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方又降温了,不过还好有暖气帮助我们抵御严寒。南方的朋友们,虽然没有暖气,但是空调、电热毯、暖宝宝等,也能各自发挥作用。但是古代可没有这些取暖设备,那居住在紫禁城的皇帝和后妃们是如何过冬的呢?
其实他们也有“暖气”,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皇帝和后妃们靠什么取暖?
在先秦时代,皇宫里的大臣们就已经开始想办法在冬天为君王们供暖了,在西周时期,有三种取暖方式:一是在屋里生炉灶、做饭的时候,就会产生热气;二是把木炭放到炉子里取暖;三是用炭暖地,达到御寒的效果。不过,那时候,炭可是“奢侈品”,特别珍贵,只有皇家和少数贵族才用得起。
到了明朝和清朝,取暖方式已经发展得特别先进了,甚至还专门设置了供暖的后勤机构,比如明朝负责管宫里柴草和冬季取暖“惜薪司”,清朝负责储运宫中木柴、煤炭的“薪库”。那么宫里都有哪些有趣的取暖方式呢?
明清两朝,人们已经发明了地暖,对你没看错,就是现如今冬天非常流行的取暖方式。在当时,宫人们在宫殿的地面下用砖石砌好循环的烟道,用烧火所产生的热气来烘暖地面,热气由下向上徐徐上升,达到御寒的目的。除此之外,通过巧妙的设计,烟道还可以通到床铺的下边,就像我国北方的火炕一样,连床铺一起变暖了。
如今在景仁宫后殿的山墙外、寿康宫东配殿廊下、养心殿东暖阁山墙外还能看到火地取暖的通道口和排烟口。
在古代,皇帝和后妃们靠什么取暖?
看过《红楼梦》的朋友一定还对黛玉焚稿这个情节有印象,话说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后,十分伤心,一病不起,她觉得冷,便叫丫鬟雪雁生起了火盆,把宝玉送给她的手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也都放在火盆中烧了。可见,将点燃的木炭放到盆里,也是古人的一种取暖方式。
皇宫内冬季也常用炭盆取暖,清代叫做“熏殿”。即使到了清朝,木炭依旧很珍贵,所以炭盆取暖也不是每一座宫殿、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的。只有皇帝、太后、皇后和一些地位较高的妃子以及重要的宫殿才能使用。
炭盆取暖的方式存有一个弊端,如果剩余炭火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火灾。清朝嘉庆年间的一天,乾清宫的掌火太监郝士通因为偷懒,没有完全熄灭木炭,就把炭放在了乾清宫东穿堂楠木隔旁。没想到,等他走后,木炭又燃起来,烧到木隔,等到大家发现有烟味儿,开门去看,乾清宫已经烧起了熊熊大火。这次火灾,让乾清宫、交泰殿、昭仁殿、弘德殿都化为灰烬,引起了紫禁城“高层”对防火工作的高度重视,他们还总结制定了宫中救火措施和紫禁城火班章程呢!
在古代,皇帝和后妃们靠什么取暖?
人冷先冷四肢,古人当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发明了手炉、脚炉来取暖。冬天,在手炉、脚炉中装上炭,可以暖手暖身,还能随身携带,就像我们现在的暖宝宝一样方便实用,令人喜爱。
为了方便传温,手炉和脚炉大多都是铜做的。不过作为宫廷用品,除了实用还要兼顾美观,所以很多也有珐琅、画漆等其他材质,周身雕刻、描绘着精美的花纹。因为手炉脚炉中还有很多精巧的设计,所以炉中虽装着炭火,但炉体却不会烫手,总是温度恰好。为了方便携带,匠人们还给它设计了小提手。
正是有了这些大大小小的“暖气”,皇帝的一家人才能在紫禁城里安全舒适地度过严寒的冬天。怎么样,看到这是不是开始佩服古人的创造精神了?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是说民俗的明老师儿,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一起了解更多民俗文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44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