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明朝,可以说是一个才子的多产国。而这些古往今来才高八斗的学者们,普遍都有一种孤高自傲的气息。我们今天要说的明朝人物徐渭,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和我们之前说过的杨慎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早年得志,晚年陨落。
他这一生不断的伴随着亲人的离世,恶仆的欺压,入官场无门等伤心事,因而索性将郁闷的心情,寄托在书画之中,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瑰宝。上帝在关上了门的同时,又给他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的窗户。徐渭青少年时得不到亲生父母的疼爱,在家庭生活中地位低下,有寄人篱下之感。但他聪颖异常,文思敏捷,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当地的绅士们称他为神童。
他生性放荡不羁,行事随性恣意,少小便有才名。这狂放的性格,让他的诗作,画卷都有一种别样的风格,为世人所喜爱。然而这份放浪形骸的洒脱却与科举入仕格格不入,讲求循规蹈矩的八股文条条框框的将文章牢牢限定,没有发挥的余地,让徐渭很头疼。他前后八次参加科举,屡试不中,直至嘉靖二十六年,年将40岁,才首次中举。一代才子就折损在这样的制度之下,可悲可叹。
仕途中最为得意的时光莫过于成为胡宗宪幕僚的那段时间。有上司的包容,皇帝的赏识,好友的赞赏,这纷至沓来的幸运,成就了他人生中少有的幸福时光。胡宗宪偶然捕获一只白鹿,异常难得,徐渭连写三篇白鹿的赞文,引起了皇上的注意,嘉靖帝特地对文章中的美词佳句标注出来,装载成册。这是对徐渭文才最有力的肯定。
徐渭的父亲徐鏓曾任四川夔州府同知。徐鏓的原配童氏,生下徐淮、徐潞两个儿子;继娶苗氏,不曾生育。徐鏓晚年纳妾才生下徐渭,由嫡母苗夫人抚养。在徐渭出生百日后,徐鏓便去世。十岁时,徐渭的生母又被苗氏逐出家门,骨肉分离,对他而言刺激颇深。徐渭十四岁时,苗夫人去世,徐渭随长兄徐淮生活。二人年龄相差三十多岁,又缺乏手足之情,相处得不甚愉快。
虽说,徐渭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但他却再也找不到胡宗宪那样的伯乐了。再加上,他晚年的孤高自恃、时常碰壁,在经历了种种失败后,他精神越来越失常。晚年的徐渭沉醉于画作,对官场之人尤其的憎恨。在他七十三岁高龄时,病死在了自己的茅草房之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89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