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代,制定历法和颁布历法是皇权的象征,列为朝廷的要政。历代王朝都在政府机构中设有专门司天的天文机构。
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
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比如干支历(摄提)、夏历、商历(殷历)、周历、西汉太初历、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唐朝大衍历,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历史多次修订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中国今天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新版农历"。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出生于德国科隆。传教士,神父、学者。
1619年,27岁的汤若望汤若望和他的教友们抵达了澳门,1623年初到达北京。他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
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
1630年,明朝礼部尚书徐光启推荐他供职于钦天监,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
1634(崇祯七年),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
顺治十五年(1658)汤若望受一品封典。
1669年,康熙帝赐地,重葬汤若望于利玛窦墓旁。
汤若望在德国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
那为什么有人认为是汤若望创造的农历呢?
明朝末年,汤若望带着西洋历法来到中国。
他发现中国的夏历是以月与地球环绕周期制定的,被叫做阴历是科学的。而24个节令与360天为一年,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期,误差也不大。
当时,与汤若望一起参与完善农历的人,还包括徐光启和李天经。
因为新的农历编完后不久,明朝就灭亡了。所以,这部历书在明代没有实行。
汤若望在明清两朝交替的兵荒马乱之际,保护了这部书的刻板未受损失。
清朝占领北京后,汤若望将修改后的历书进呈新皇帝,并被颁布执行。
这个修改后的历书,与我们现行的农历大部分类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41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