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父母的控制欲,对孩子来说有多可怕,网友:自己就像木偶

父母的控制欲,对孩子来说有多可怕,网友:自己就像木偶

最近《小欢喜》这部剧频频登上微博热搜,网友纷纷表示:"这哪里是小欢喜啊,这分明是不欢喜!"《小欢喜》聚焦了3个北京家庭备战高考的点点滴滴,其中以陶虹饰演的单身妈妈宋倩引起了网友们最激烈的讨论。

宋倩离婚后一心扑在了女儿英子的身上,在英子进入高三后更是辞去自己作为教师的工作,专心在家陪读。宋倩把女儿英子的房间做了改造,在其中一面墙上安装了巨大的隔音玻璃窗,这样英子在里面做什么暴露无遗,方便当妈的随时督促孩子学习。

英子呢,是个学霸,平时喜欢搭乐高和去天文台做志愿者,梦想是进入中国航天局。可是这些小爱好都被妈妈宋倩以"高考又不考"为由给全面禁止了。宋倩一心一意地想让英子考出好成绩,为此她甚至逼英子在心愿气球上写"清华 北大"或者"七百分"。

看到这里,生气的同时我又觉得宋倩很可怜。剧情的发展也印证了我的想法,母女在一次大争吵中,英子对她怒吼道:"我不喜欢你,我要离你远一点!"做妈的竟然让自己的女儿这么讨厌,这妈当的也是无比悲剧了。

一、 可气又可怜的控制型家长

1. 可气:道德绑架

宋倩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家长。他们的口头禅是:"我都是为了你好",所做的一切就是逼迫孩子按照自己制定好的计划前行,一点也不能出错。孩子有一点偏离轨迹就感觉收到了背叛,拉出亲情的帽子将孩子压垮:"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你还不听话,你对得起我吗?你还有良心吗!""我是你妈妈呀,你就这么报答我吗?"

亲情绑架就是在拿孩子纯洁无瑕的爱来讨价还价,仗着孩子对自己天然的仰慕和服从来为所欲为,并且还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不给一点尊严。

胡适先生在《我的儿子》一文中,曾说这样描述过自己和儿子的关系:"我无恩于你",他对儿子的未来也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乖儿子。

胡适的这段话真的令我非常感动,因为胡适并不认为对孩子来讲"我生育了你,你就完全属于我"。

相反,他对孩子的要求是成为一个独立正直的人,而非一个整天围着自己转的附属品。

2. 可怜:控制感微弱的补偿性心理

很多被父母控制得喘不过气的孩子都曾经痛苦地发问:为什么你一定要控制我?!其实这是控制型父母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当这类人在生活中的其他层面上感觉失去掌控感,无数的事情都在朝着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方向狂奔而去的时候,他们就需要在别的地方将这种流失的掌控感找补回来。

而亲人、孩子就是最好下手的地方。比如单身妈妈宋倩,她的婚姻破裂,女儿成为了她维系一个家庭的唯一着力点,所以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控制女儿的行动中去,生怕女儿这只"锚"有一天也会挣脱开去,那时对她而言家的"这艘大船"就彻底脱离航线消失在茫茫海洋里了。

控制型父母往往幼时也深受其害。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有的人一生都被童年获得的幸福感治愈,是幸运的,但是不幸的人则是一生都在偿还童年的缺失。

在国内首部聚焦心理治愈的电视剧《爱上你治愈我》中,杨飞被送进医院,医生对杨父说孩子的心理压力太大。

可是杨父却认为这是孩子"矫情",毕竟自己那一辈人几乎都是这么长大的。杨父说起自己的童年,挨打书家常便饭,"既然我能这么过来了,凭什么你就不能呢"?

杨父幼时受到的暴力对待,让他过于缺乏安全感和掌控感,长大后就只能通过控制孩子来弥补自己。

2、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那些被控制的孩子都去哪了?

1. 唯唯诺诺,没有灵魂

我们常说的妈宝可以说是控制型父母重压下的典型。这类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中,即使长大成年了,也事事要听父母的,没有主见,没有思想,活得仿佛一只提线木偶。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是啊,如果家长越俎代庖,控制了孩子的一切行为,那么孩子的意愿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2. 终生叛逆,不作不成活

与妈宝处于另一个极端的孩子们,就是无止尽的叛逆,以此来表达对父母过度控制的反抗。"父母说东我一定往西,即使我知道往西一定会头破血流,但为了反抗父母我什么都做的出来",这种想法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家长、孩子两败俱伤,在拉扯争执中错过宝贵的时间和机会,更消磨了亲人间的爱意。不知道,当父母因为孩子的叛逆而心力交瘁的时候,是否会有那么一刻的悔不当初呢?

3、 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期待分离

奥斯卡获奖动画影片《鹬》中,鹬宝宝自出生起就被妈妈"遗弃",所以它不得不自己觅食,壮起胆子和周边的环境打交道,一次次被海浪打翻。

但是,正因为妈妈的放手,小鹬宝宝也学会了如何快速地寻找食物,了解了哪些动物邻居是友好的,爱上了被海浪追逐的乐趣。而这一切,都印在不远处藏起来的妈妈的眼里:原来,妈妈从未离去,而是在暗中默默保护。

其实这也是每位家长应该做的:适时地放手。为人父母者,当为之计深远。

作为家长的应该想的是,孩子未来在离开自己时能否能顺利的走下去,而不是将孩子困在以爱为名的牢笼里看守、一旦重获自由却失去了使用自由的能力。

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在幼时给他丰足的呵护和充盈的爱意,但在一定的时候要懂得退出孩子的成长,给他信任,放他去飞。

家长们反思一下吧,你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你的行为"越界"了吗?孩子不是供你挥霍控制欲的附属品,别把自己受到的伤害叠加在孩子身上。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十年后或者二十年后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那么你应该从现在起把他当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来看待。作为父母,懂得适时放手,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2156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