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西洋眼看中国3:西方学者,对晚清社交礼仪有哪些误解?

西洋眼看中国3:西方学者,对晚清社交礼仪有哪些误解?

西洋眼看中国3:西方学者,对晚清社交礼仪有哪些误解? | 有料的文史

想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只需要1秒钟自拍就搞定。不过根据研究表明,由于美颜滤镜和自我面孔识别优势效应的存在,自拍照里的自己总是比现实中好看30%!因此,要想客观一点,我们也需要看看别人镜头里的自己。

对待文化,和拍照这事一样。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待中国文化,有时作为局外人的西洋学者,也许比我们更冷静客观;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他们以自身西方文化的视角和刻板印象,也会得出一些偏见和有失公允的结论

今天,有料君就以“晚清在华西方学者”提出的观点切入,看看西方视角中的中国社交礼仪有哪些“弊病”,并深入分析为什么他们会产生这样的“偏见和误解”。

与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相比,中国人的夫妻关系,为何如此封闭?

晚清时期广州一大官员的全家福

  • 在晚清的中国,即使是关系超级熟络的两个男性朋友,也有一个完全不能干的事:问候对方的妻子。如果你在公开场合或者正式社交时企图以这样的方式与对方拉进关系,那提及“妻室甚至女儿”都不仅失礼,而且会让对方陷入尴尬。妻子不能被提及,也更别提参与公开社交活动了。

在西方学者眼中,晚清的这种社交礼仪观念甚是封闭。在西方,19世纪的男女两性交往非常正常,但中国的习俗礼制限制了这种发展,中国的夫妻关系,也因此变得格外冷漠。甚至这种对女性毫无意义的压迫,与西方启蒙思想后追求“男女平等”精神完全相悖的

我们承认西方学者眼中中国社交礼仪中的“封闭”成分,但他们其实并未看到,表象的背后是中国社会长久以来的“男尊女卑”与“纲常思想”,而西方启蒙思想的“男女平等”也并非真正平等。

晚清时一对云南夫妇照片

清朝时期,“夫为妻纲”、“夫尊妻卑”的礼教观念发展到顶峰,妻子的家庭地位非常之低,而妻子低下的地位又被法律确认。在“五服关系”中,妻子是丈夫的附庸与私人财产,而且家长是男性,掌握着家政大权,不允许妇女分割。统治者极力提倡所谓“别内外”、“勿听妇言”,来实现他们的目的。所以,在公开场合提及对方家中的妻子,是完全不符合社交规矩的。“异姓卑幼,妇人不许辄见”,让女性在家庭以外的公开场合参与社交,那更是违反伦理和家规,无利于妇女“保守贞操”和伦理秩序。而这一切,都是在维护等级宗法制度下的稳定,折射出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

清代民俗图

西方启蒙思想中的“男女平等”,也有局限性——这是种在不改变固有的男性主义的价值模式和规则下的“男女平等”。他们忽视了女性的特殊需求,要求的是女性和男性拥有相同品质,在融入公共社交领域中抛弃自己的女性本质,成为了男性的“克隆体”。因此,这并没有带来女性真正的自由。

与西方人追求理性探索相比,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为何充满了不可侵犯的“我执”?

《清俗纪闻》中的“书生礼拜之图”。

  • 在晚清中国,大部分官员藏书众多,而且对待中国的古代经典和传统文化,都知识渊博侃侃而谈,在生活中,如果碰到另外的一些人也对此感兴趣或者深有研究,就会视为知己;可面对自然却不屑一顾,不去学习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简单用“天狗吞月亮”这等神话说法解释日月食。如果有人质疑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会表现的很不高兴,认为冒犯了圣贤与自己,不愿再多交往。

在西方学者眼中,我们中国人这种对自身传统文化极高的热情、对理性的科学自然知识不求甚解的态度,是一种文化的不进步与思维的局限。甚至在交往中流露这样的态度,是种不宽容的表现,没有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也没有保持适当自由和回旋的礼仪空间,那是种“中国人的傲慢”。毕竟在他们眼中,17世纪兴起的那场沙龙活动,让人们可以谈论广泛的话题,比如学术、艺术、政治、经济和科学知识。而交谈的意义,就是观点交锋和思想碰撞。事实上,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与沙龙的兴起的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未知科学的探究和启蒙的意识,便在这种平等的讨论中蓬勃生长了起来。

Lemonnier《Geoffrin夫人举办的沙龙》

我们承认,晚清时代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确实有所缺失,但认定所谓的“中国人的傲慢”却并客观,背后是我们长久以来作为中国文化圈中心地位的一种必然,也是前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自信。

多少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自身的综合实力中心地位。周围有很多弱小的和未开化的小国家,这些小国家不断地赞美与学习我们的文化,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骄傲便生长出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一个与周围地缘紧密联系的文化小圈子,因此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不会让我们感到有任何奇怪之处。

清代学堂

再说说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谈论传统圣贤观点而忽视了科学,这和我们的哲学观人生观密切联系。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而这个特殊性在于“人”,中国人一开始关心的就是人,而不是西方关心的“物”。我们的哲学是从圣王的传统而来、向内看的德性和生命的学问,所以尽管中国也有一些科技性的知识,但终究没能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但话又说回来,中国哲学引领下的人生观,重视的就是生命问题,并始终把人放在本位。我们熟读圣贤书并奉若经典,也是一种学问。固然学问无大小,真理无大小,但却有本末,中国人是把握住了这个本末的。

晚清时代的中国人与洋人

最后,有料君还是想说:

也许没有那个时代,能像晚清这样,让中国人第一次和西方世界如此贴近地站在一起。大家面对面的打量着对方、琢磨着对方。我们的脸长得一点都不一样,言行举止也有太多让人惊讶的差异。一边是保守、具有强烈自尊心的中国人——为人处世从容不迫却也显得不合时宜;另一边是积极进取、对未知充满了渴望的西方人——具有明显的侵略性却也渴望更了解未知的东方世界。这两种不同的人与文明相遇,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碰撞,一些保守与激进的较量。

每一种厚此薄彼,都是文化傲慢;每一种充耳不闻,都是文化的封闭。

这些西方学者对我们的评价,即使有片面之处,但对如今的中国人和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借鉴意义。它是另一台相机和另一个摄像头,让我们隐约看到了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自我,同时也让我们警醒。毕竟总是自拍,可能真的会模糊掉我们实际的样貌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3290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