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马嵬驿兵变,主谋者到底是谁?达到目的了吗?

马嵬驿兵变,主谋者到底是谁?达到目的了吗?

公元755年十二月,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为一身的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叛军不到两个月就拿下了河北的大片土地,不久又攻陷了洛阳和潼关。潼关一失,关中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长安周边的官军已经被叛军消灭了大半,摆在大唐皇帝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弃守长安,向西逃亡以暂避叛军锋芒。亲手缔造了大唐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非常不情愿的带着宗室、后宫和近臣在禁军的保护下逃离了大唐经营了一百多年的京师长安。

众人行至马嵬驿,护卫的禁军忽然发动兵变,先是杀死了时任丞相的杨国忠,接着又逼李隆基将杨玉环赐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驿之变。


打眼一看,整个事件的发生视乎很符合逻辑——众将士不满杨国忠祸乱朝政,引发安禄山叛乱,将国家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群情激愤,爆发了群体性事件,直接导致杨国忠被杀。然后,又害怕当时深受李隆基宠爱的杨贵妃报复,故而,一致要求皇帝处死杨玉环,以安众心。但小编认为此事并非如此简单,马嵬驿之变的背后还隐藏着幕后黑手。那么谁是真正的幕后主谋呢?一般认为有两种说法,陈玄礼说和太子李亨说,但小编都不是很认同。下面小编就对两种说法逐一进行分析解读,以锁定真正的幕后黑手。

一、陈玄礼说

陈玄礼时任禁军龙武大将军,是禁军的首领。禁军发动兵变,陈玄礼必定撇不开关系。史书上说安禄山造反,陈玄礼在长安时就想要杀掉杨国忠,但没有成功。行至马嵬驿,他利用士兵的不满情绪煽动兵变,终于成功除掉了杨国忠。史书似乎想塑造一个甘冒杀头风险为国除害的陈玄礼。但后人不是傻子,史书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只要大家往深处想一想在当时那个环境中,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小编认为不是。

禁军作为皇家的卫戍部队,只为保护皇室的安全,日常工作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因此,禁军将领和士兵的挑选是十分慎重的,对皇帝的忠心肯定要列在第一位。禁军老大陈玄礼对于唐玄宗李隆基来说,用“亲信中的亲信”来形容应不为过。逃亡中的皇帝虽然狼狈,但仍然手握大权,如果你不听使唤,分分钟就能要了你的小命。试想,一个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将领,怎么可能会冒着杀头的风险来忤逆皇帝呢?



那我们再来看,陈玄礼到底有没有主动“作案”的动机呢?陈玄礼与杨国忠虽然同殿为官,但二人的业务范围根本就没有交叉。虽然杨国忠深得李隆基的信任,主持朝政,但与作为皇帝近臣侍卫身份的陈玄礼相比,其与皇帝的亲近程度恐怕还差着几里地吧。皇帝对自身安危的重视程度肯定要优先于朝政。虽然杨国忠在朝中作威作福,得罪了很多人,但小编据此敢断定,陈玄礼必定是杨国忠不敢得罪的主儿。而从陈玄礼本身来说,杨国忠权倾朝野,大权独揽,为皇帝所倚重,即便是再看不惯其为人,也得顾着自己主子的面子吧,从这个角度分析,陈玄礼就算对杨国忠的所作所为有所不满,但能做的也只有敬而远之。如此说来,陈杨二人并无明显过节,那么陈玄礼也自然没有伤害杨国忠的动机。因此,史书上说他一开始就想要除掉杨国忠,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综合以上分析,小编认为马嵬驿之变,陈玄礼是主谋的说法不成立。陈玄礼只是执行了某人的授意和指示而已。这从马嵬坡之变发生后,陈玄礼依旧深得李隆基信任,跟随其入蜀也能得到印证。难道他不怕皇帝对他秋后算账吗?而等到长安收复以后,李隆基等人回到了长安,他对陈玄礼依然信任有加。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是十分悲惨的,皇权的转移让他彻底沦为孤家寡人,但即便如此,陈玄礼依旧随侍左右,深得其信任和倚重。

二、太子李亨说

一般认为马嵬驿之变的发动,太子李亨也参与了其中,还有不少人认为他就是幕后的主谋。但他的参与程度如何,到底是不是他给陈玄礼撑腰,小编认为也有待商榷。

我们先来看看李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李亨其实并不是李隆基属意的太子人选。李隆基在以谋反罪处死了前太子李瑛后,太子之位就出现了空缺。当时的丞相李林甫竭力要力推李隆基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也就是杨玉环的前夫)上位,但因为得到群臣的一直反对而没有得逞。而最终以忠孝闻名的李亨因为兄弟排行靠前的原因,既幸运又意外的当选新任太子。



李亨为人性格懦弱,堂堂东宫太子在朝堂上竟被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欺负的抬不起头来。为了明哲保身,他被迫两次休妻(包括自己的原配妻子韦氏和继室杜氏),借以与陷入政争的妻党撇清关系。既然杨国忠欺负过太子李亨,如此说来,李亨有除掉杨国忠的动机。但动机归动机,有没有胆识就不一定了。

在满朝文武大臣的眼里,杨国忠是李隆基的宠臣,平日里深得皇帝信任。他李亨虽是太子,但如果胆敢动当朝宰相,就形同谋逆,借他八个虎胆他也未必敢这样做。远的不说,他的三位兄长(前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仅仅因为带了兵器入宫,便被李隆基以谋反罪论处。殷鉴不远,李亨就算要有所动作,似乎也得事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当时的东宫名为储君,实则不过是皇帝摆在明处的花瓶而已。他的皇帝父亲既不会让他过多的参与朝政,更不会让他去触碰军队。他原本通过联姻慢慢积攒起来的党羽几乎已经被李林甫和杨国忠拔得干干净净了,鬼知道这里面有没有李隆基的授意。

因此,小编有理由认为,李亨虽有动机,但是一没权二没势的他并没有发动兵变串联的能力,甚至他有没有勇气去推动这件事都有待论证。但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史书上又记载说,李亨通过手下宦官李辅国联络陈玄礼,发动兵变呢?

拜托!大家好好想想李亨是怎样当上皇帝的。当初马嵬驿一别,李亨是奉李隆基的命令北上灵武的。皇帝是让他去组织军队平叛,可他倒好,扯起大旗自己当了皇帝,还擅自把自己的皇帝父亲封为太上皇。这里面自有他自己的意思,毕竟现在李隆基跑蜀地去了,十万八千里的距离,管不了他了,但小编认为这里面更多的应是他手下人的撺掇,毕竟以李亨的懦弱,小编认为他是不敢这样做的。也就是说他这个皇帝一开始做的并不是那么名正言顺。而为了增加自己皇位来源的合法性,李亨等人自然会以让史官把自己描述为为国除奸的功臣。这也就解释了史书上记载李亨参与此事的由来。

三、真正的幕后主谋

既然陈玄礼和太子李亨都被排除在外,那小编现在可以断定真正的幕后主谋不是别人,正是他唐玄宗李隆基。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时任皇帝的李隆基好像一直都是被人推着走,禁军哗变杀杨国忠,他被迫对既成事实予以追认,把杨国忠的党羽都处死了,又迫于压力把同出杨氏一族的杨玉环赐死。一切看起来都很符合逻辑,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基于以上对陈玄礼和太子李亨作案动机和可能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出以下情况:李隆基授意陈玄礼(太子李亨一开始是否参与其中并无肯定答案)除掉杨国忠。陈玄礼怕自己搞不定,就拉太子入伙,为自己撑腰。太子与杨国忠本就势不两立,自然会努力促成此事。于是杨国忠被人斩杀于马嵬驿的西门附近。至于杨玉环的死,小编认为她只是个政治牺牲品。虽然杨玉环备受皇帝宠幸,但与江山和皇权相比,一个女人的性命又算得了什么呢?世人只知道李隆基的多情,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残忍。李隆基为了守住手中的权力,先杀掉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又废掉了自己的原配妻子王皇后,甚至还曾亲手除掉了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对他来说,只要威胁到自己的江山和权力,杀你没商量。

可能有人会问,杨国忠不是深得李隆基信任吗?为何皇帝要除掉自己的心腹呢?其实,这可能就是深奥的帝王术,表面上对你非常的信任,但真到了需要丢车保帅的关键时刻,该做的牺牲在所难免。如此操作不但可以去除安禄山起兵谋反的口实(大家不要忘了,安禄山起兵时的口号就是“清君侧,以讨伐杨国忠”),还可以消除渐成尾大不掉的杨家势力,倒是个一石二鸟的好计策。

李隆基从来都是玩弄权术的好手,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会不惜牺牲掉一切他认为可以舍弃的东西。此时的杨国忠对他来说就是一根鸡肋而已,或许他还惦念着杨玉环的美色,但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只是,此事过于残忍,有失君王颜面,李隆基觉得自己不好直接出面,便秘密交代陈玄礼如此如此,于是就有了马嵬坡之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7661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