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到一个朋友,说你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她想了想,说如果要说收获的话,那应该是形成了一种钝感力吧。
这话语多少透露着无奈,四年里成绩在低分里徘徊,一般,不引人注目。多少有些缺乏存在感,曾满怀期待却总是不尽如人意,于是承受的多了,人也显得很平和了。
我能理解,我自己也不过如此,甚至还要更糟糕。最害怕的是就差那么一点就可以接近想要的理想结果,却就是那么一点差距,还是错过了。很遗憾也很无奈,也只能让自己接受。
安慰自己这其实没什么,格局大一点,以后你想要的都会悉数尽有。现在的能力还不足以匹配,需要重新沉淀,避免过早满足和骄傲。
找安慰自己的话来那是一堆,确实可以平复自己的失落感,然后把它忘掉,继续新的启程。
我必须得承认我的大学混得很差劲,差到差点没人愿意和我交朋友,怕和我交了朋友显得自己很掉价。当然我有时也对于一些朋友疲于应对,重视成绩的朋友和成绩差劲的我自然会有一点隔阂,于是我的世界也相对简单了。
可能这是唯一的好处吧,当然坏处也更多,人缘不好,品德评分很低。遭人诟病和无视也是常有的事。不过对我也没什么影响,也许在最开始我就是这么对待她们的,她们只不过以牙还牙罢了。
还是自己差劲。
不过也释怀了,久而久之,钝感力在我这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十个人争取九个名额,如果我去争取,那我就是被淘汰掉的那一个。这么小概率的事也被我碰到,我也只好摆摆手了,人品不好,能力欠缺,这样的机会少不了的。
说是这么说,也并没有麻木不仁,遇事得过且过。我只是愈来愈知道我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不是很多的朋友,有一两个真心朋友我就十分感恩了,也不是多么耀眼的成绩,我知道大学的课程实在是太水了,尤其我这种文不文理不理的师范类专业,更是如此。更何况还有一堆作弊的,怎么比得过人家。
我明白我所热爱的是什么,与专业无关,与同学无关,只与自己息息相关。除此之外的我显得处处受挫,不过内心依然是自信的,我知道我所擅长的和所欠缺的。我并不是一无是处。
保持一种钝感力,看似麻木和妥协,实则不然。它其实体现人对待外部环境的自我保护和防御,不让过多的糟心事影响了自己的理智和前进的方向。相当于它与我们的本质是不兼容的,我们只不过开个虚拟机来应对这个看似不利实则无感的场景。以此更好的兼容和度过。
人的一生总是起起伏伏,有时是没有起只有伏。伏的次数多了,人难免怀疑自己低估自己,艰难的时光总会有,艰难的时光不会太久。保持钝感力让你能继续坚持下来,扛住最好一刻能起来。如果放弃了就只有沉下去的份了。
希望是钝感力的前提,我虽不愿忍受负面,但它到来我也只好面对,让它度过,希望会指引我,所以钝感力显得如此从容和自然。因为我在通往成功的希望之路,荆棘只是其中一段难走的路。
题图来自Pixabay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6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