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乾隆皇帝对《永乐大典》的贡献:修纂《四库》,失窃《大典》

乾隆皇帝对《永乐大典》的贡献:修纂《四库》,失窃《大典》

《大典》虽有典守制度,但并不能防止官吏的盗窃。乾隆三十七年(1772)修纂《四库全书》时要从《大典》中辑佚书籍,曾清查《大典》,发现缺失2422卷,1000余册,其中不少应该是清代官吏窃走的。《四库全书》总裁纪昀曾对《大典》之缺深为叹息。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曾下谕旨查询徐乾学、高士奇、王鸿绪、蒋廷锡等人家中是否私匿《大典》,但一本也没有找到。这是《大典》副本的第一次丢失记录。

乾隆三十九年(1774),又发生了纂修黄寿龄遗失《大典》六册但失而复得的事件。乾隆三十九年六月十三日晚上,四库馆纂修官黄寿龄将《大典》六册用布包裹好带回家,准备晚上接着校对。带书离馆时他并没有告诉主管四库馆图书的提调官。他坐车到米市胡同时,下车如厕,等回来时发现六册《大典》已被连包窃去。他发现之后四处找了一通,没有找到。

《大典》被窃之后,黄氏大概很快就报告了四库馆。六月二十五日,四库馆总裁将此事汇报乾隆,并说明已分派步军统领衙门番役营捕及五城司坊官役等,设法抓紧缉查,务必将原书查获。乾隆获悉后很生气,当天即下了谕旨,让总裁舒赫德负责调查,并说:四库馆中备有饭食,纂修官其实不用加班;借书有提调负责,有关人员应尽快查明此事,确定各人应负的责任。接下来,进行了全城搜查,为了六册书而兴师动众如此,可谓空前绝后,足可见朝廷对《大典》的重视程度。

20 世纪 50 年代,北京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正在清点整理收藏的《永乐大典》

最后,遗失的六册《大典》于七月十五日夜在御河桥河沿上被官方捡得,有关人员当即呈报乾隆。乾隆在十八日下谕旨表示:《永乐大典》六本已经捡回,当然十分好,但是,还要继续搜拿窃贼。米市胡同在菜市口附近、宣武门外,是汉族士大夫聚居之地,但离放回《大典》的御河桥(在东交民巷)有很长距离。窃贼跑这么远去将《大典》放在桥边显眼之处,而不是随便找个偏僻之处丢了,显然还是十分希望《大典》被官方找回的,还算是天良未泯。最后也没有找到偷窃者,这估计永远是个历史之谜了!

乾隆年间失窃案后,《大典》管理严格,没有失窃记载。但到道光、咸丰年间,管理渐松,一直都有《大典》被窃出的记载。嘉庆、道光年间修《全唐文》和《大清一统志》时,《大典》被翰林院官员偷盗出100余册。清刘声木《苌楚斋随笔》记载说,那些官员们“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绵马褂,约如《大典》两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穿于身上,偷《永乐大典》两本……包于包袱内而出”。《大典》就这样被有机会接触它的官员们一天天偷盗走了。晚清时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盗《大典》后卖给洋人,《大典》亡佚的速度极快。据缪荃孙的调查,光绪元年(1875)重修翰林院时,《大典》只有5000余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翁同龢曾入翰林院检查,竟只剩下800余册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2776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