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Kamn)实为一种满语,本意为负责侦察的哨探,延伸解读就是"边防哨所"的意思。
"卡伦"是清朝统治时期在蒙古、东北地区的山川隘口驻扎数量不等的士兵,肩负侦察瞭望、管理游牧、监督贸易、稽查参人、防止侵入等职责的军事哨所,故称之为卡伦。
卡伦遗址
本文所要阐述的"卡伦",是诞生于清朝时期,负责位于东北地区大清"龙脉禁地"的一个特别机构。
卡伦,是清朝封建统治政权在原都邑驻扎、边陲戍守除外的另外一种担负警戒巡逻、屯扎于东北境内,协同"柳条边"为保护满清王朝"龙脉禁地",负责搜查捕拿关外流亡的难民私自闯入"祖宗肇迹兴王之所"的一个特殊组织。
"北路重地,咸分兵设防,山川隘口,悉置卡伦台站。各卡伦设索伦、锡伯、厄鲁特兵丁自十名至三十馀名有差。"《清史稿.卷112》
清朝时期的卡伦哨所
根据史籍记载,清代时期设置在东北"龙兴之地"的卡伦,按照职能特性来看,可区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就是驻防于边界线地区的卡伦,比如说驻扎在额尔古纳河的边防卡伦,其关键的职责就是负责守御国境,保卫边疆地区一方平安。
第二类就是内陆卡伦,驻扎于东北"满清龙兴之地",就是集中在柳条边附近,担负的职责是:
"各驻隘要,以杜飞题人参,并查偷打牲畜、私占禁山流民等事。"《清史稿.本纪9》
卡伦
内陆卡伦,根据军队驻扎的建制、配置情况,基本来说又分三类:
第一类是按月度进行轮流替换的卡伦,也就是负责站岗、放哨、巡逻、稽查的士兵;
第二类是一年四季都驻扎于此的哨兵,满语称之为"恩特赫谟特布赫卡伦",意思就是常年设置于此的卡伦,又称谓永设卡伦。
第三类是一种在春季采摘山珍、或猎杀野生动物时,根据季节性设置的卡伦,属于阶段性驻守,基本来说就是春季上岗、冬季撤销,这一类则是负责临时性驻扎的卡伦。
"满语称之为"雅克什谟特布赫卡伦",意思就是堵设卡伦,又称谓为添设卡伦。"《故宫俄文史料第一辑》
清代卡伦哨探
清朝"龙脉禁地"卡伦的创设,是因为"柳条边"在设立之后尚不能有效地、全面的阻截和遏止大量的边外难民与采参人偷越的基础上增设的一个组织。
说到这里,果儿在简述一下"柳条边"是为何物?
"柳条边"在清朝历史统治时期又称之为"盛京篱笆"、"柳边城墙"、"柳树墙"。
("柳条边墙"始建于清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执政时期,一直到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统治时期才建成的一种由柳条编制而成的篱笆墙。
目的就是为了严防关内流民偷越之清朝龙兴腹地私下狩猎、盗挖人参、破坏龙脉而设。
"柳条边"南部起源自于辽宁凤城附近,一直沿着东北方向到新宾后绕向西北方向一直至开原北区地区,在向西南方向到山海关后与长城衔接,称谓"老边墙"。
开原以北到吉林东北这一段,称之为"新边墙"。"老边墙"开原东段由盛京兵部统辖,老边墙的东面是猎场属于是皇家禁地。
"老边墙"开原西段由奉天将军管理。"新边墙"地段由吉林将军衙门负责,"新边墙"的西段实为蒙古游牧民族牧场驻地。)
"柳条边"这个封建统治政权时期特有的产物是诞生于清朝康熙时期。
"柳条边"的主要职能:
第一、负责设卡检查缉拿那些偷越过边防线内偷猎、牧放的难民。
第二、负责稽察采参人,拥有采挖人参的合法执照者,在通行山口时。
"查验腰牌、印票,按名点放,出山时按名点放。"《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卷262》
第三、负责避免拥有工商执照的采参人,不按指定范围,刨采人参,一经发现,即刻羁押违规的采参人,同时禁令制止采参人在挖采人参的途中擅自贩卖人参。
第四、负责稽查行商估客、戍防官兵私自将日常生活用具用品出售给采参人或偷越者。
第五、负责侦查捉拿私自垦荒者、种参者等职责。
果儿所提及的"柳条边"不是本文阐述的重点,关于"柳条边墙"的形成及特点,容果儿它日再行篇幅论述。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守护清朝"龙脉之地"卡伦的创设,其首要的职能就是为了充分辅助清朝统治着"柳条边墙"的作用之外,同时又兼顾着清朝龙兴辖境内的各种自然资源遭受破坏与盗采的职责。
阐述清朝各时期"卡伦"设立的情况:
康熙时期,卡伦的设置基本配置于清朝盛京"老边墙"以东地区左右两侧,目的就是为了补救"柳条边墙"的不足。
"稽察出人、追踪缉捕,私采、私猎、私垦的流民。《清史稿.卷51》
根据史籍记载:公元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至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间"柳条边墙"两侧共设置有五十余个卡伦检查站,每个卡伦检查站配置有管理者一名,官兵8—30名不等。
雍正执政时期,因为增强了"柳边墙"诸边陲线关口的戍守,重新制定了由威远堡卡伦关口到吉林乌拉、宁古塔卡伦关口为采参人指定的专用道路。
所以,就撤销了"柳条边"以东地段的几个多余的卡伦检查站。
清朝巡察兵“卡伦”
康熙执政时期,除了保留了之前所设的大部分卡伦关口之外,又沿北纵深增扩了新的卡伦哨所规划重点。
根据史籍记载:隶属于东北边外七镇的墨尔根城(嫩江)的绥楞额山(呼兰附近)、喀木尼哈达(鹤岗)以及黑龙江城的讷谟尔河(五大连池)区域增设了卡伦,拦截私挖参人和狩猎者。
依据古籍《皇朝经世文三编.兵政.六边防下》中记载:清朝统治着还在人参高产区的重要路段,呼兰周边增设了八个卡伦检查哨所。
在乾隆执政时期,龙兴之地的内地卡伦日与俱增,并且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特点。
这个时期卡伦的设立与以往时期设置的区域颇有不同,卡伦哨所悉数建立于吉林乌拉将军的统治范围内,同时又与乾隆时期几个颇大的都邑为核心构建了大量的卡伦体系,于是这些数量不等的卡伦又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卡伦群。
"卡伦台站,自哈密西至辟展,北至巴里坤,自辟展西至库车,北至乌鲁木齐,自库车西至乌什,又西至叶尔羌,又西至喀什噶尔,其南至和阗,视卡伦之大小,定戍兵之多寡。"《清史稿.卷120》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
乾隆时期卡伦哨所的设置详情是:
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间,在原呼兰卡伦为核心先设立了绰罗口、布尔噶赖峪、白杨树、努敏河等地的卡伦。
公元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间,于呼兰河地区一直通往人参的高发地区,大鞍山、小鞍山、努敏口,呼兰河以东的布勒扎木等区域增加临时性卡伦。
公元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间,根据实际需要又将雍正时期设立的守护人参山的八处临时性卡伦变更为常设卡伦。
公元1752年(乾隆十七年)间,以阿勒楚喀(黑龙江阿城)为核心新增设了卡伦哨所,负责缉拿偷盗官参者。
同时,在阿勒楚喀(黑龙江阿城)周边以"三姓城"为中心核心大致新增了十二个卡伦哨所。
(三姓城,清朝初始一古城名称。此城于公元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间所筑,古城遗址位于现在的黑龙江依兰。
引用满语解释就是"依兰哈拉"。"三姓"就是努叶葛、依克勒、湖西哩等赫哲族人居住于此,故而得名。
"三姓城"的辖境面积类似于现在的黑龙江依兰、鹤岗及布列亚山、亚马林山,东毗邻日本海,通贯黑龙江通河、勃利、虎林等地与乌苏里江支流阿库里河流域,往北一直到鄂霍次克海。
公元1858(咸丰八年)、十年,部分地区在《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签署后被列强分割了。
于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三姓改设为依兰府。)
瑷珲条约
清廷在"三姓城"通往乌苏里江、绥芬河等各条主要道路都新增了常备卡伦。同时,以宁古塔(黑龙江宁安)为中心区新增设了二十余处卡伦哨所。
又在宁古塔城以西增设了德林卡伦;宁古塔城以东设立了乌赫林、伊车卡伦,属于是新增设的哨所;
位于宁古塔城通向珲春主干道的卡伦,属于是常设哨所;宁古塔城西南地区的卡伦,属于是"因季而设"的临时性哨所,宁古塔城以东的两处卡伦,属于是常设哨所。
公元1745年(乾隆十年)间,以吉林乌拉(吉林)为中心又新增设立了卡伦哨所十八处,其中位于二道河的卡伦,属于是常设哨所。
其中,围绕"乌拉参山"周围设立的卡伦哨所最多,乌拉城以东设立的卡伦均为常设哨所,"乌拉参山"周围的四道梁子、喀萨里、那木唐阿、长岭子等每一处重要的关口,又屡有增设卡伦。
北京条约
公元1738年(乾隆三年)间,相继在三屯河、罗尔沟、祥瑞河等地区新增了卡伦哨所三座。同时,在白都讷城(吉林扶余)周围新增了六座卡伦哨所"以稽查盗出人参"。
综上所述,则能明确地得出结论,清康熙时期增设的内地卡伦,其重点主要集中在柳边墙东部地区的两侧。而乾隆时期则将侧重点主要放在了吉林将军辖境内。
另外,由于一些偏远之地,不便于设立卡伦的地区,则实施了流动性的卡伦堵截排查。
比如说,在绥芬河下游地区,在每年的高峰期均由三姓城、宁古塔将军分别派出临时性巡逻卡伦,这种卡伦的特点就是本着分路而行,冬季而设,沿行迹搜获严察,草木萌芽时,则悉数撤回。
保卫大清"龙脉禁地"的一个特殊组织"卡伦"
解析清嘉庆、道光时期卡伦设立的情况:
清朝时期,盛京老边墙以东地区的卡伦,在嘉庆、道光统治时期分别呈现一种骤减的走向。
清道光初期阶段,老边墙以东由内之外共设有卡伦三十余座,可是到了道光中期却仅剩余二十余座。
根据史籍记载:边墙以东内侧的卡伦,仅有小石棚等三处,而每一处的卡伦仅有兵将十余人。
就连防范规格最高的边墙外侧增设的21处卡伦,也于每年开春时才设立,入冬时期即撤。
嘉庆时期,吉林将军管理区域内的卡伦没有什么变化。根据查阅史籍来看,吉林将军辖境内常设的卡伦三十余座,临时性卡伦哨卡约六十余座。
道光时期,吉林将军辖境内的卡伦数量,在原有的基础上仅增加了3座,相比嘉庆时期来看,道光时期卡伦哨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一些临时性的卡伦演变成了固定性的卡伦哨所。
虽说道光年间的卡伦哨卡的数量没有较大波动,但在常设哨所之外又增强了临时性的巡查力度。
道光时期,入山围猎与盗采人参之风日渐衰弱,卡伦存在的价值也逐渐减弱,可是清朝统治者却不断在强化与巩固卡伦的作用。
公元1826年(道光六年),卡伦在原稽参职责之外,逐渐向稽查流民越境转变。
因为,清廷查获了一千多户、五千七百多口流民偷越卡伦界线,前往打牲乌拉辖境之内的舒兰和霍伦地区私垦土地。
"据称舒兰霍伦等处。查有流民一千余户。男妇老幼五千数百余名口。" 《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卷100》
为此,清朝执政者质问吉林将军:
"卡伦以外。尽系无籍游民。成何事体。流民潜往禁山偷砍树木。例千重罪。即从宽办理。亦应立时驱逐。《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卷100》
可是,清廷迫于情势在此地。
"免驱逐。展立卡伦。并穵封堆。安设官兵。添设乡地保甲。"《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卷100》
吉林将军在将进入该地区的流民全部搬进卡伦之后,于额赫穆卡伦与黄沟卡伦之间,每隔一里地的距离"挖设八尺高大封堆一座,并把白石原设卡伦,移于额赫穆与黄沟之间,改称为三个顶子卡伦。
"道光六年。丙戌。十一月。将军奏、该流民陆续搬进卡伦以内。分散居住。
共有六百余户。尚有三百余户。月内总可搬移净尽。惟额赫穆屯卡伦、至黄沟卡伦。相距六十余里。并无界限。
必须添立封堆。移设卡伦。俾资巡查周密。著照所请、准其于该两卡伦之间。
按地一里。穵设八尺高大封堆一座。并将白石砬卡伦、改移于额赫穆黄沟两卡伦适中之地。改名三个顶子卡伦。
该三处卡伦官兵。常川安设。三月一换。时加严查。上下班更替时。各出具卡伦外并无一户流民居住甘结。以备稽核。
该将军饬令将未迁之三百余户。务须勒限搬移。不准容留一户。嗣后仍当随时认真稽查。断不准再有民人潜往居住。毋得日久玩忽。仍蹈故辙。"《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卷190》
公元1838年(道光十八年)间,清廷为强化对吉林乌拉以东地区的守卫,同意吉林将军的奏请,在漂河添设卡伦,设于沿封堆旁。渡马河的卡伦,设于法必拉。在于木钦河沿蜂蜜营添设卡伦一道。
道光时期"蜂蜜场附近的凉水泉卡伦迤西二十余里。花园山北面,山林地带较广,偷越者较多。而设置于拉林河沿馒头顶子的卡伦,与团山子卡伦之间相距七十余里,稽查难以周全。
清廷为保护打牲乌拉境内的蜂蜜场,将所有二道河卡伦挪到了蜂蜜场、花园山、北锉草顶子等处安设,将大井子卡伦挪于拉林河沿馒头顶子卡伦与团山子卡伦之间。
著照所请、所有二道河卡伦。著那于蜂蜜场花园山北锉草顶子安设。
古井子卡伦。著那于拉林河沿馒头顶子卡伦、团山子卡伦、适中两河口地方安设。以分界址而期严密。"《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卷310》
通过史籍记载:由此可见,清道光时期,吉林将军辖境的内设卡伦却是调动频繁与略有增加。
清朝宣统年间护照
虽说,卡伦原有职责稽参的作用日渐减弱,但是其在预防流民私垦耕地、盗挖木植、私采蜂蜜等作用却是日渐增强。
然而,道光时期,随着山参采挖过剩,以至于山林各种天然资源逐渐灭绝,清廷禁止流民进入龙兴之地的禁令也等于是一纸空文。
因而,为保护"龙兴之地"设立"卡伦"的作用已然成为不可挽回之势,逐渐没有了其昔日肩负的价值。
所以,清道光时期之后,内地卡伦遭遇大范围的撤销也自然是大势所趋之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4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