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从几张图表中想到的一些医药投资逻辑

从几张图表中想到的一些医药投资逻辑

根据医保局的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21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占当年GDP比重约为2.4%;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支出178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占当年GDP比重约为2.0%。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收入和支出情况可能会更加糟糕,因此如何更加合理使用就成了重要的事了,近年来,国家频频发布新规,通过仿制药带量采购、两票制挤压流通环节水分;取消药品加成;限制辅助用药(约占比23%)等措施大幅度降低药价,控制药占比,改善用药结构,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医保控费将会是长期的趋势。创新药,临床急需的大单品将会受益。虽然进入医保目录会降低价格,但是短期内可以明显放量,实现“以价换量”。

结果很明显了,未来会给创新药专利药让道,解决临床急需的救治问题,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从集采的厮杀情况就可感受一二,但有时候确是无奈的表现,一款新药的高投入和高风险容易让人望而却步。西南证券研报指出:根据EvaluatePharma 的研究成果,2010 年成功研发一个新分子实体药的成本已经增长到了20亿美元,对比1979年和1991年,这一数字只有1亿和3亿美元。2014年,塔夫茨根据对10个药企的106个研发项目的持续跟踪得出数据,开发一个新药的平均成本大约为26亿美元,其中包括14亿美元的研发开支和12亿美元的同期投资损失。

我们国家的药品研发实力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同时我们又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抗癌药以及重大疾病的用药会随之提升。进口药的高价格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常听说一病毁三代或者说大病让人一夜返贫,毕竟是自己没有办法研发生产,主动权把握在别人的手里,近年来,得益于部分国内药企的努力,部分可以实现进口替代,相信这会是个趋势。从国家层面来说,也是给了不少支持的,除了尽快纳入医保实现以价换量以外,还有就是加快创新药的审批环节,进入了优先评审就可以大大缩减时间。以下是西南证券给出的统计数据:

这个政策更加使得强者恒强,对于医药审批来说,时间是效率和生命。如果是创新药,只要是获批则可享受长达20年的专利期保护,投资回报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证。记得复宏汉霖创始人刘世高博士曾指出:“生物类似药研发的技术壁垒及资金壁垒非常高。一款生物类似药,整个临床试验的研发投入近5亿元,还不包括后期建厂的更大投资。如果能以第一名进入市场,可以拿到约50%的市场份额,第二名则只有20%-30%的市场份额甚至更低,再往后份额更少,投资呈负值则得不偿失。”

这些的背后意味着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当我们看到某某药企在研产品有多少,管线如何丰富等等,其实都不应该盲目乐观,从知道要做什么,到想要做什么,到能做什么,直至最后的做到什么并且排名如何,过程之曲折和漫长,非一般商品能比较的,从热闹非凡到一地鸡毛的事情常有发生。绝对龙头在此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医药的本质是高科技企业,往往一个新技术可以颠覆以往不少积累,近年来,生物药出现了井喷的感觉,并且发展速度很快,超越了化药,就如抗癌药的新宠PD1来说,短短几年K药和O药的发展速度惊人,还有从2018年发布的全球药品销售榜单来说,抗体药已经夺得桥头堡,从目前国内申报的化药和生物制品(治疗用)情况也能感受到一点氛围。

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医药领域的竞争性,随着知名药企大单品单抗药的专利到期,国内不少类似药陆续上市,像曲妥珠单抗、阿达木单抗、贝伐珠单抗等,获批的、在申报当中的以及三期临床当中的企业,出现了很多非传统大药企的名单,例如贝达、信达、君实、百济神州、百奥泰(国内第一个获批的阿达木单抗类似药企业)、复宏汉霖等等,当然还有恒瑞医药。而这两年国内获批的PD1,除了恒瑞医药以外,信达和君实并不是传统药企,即将获批的百济神州也是如此。而大家熟知的广药、复星医药(复宏汉霖不属于复星医药,而是属于复星集团)、扬子江、华北制药等等,似乎都显得有些低调。公司战略、产品定位和技术路线等差异这些都是影响因素,但是同属于医药领域,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谁知道会不会出现降维打击。

创新,如果实力不够可能会被拖死,但是不创新,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我们先来看看下图,2018年销售收入前十药企前三大品种销售额占整个医药收入比例:

看看大单品的重要性!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前三大品种就足于支撑靓丽的场面,但随着专利到期,仿制药或者类似药一旦上市,价格和销量都双双下降,悬崖就这么产生的。一旦失去了保护,而创新力又不足,灾难就随之发生了。

然而大药企也是有办法的,除了自己加大研发以外,就是并购其他小药企或者新技术团队了,予妈一直对企业的收并购持谨慎态度,并不是说完全反对,只是认为其必要性和财务问题对于普通投资者不容易看得明白。而医药企业的并购从其行业特点来说,有一定的必要性。

另外,小药企的创新动力本身是不错的,但是要将研发一直持续到产品上市,并不容易,就算自己有技术实力,临床前的资金可以通过VC或者PE获得,但是一旦到了临床试验,要么通过上市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要么就是卖给大药企,有不少技术团队创业开始就是为了将项目卖个好价钱的。予妈以前接触过一个在美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华人投资人,可以说他所投资的项目很少是为了直接获批上市的,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后期卖出,据他自己介绍,团队这些年来投资回报率是不低的,IRR远远超过20%。而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医药是高科技企业,我们很担心护城河不够,顷刻之间被颠覆,但是由于医药领域的特点,真正有实力的大药企更能实现强者恒强。问题是我们需要找到真正有效率的想做事的绝对龙头!
(作者:雪球认真做价投的予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4872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