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考研人数一年多过一年,盲目?不智?随他们去罢

考研人数一年多过一年,盲目?不智?随他们去罢



“考研热”的经济分析

华说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创下历史新高,是在意料之中的;但由此引发的舆论波澜之大,是在意料之外的。

意料之中,是因为“考研热”久矣夫非一日矣。这些年来,考研人数年复一年地“创下历史新高”,简直令人有“审美疲劳”之感。且以最近的五年为例。官方发布的数据说,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77万人;2017年,报考人数首破200万大关,达201万人;2018年,报考人数升至238万;2019年,全国考研人数规模达到290万人;2020年,报考人数突破了300万关口,达到341万人。五年间,考研人数一年多过一年,趋势显著不过,“创下历史新高”犹如一日三餐,何新鲜之有哉?

意料之外的是舆论的声浪。其实,对“考研热”的微词也不始于今日,但明显地,此番的批评声调高起来了。主流的意见,大抵有二,一是说考生缺乏理性,罔顾自身条件和职业规划,“跟风随大流”,盲目。二是说相对于本科毕业之后直接就业,读研要付出很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不智。

此类不知所谓的论调,说得客气的一点,是“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直白地说,是“瞎操心”。说得不客气一点,不过是意欲卖弄聪明:看出了别人之盲目与不智,岂不是自己智力优胜的证据?很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怎么知道一个人研究生是缺乏理性的,是“盲目”的?经济逻辑说,一个人的行为,必然是其在局限条件下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不可能“盲目”,也理性的很。至于说到成本,成本是因为有选择而起,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因而一切成本皆为机会成本。将成本将分为什么“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其实是对成本概念缺乏掌握,一知半解。这里按下不表。单说本科毕业直接就业与继续读研求学两者之间的选择,两者互为成本:本科毕业直接就业的收入(金钱收入和从业经验)是继续读研求学的成本,继续读研求学的收益(人力资源的升值)是本科毕业直接就业的成本。也就是说,两者之间任何一种选择皆有成本,不是读研有成本而就业就没有成本的。一个人选择读研是因为他预期读研的成本较低,没有“不智”。

舆论的声浪不论。然则“考研热”一年比一年高涨又所为何来?答案简单,为了争取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因为从一般的情况来看,在竞聘同一岗位时,研究生比本科生更有竞争力;而在职业生涯的总体收入上,前者比后者更高。这是整体而言的,个别的例外总是存在。譬如说,某人只有小学学历,创业成功成为一家企业的老板,其手下员工大抵是大学本科、硕士乃至博士。按照批评“考研热”论调的逻辑,则可得出如下结论:不要说读大学、读硕士和博士,就是读中学都是盲目和不智的,因为读出来还不如一个小学学历之人!问题出现,为什么这个只有小学学历的老板不招小学学历的员工,而要招有大学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学历的员工?是的,当下批评“考研热”的论调,不过是久不久就要沉渣泛起的“读书无用论”的又一次轮回罢了。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古人说得精辟。从经济学上说,读书就是一项投资,时间、精力、金钱是投入,产出是人力资源(包括体力和智力)租值的上升。最终,这人力资源还要通过在一定期限内局部使用权利的转让,从用人单位来获取收入的回报。今日之中国,没有帝王家,学成的“文武艺”货与谁家?坊间流传的说法,工作或者职业大抵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体制内的,一类是体制外的。“体制内”云云,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也;体制外的则是外资企业或民营企业了

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一个事实是,用人单位的入职门槛在逐年提升,很多岗位,尤其是世俗所谓的“好工作”,入职要求往往直接写明“硕士研究生”,一个本科毕业生是不得其门而入的,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实际上,即便是那些没有注明入职最低学历要求为“硕士研究生”的工作岗位,竞聘的本科生大抵也是“陪太子读书”。举例说罢。前些日子,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对外发布“英雄帖”,面向全国公开招聘“聘任制公务员”,聘期3年,岗位待遇优厚,年薪为50-80万元人民币。最新的消息说,网上报名和资格审核工作均已完成,最终入围笔试测评的有841人,其中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应聘者占92.1%,剩余全部为博士研究生。又譬如说,深圳龙华区教育局面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20届应届毕业生招聘高中、初中、小学在编教师,年薪约30万元,一时间令众多高校毕业生竞折腰——400个岗位一共吸引了海内外超3.5万名应届毕业生报考,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来自全球62所院校的491人入围体检。在入围体检的毕业生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423人,占比86.2%。其实不唯深圳为然。本地的一位高中教师说,十几年前,一个师范院校的本科生入职高中稀松平常,但现在只能去教小学了。一般的普通高中,对新教师的入职学历要求,“硕士研究生”是标配,更遑论那些所谓的“市重点”和名校了。

体制内如此,体制外亦然。亲戚家的一个小孩今年即将本科毕业,心无旁骛,直接报考研究生。他曾经在一家大型的知名互联网企业实习,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如果没有研究生的学历,想进这样的企业“谈也不要谈”。试看包括华为、阿里、腾讯在内的知名大企业,其校招明确注明“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的岗位比例是不是在逐年上升?那些没有注明“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的岗位,最终通过竞争入职的研究生比例是不是在提升而本科生的比例在下降?企业当然不可能直接说出来,它要应对舆论指责其“学历歧视”,但其招聘的行为和结果说明了一切。

高学历带来的不仅仅是入职的竞争优势,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其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晋升机会。研究生考上了公务员,即可享受副科级待遇,这样的待遇需要本科生奋斗好几年才能达到。在中小学做老师,研究生评职称所需年限更短,而且不少科研项目对老师有学历、职称方面的限制,这都直接关乎收入。近年来,各地“抢人大战”烽烟四起,为了吸引人才,送户口、奖励现金,补贴安家费——购房或者租房补贴……不一而足,各类待遇和政策频出,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很多待遇和政策,是拥有硕士以上的学历者才能享受,即便是普惠的政策,本科、硕士、博士享受的待遇落差,也是非常显著的。

也巧,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选用应届毕业生的薪资参考标准。该表格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A类城市,工程师岗位,本科生起薪6800元/月,硕士研究生9500元/月;研发岗位,本科生起薪7600元/月,硕士研究生11000元/月;销售岗位,本科生起薪6300元/月,硕士研究生8600元/月。在杭州、苏州、南京等B类城市,工程师岗位,本科生起薪5700元/月,硕士研究生8000元/月;研发岗位,本科生起薪6300元/月,硕士研究生9000元/月;销售岗位,本科生起薪5400元/月,硕士研究生7400元/月。在武汉、成都等C类城市,工程师岗位,本科生起薪5000元/月,硕士研究生7200元/月;研发岗位,本科生起薪5600元/月,硕士研究生8000元/月;销售岗位,本科生起薪4800元/月,硕士研究生6800元/月。起薪的高低只是一个方面而已,在不少企业和行业,薪酬的调整机制,也往往与学历挂钩。

这样看,“考研热”还将继续,报考人数“创下历史新高”的新闻也将重复发生。当然,有识之士们也将惊喜于有机会“刷存在感”,可以不断地说考生“盲目”和“不智”了。

想考就考,随他们去罢!

2020/1/1


《历史之谜:一个经济学的答案》(华说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现已上市,天猫、京东、当当全网有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4903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