大吉,而且能够活捉晋君,于是秦穆公人大起三军,带着带着必胜的信念出征了。秦穆公和百里奚亲将中军,西乞术、白乙丙保驾,公孙枝将右军,公子絷将左军,共车四百乘,浩浩荡荡,杀奔晋国来。
秦晋韩原大战形势图,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果然,秦人势如破竹,三败及韩,过了黄河,打到了韩原这个地方。晋惠公知道自己得罪了秦国,眼看秦军已经兵临城下,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跟群臣讨论对策。相比秦穆公的从善如流,晋惠公就是个棒槌,而且整个晋国朝堂也是一个大型互怼真人秀。
晋惠公首先问大夫庆郑的意见?庆郑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见识不凡,三观也比较正,但是有点傲。在前面是否借粮给秦国的时候,他的意见是不能落井下石,但被虢射给怼了,晋惠公最终也没有听他的。此时晋惠公求锤得锤,庆郑也是憋了一肚子气,当场就怼了晋惠公,说:“你当初不听我的,我现在能有什么意见呢?没意见!”
晋惠公是个要面子的人,被庆郑怼的无言以对,骂他无礼,可接下来的事情更有意思。春秋时期的战争,国君大都是要亲自下场参战的,这种打到家门口的战争,更要当仁不让。晋惠公于是占卜他的车右,可占卜的结果很尴尬:除了庆郑,其他人都不吉利。
春秋时期战车示意图,一名御手,一名弓箭手,一名持有长兵刃的武士
晋惠公早就对庆郑不爽了,宁愿违背占卜结果也不用庆郑,而且还用了来自郑国的小驷来拉战车,仅仅是因为这种小驷平时跑起来平稳一些。
庆郑见状再次进言:“国君,你不让我当车右就算了,还用郑国的小马拉战车,这种马不熟悉本国水土,生死之际会因恐惧而进退不能,你这不是找死吗?”可此时的晋惠公已经有些癫狂了,他既然不用庆郑这个人,也就不可能听他的话,否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晋惠公出兵迎战秦军,让大夫韩简去侦查秦军军情,韩简回来后说了一通丧气话,大体就是秦军人数虽然不多,但是秦人被晋人的几番戏耍,对晋国恨之入骨,同仇敌忾斗志昂扬,晋国凶多吉少。
晋惠公听了,说了句大义凛然的话:“一夫不可狃,况国乎”,然后和秦穆公下了战书,对他姐夫说自己虽然不才,但还是能够率领晋国将士众志成城,打败侵略者。如果你还不赶紧逃走,就别想回去了。秦穆公自然不会示弱,派公孙枝回复晋惠公,《左传》记载如下:
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
上面这句话不太好理解,有好几种说法,但金鳞以为应该是下面这个意思:夷吾你这狼崽子废话太多了,我之前还担心你不敢应战直接投降,因为那样就没办法教训你了,现在你既然列阵已毕,就等着姐夫好好教训你吧!
07.大决战之得道多助
九月壬戌,秦晋这场酝酿了许多年的战争,终于在韩原展开。秦穆公和晋惠公分别在龙门山下列阵以待。时辰一到,双方中军各自鸣鼓进兵。
两军对垒,图片来自网络
晋国这边屠岸夷恃勇,杀入阵中,和秦将白乙丙厮杀在一起。晋惠公见屠岸夷陷入阵没有出来,急命韩简和梁繇靡引军冲秦军左,自引家仆徒等冲秦军右。
奈何晋惠公的小驷未经战阵,刚入战阵就被吓傻了,不听指挥瞎跑一通,把战车陷到泥泞水沟之中出不来了。危机时刻,庆郑的战车从旁边经过,晋惠公赶紧求救,庆郑见状气不打一处来,问了一句“虢射何在”后,竟然驾车走了。
晋惠公情况危机,秦穆公也不好过,他被韩简和梁繇靡的两辆战车夹攻,眼看就要被捉,正在哀叹“天道不公”的时候,突然不知道从哪来来了一群野人,将韩简与梁繇靡缠住。原来,这群曾经偷吃秦穆公战马的野人,被秦穆公仁德感化,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解救秦穆公。
古代战车
此时,庆郑也驾车赶来,对两人大喊国君被困,赶紧去救。韩简与梁繇靡听了,只好驾车赶去救晋惠公。不想此时的晋惠公,已经和家仆徒、虢射,步扬等人,被公孙枝擒获了。韩简和梁繇靡见状只好束手就擒,一起陪着晋惠公当俘虏了。庆郑见晋惠公被抓,自己驾车回了晋国。
韩原大战,以晋国国君被擒而结束。秦穆公带着被擒的晋惠公凯旋回国。晋国的大夫们“反首拔舍从之”,也就是说秦穆公并没有抓他们,但他们却自愿跟在秦军后面,表示要和晋惠公同甘共苦,想象一下,这一幕还是很感人的!
08.战后谈判之割地委质
晋惠公被带回秦国,等待他的命运是什么?那些被晋惠公戏耍了几番的秦人,肯定是杀之而后快。但无论何时,杀一个国君的都不是一件小事,不管他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首先站出来的反对的是秦穆姬,《左传》记载,秦穆姬得到消息后,穿着丧服,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跪在高台的材堆上,威胁秦穆公,说:
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
秦穆公自然考虑过杀晋惠公以泄愤,并且用来祭祀祖先,但他不能不顾及夫人的死活,不得不顾及儿子和女儿的死活,而且他也并非弑杀之人。不过以公子絷为为代表的秦国大将,都主张杀了晋惠公,说如果不杀,他们肯定图谋报复,不如杀之。
秦穆公思前想后,还是觉得杀晋惠公是“背天地”之举,背天地之人会引发天地“重怒”,不祥。大夫子桑也站出来,说了一个折中的主意,那就是“归之而质其大子,必得大成。晋未可灭而杀其君,只以成恶。”
晋惠公的命是保住了,但此时他也彻底泄气了。他派郤乞回国,委托吕甥对国人说,自己就算归国,也没脸再当国君了,让他们辅助太子即位,发愤图强好了。不得不说,晋惠公虽然作死,但他身边确实也人才济济,这个在历史上名字特别多的吕甥,也是个非常厉害的人。
在国君被擒的困境之下,吕甥作爰田,作州兵,很快将晋国局势稳定下来。紧接着,他又到秦国王城和秦穆公谈判,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让秦穆公放下戒备,将晋惠公释放回国,而这段言辞就是被选入《古文观止》的《阴饴甥对秦伯》。
《阴饴甥对秦伯》笔记,来自网络,侵删
09.战后影响之忍辱偷生
虽然晋惠公说自己有辱祖宗社稷,但回国之后,他还是继续当他的国君,不过遭遇此番大辱之后,他老实了很多,除了将本来就该河西之地乖乖奉送给秦国,还把太子圉和女儿妾都送到了秦国。秦国为了让太子圉安心,把女儿嫁给了他,又把占领的河东之地还给晋国。
怀嬴,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不过有一个人不得不再次被提及,那就是庆郑。晋惠公之所以被擒,秦穆公之所以能凯旋,很大原因是因为庆郑,晋惠公回来如何处置他?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晋惠公回国之前,有人劝庆郑逃跑,但庆郑却拒绝了,他说自己“陷君于败,败而不死,又使失刑,非人臣也”,既然他知道自己的做法欠妥,当时又为什么那么做呢?
金鳞以为,庆郑给晋惠公提过多次建议,但都被晋惠公否决,还把他定义为“秦党”,自然心有不甘,他实在有理由做他认为对的事情:那就是让晋惠公亲身经历一下不听自己的话到底是什么下场?以证明他自己的判断。
或许庆郑真的希望晋惠公被秦人杀死,然后晋国可以另立明君,比如重耳,那样的话他也就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晋惠公竟然被秦人给完好无损的给送了回来,继续当他的国君,而他也就没有活着的理由了。他可以逃走吗?当然不可能,因为他并不想做一个背叛晋国的人,那样的话岂不坐实了自己“秦党”的嫌疑。
从鲁僖公十七年到鲁僖公二十三年晋惠公去世,这六七年的时间里,晋惠公很低调,整个晋国也很低调,《左传》几乎没有记载任何有关晋国的事情,除了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圉逃回晋国。《左传》记载:
晋大子圉为质于秦,将逃归,谓嬴氏曰:「与子归乎?」对曰:「子,晋大子,而辱于秦,子之欲归,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从子而归,弃君命也。不敢从,亦不敢言。」遂逃归。
大子圉之所以逃回晋国,是因为得到了父亲晋惠公病重的消息,害怕自己孤身在外失去君位,但他的这种行为无疑又得罪了秦国。从秦国的立场来看,太子圉抛弃了妻子,抛弃了秦国,和他父亲一样背信弃义,自然也是作死。
逃回国内的大子圉在晋惠公死后,即位,是为晋怀公。不过他干的第一件事,竟然和他爹一样,也是杀人,而且杀的事德高望重的狐突,他名义上的外祖父。理由是狐突的儿子狐偃狐毛,都跟着逃亡在外的重耳,而重耳又是他君位是否稳固的最大威胁。于是,亲身经晋献、惠、怀、文四位国君的大夫卜偃,选择称疾不出,还说了一句话:
《周书》有之:“乃大明服”,己则不明而杀人以逞,不亦难乎?民不见德而唯戮是闻,其何后之有?
10.王者归来之重耳回国
晋惠公背信弃义一意孤行,导致韩原大败,自己和君臣被俘受辱不说,还让晋国元气大伤,不但割让大片国土给秦国,他的儿子圉入秦为质,都是奇耻大辱,在晋国的历史上绝无仅有。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晋惠公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心胸狭窄,对内党同伐异,排除异己,造成群臣不谋,上下异志,对外背信弃义,惹怒强临,最终不得不吞下这种恶果。
韩原之战的惨败,造成的恶果不单单是割地和太子入质,更严重的是把国内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起来。虽然以吕甥为首的晋国大夫,采取了“作爰田,作州兵”的政策,用来抚慰晋国阵亡将士,恢复军力,但这些都是权宜之计。
心有不甘的晋国人,心中还存有一个希望,那就是流亡在外的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此时正在楚国。周游列国的他早已贤名在外,如楚成王所言: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
因为秦国想要报复晋怀公,就来楚国邀请他到秦国,要助他回国。在楚成王的帮助之下,重耳先到了秦国,秦穆公把五个秦国宗室女子嫁给了他,其中还有晋怀公的妻子怀嬴。在秦国的扶持之下,重耳终于归国即位,成为历史上的晋文公。
重耳即位之后,晋怀公出奔被杀与高粱,吕甥和郤芮这两个晋惠公的死忠,制造了一场大火,企图烧死晋文公,但是没有成功,逃到黄河边上,被秦穆公诱而杀之。
配图来自网络
最后,当我们复盘从骊姬之乱开始的晋国乱局,会发现韩原之战是那样的关键,正是因为这场惨败,才让晋文公重耳有了回国即位的可能。韩原之战是同时崛起的秦晋两个大国之间,必然会爆发的一场战争。骊姬之乱给晋国带来的动乱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的原因,因为秦国想趁乱控制晋国,而晋惠公背信弃义倒行逆施正好成了这场战争的导火索,也成了他覆亡的原因。
人和人果然不一样,周游列国十九年,历尽苦难的重耳,王者归来,仅仅用了八年时间,就把晋国从战乱中解救出来,在城濮之战中一战成名,称霸天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89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