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拜访英国大学中国区校方代表圈的资深人士、好朋友卢老师(化名),恰好碰到她在国外读高中的女儿丽丽(化名)。与这个扎满耳钉、阳光文静的“零零后”聊天,倒是从更为个性化的侧面倾听到隐藏在心底的声音。
001国内能上重点学校,为什么还留学?
“她不是什么都跟我说,”直爽、热情的卢老师慈爱地看着女儿,故意把带着无奈的眼神抛过去,然后掉转头向我挤挤眼,“也许你这个文青Andrew叔叔能帮我问出些新情况,她看过你的文章,算个小粉丝吧。”
与大多中国忙碌的中产阶层一样,卢老师为了丽丽的教育也没少着急上火。
举止安静的女儿,偏偏个性强,“非暴力不合作”,竟两次从公立幼儿园退园。到上小学时,卢老师颇费了一番功夫,丽丽得以进入北京人人想去的那所小学。
“我们学校特好,特开放。”丽丽的眼神里似乎点起了温暖的炉火,她从刚才静静的世界中苏醒了过来,开始弹拨起思绪的琴弦。
“我们那时候上学一点儿都不紧张,课外活动可多了。我们在学校里组织跳骚市场、与贝克汉姆对话、到天安门参加迎宾仪式……”
名校中的名校,讲求的不是考试分数,而是见多识广。
2019年北京市高考670分以上高分段考生中,海淀区学霸占据了60%。不过,相比而言,“东城妈妈”似乎比“海淀妈妈”淡定,因为她们和她们的娃,很早就盯上留学了。
卢老师是“东城妈妈”,也曾想过“海淀高知妈妈”的“清北路线”,但她退缩了。
作为“海淀高知妈妈”、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郝景芳,曾在一次论坛上说起“清北路线”,她反复强调自己是先天学霸,一通百通。
至于她的孩子,郝景芳没有刻意引导名校路径,在她看来,每年清华、北大在北京市招生的那总共三四百个名额,对于全市近6万考生(2019年数据)而言,只有千分之五左右的机会。
除了低概率事件的现实情况外,更让卢老师担心的是,在优质教育资源高度垄断的背景下,准入成本过高,家长承受不了其中的政治、经济杠杆的威压,而孩子过早面对的社会杠杆(比如社会等级造成的不平等)的重负,可能也会留下不小的心理阴影。
于是,从初中起,丽丽没有沿着“重点学校”的惯有模式升级,而是进入了国外的中学。
002 教育从体育运动开始
丽丽的学校,尽管不在英国,传承的却是英国教育的传统。
让丽丽最不适应的不是英语、历史、数学,而是体育。按照中学的规定,每天15:30至晚饭前,学生必须参加体育运动。
“在这里,艺术、学习、体育是必备的。对女生还好,而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体育不行会被人看不起。”丽丽的话让我想起自己走访英国哈罗公学(Harrow School)时曾听到的故事。
成片的运动场是哈罗公学的标志之一,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这里读书时,四肢不够协调,运动技能较弱,不过他经常参加板球运动,还曾代表哈罗公学出战与伊顿公学的板球比赛。
足球、曲棍球、篮球、网球等各种运动项目等着学生来玩,而好静不好动的丽丽只好躲在一边哭。但个性拗不过校规,丽丽还是勉强选择了篮球。
即使如此,丽丽也承认,国际中学能做到“全员体育”,而在国内的中学,真正在锻炼的往往只是校队成员。学生入学后,学校便根据各个级别赛事的要求,在校内选拔,入选的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而没能入选的学生,连参加校内运动会的资格也被剥夺了。
也就是说,像拜伦那样的“体育差生”要是在国内,也不会有参赛资格。
尽量躲避体育的丽丽,还是被马术激发起了运动的兴趣。
卢老师说,在国外的马术训练班比国内便宜,骑上马的丽丽,能够自由驰骋,心情也被点亮了。
在国内知名记者周轶君制作的专题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她采访曾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马术比赛的华裔选手华天。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的华天,拥有自己的马场,他开设马术课程,还训练过中国来的留学生。
华天提到,马术训练中应该有一半时间用来与马做交流,这其中也包括给马梳理毛发、剔除马蹄、马掌上的泥土。这与丽丽的描述完全吻合。
培养与马的交流,让人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情感、共生、平等……潜移默化的影响超越了体育竞技。
学校中没有多少人能成为足球运动员、赛马手,而体育带来的心灵震撼是最宝贵的财富。
003 宝贝,你在他乡还好吗?
“叔叔,英国大学的中国学生多吗?”丽丽突然向我抛出了问题。
“挺多的,尤其是商学院。”做了这么多年的英国校代,我再清楚不过了。
“我的小伙伴在英国的中学里,他们说,那里的中国人也很多。”
其实,英国留学市场基本上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占比大约三分之二。读中学的中国学生还不能算多。
但中学的规模远远小于大学的体量,增加几个中国学生,在校园中便格外显眼。
丽丽觉得,中国人与当地人之间的隔阂是常态。她甚至认为,中国人多了,老外也感觉不舒服,不想让中国人融入他们的圈子。
文化上的差异是根本性的。英国名校的中学生喜欢马球、莎士比亚、休谟、政治经济学,我们中国的孩子未必感兴趣,可是没有这些衔接,中国学生如何在伊顿公学、威斯敏斯特公学这样的牛校立足呢?优异的学习成绩仅仅是标配,还远远不够。
除此之外,丽丽挖掘到了容易被外界忽视的小留学生情感上的寄托。
“我的爸爸妈妈虽然不是总能在身边,但我们毕竟还能经常见面。即使是这样,在这里,我还是觉得自己像是局外人。这是生活吗?我好像就是来学习的。”
丽丽忧郁的眼神让我特别震撼——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学宝宝们会是怎样的心态呢?
父母的陪伴——这在国内是个大课题,而在国外,同样如此。
无论在哪里,孩子成长的路径中需要经过的心路站点一个也不能少。海外留学让人更独立了,还是更冷漠了呢?
父母缺位给孩子带来的孤独感、恐惧感,是否被优异的成绩掩盖了呢?
我记得哈罗公学所在的伦敦五区,有一个距离伦敦10英里的原点标识。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从哈罗毕业,就可以通向英国权力、财富、地位的中心?
英国中产想过,中国中产也想过,他们也都为孩子想过。中国中产甚至连女儿的婚房、孙子辈的看护都提前计划。
其实,这些都不是“人生清单”中的必选项。平等的爱、相互的爱才是!
宝贝,他乡的青春一样甜美,爸爸妈妈与你一起分享;他乡的青春一样苦涩,爸爸妈妈与你一起感同身受。
宝贝,你在他乡还好吗?
老赵(Andrew)任英国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十年之久,海外大学校代协会创始人之一,面试中国学生数千人。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留学培训师、北京城市广播教育专家。出版《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等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21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