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初年,面对尾大不掉的三藩,康熙皇帝决定下令撤藩。面对朝廷的步步紧逼,吴三桂带头起兵反叛,其他两位藩王耿精忠和尚可喜也接连响应,这场战争很快席卷全国,引发起一场自清建立以来最大的危机,史称“三藩之乱”。
这场战争持续了8年,结果大家都知道是吴三桂败了。但其实当时局面一度被吴三桂掌握了主动权,对他非常有利,甚至有机会直捣黄龙,那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呢?主要是以下的原因。
一、吴三桂根本性的战略方向错误
当时清军八旗军号称35万,但入关后的八旗子弟早已腐化不堪,失去了战斗力,真正的核心战斗力不超过10万,更多的是依靠汉人绿营军。而吴三桂方面自家兵力不过3万,联同其他两位藩王的总兵力也不能超过5万。虽然清朝战斗力不及当年,但在这场战争的开始也是占了很大优势。
但吴三桂却能在起兵短短几个月内就攻破了大清的半壁江山,几乎席卷了整个南方。这其一方面是吴三桂善于用兵,指挥得当。他从早年明朝任职时,军事能力已是不俗,到了这世间已难觅良将的时候更是难得的优秀统帅。另一方面是他能不断的降伏各省的汉人将领,根据清廷统计记录,当时各省份叛变投奔吴三桂的官员达到523名之多。
当时的局势一度是三藩占据了云贵川陕甘湘桂赣闽浙十省土地,加上内蒙察哈尔汗、青海墨尔根台吉也在同时响应反清。
清朝一度陷入危机,吴三桂等人也曾经有机会一鼓作气彻底歼灭清廷。但就在这时吴三桂停止了前进的步伐,在坐拥了半壁江山后,选择了“划江而治”。也许是吴三桂已经老了,他不想折腾下去,甚至这场战争打一开始他就没想过要争夺整个天下,只是迫于清朝的逼迫而被动的造反。在得到半壁江山后,他只想划江而治,南北对峙。
保守的战略已经注定了他日后的失败。放慢了步伐,让战局拖延下去,让清朝得以喘气,凭借本身拥有江南和华北等富庶地区,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有了充足的时间重新整合和部署,针对性的打击各股反清势力。
二、联盟的内部矛盾
除了吴三桂之外,当时另外两位反清的藩王也有机会对清朝作出致命打击。趁着清朝无力应对多方战线之时,藩王耿精忠本来可以出兵袭击江西和浙江等地方,截断清朝的赋税重地。
但是此时另一位对抗清廷的势力台湾的郑家,当时郑成功的后人郑经趁着耿精忠出兵攻打清朝时,出兵福建意图霸占耿精忠的老家,此时耿精忠只能赶回福建。此举已让耿精忠背腹受敌了,此时加上清朝适时的投出橄榄枝,耿精忠最后再次归顺于清朝,随后不久藩王尚之信也选择投降。
吴三桂的老部下,西北战场的陕西提督王辅臣,首鼠两端,与清军交战失利后,也降于清朝。
内部不稳,错失战机的吴三桂,面对被翻盘和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而他最后也无力再扭转局面。自知时日无多的吴三桂,在74岁时在衡阳称帝了,算是圆了没能真正完成的梦,没过多久也病逝了。
吴三桂称帝
如果当年是吴三桂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或者他在后世的名声会完全不一样,可惜历史并没有如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59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