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爱孩子又“怕”孩子的爸爸看过来

爱孩子又“怕”孩子的爸爸看过来

小喇叭:刘鸿雁工作室,一对一微信咨询进行中,有书面咨询回复与文字、语音咨询,满足不同家长的需求,如果您对孩子教育、家庭关系、个人成长存在困惑,请留意文末的预约二维码。

在成长过程中,儿童需要发展心智,大部分中国男性更多只发展了“智”的层面,而“心”层面的成长是缺失的。

他们很不善于表达情感,不知道如何在不同的关系中建立亲密感。

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就是逗孩子,脸掐一下,头敲一下,屁股拍一下,也不管那时候孩子在做什么,有时候会把孩子弄得很不高兴甚至弄哭

但他们不许孩子不高兴,甚至会说:

“我是喜欢你才这么对你的,如果你这样,那我不喜欢你了”。

这种表达爱的行为是非常孩子气的行为,好像青少年对待喜欢的漂亮同桌,却喜欢捉弄她,用墨水把她的白衬衣弄脏,扯辫子等幼稚的行为是一样的。

很多做了父亲的人会觉得也陪了孩子,但孩子怎么就老不喜欢跟自己待一块儿呢?

因为他从来都不是陪孩子玩,他只是在玩孩子。在陪伴的过程中,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是没有被看到的。

很多当了父亲的男人要么忙自己的,或者在孩子乖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喜欢,就不管不顾抱过来一通揉。

当他觉得孩子犯错误时,突然进入陌生的“父亲”这个角色,简单粗暴地斥责孩子。

对于年轻的爸爸来说,小宝宝的出生无疑给生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但是有时爸爸从妈妈怀里抱过来平时难得一抱的宝宝。谁料宝宝的脸立刻"晴转雷阵雨",一下子哭得声泪俱下,一回到妈妈怀里就又阳光灿烂。宝宝为什么拒绝和爸爸亲近呢

在婴儿的发展中,妈妈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妈妈是婴儿一切生理需要的满足者,通常也是婴儿与客观世界接触的"中间人"。而与妈妈相比,爸爸的粗心使他们主动减少了与宝宝亲近的次数。要改变这种情形,爸爸应试着做到以下几点

1、把自己也变成孩子

父母是否拥有一颗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抛开“大人”、“父母”等身份。当你接纳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纳你。

2、和孩子密切相处

要了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触,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内在需要。

3、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很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孩子感觉与父母沟通不舒服,代沟必然越来越深。

4、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刘鸿雁补充:在这点上,我有不同的建议。在一个家庭中,是有“母亲”和“父亲”两个不同的角色分工的,与孩子“共情”更多的由母亲来完成。因此,孩子越小与母亲越亲,因为母亲能体谅他的情绪。但父亲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发展方向的指引,认知的发展,体能的训练等方面,父亲的粗线条、大局观、理性思维,将帮助孩子弥补母亲由于女性特点而带来的教养方面的不足,这也就是为什么“父亲必须参与家庭教育”的原因。

在这点上,我建议:学龄前的孩子,父亲能够耐心地听完他的倾诉即可;学龄后,特别是男孩,父亲要鼓励他“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而“共情”这件事情就交给母亲来做吧。

5、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说他能听得懂的话

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

刘鸿雁补充:这点我们需要注意,但也不必太过在意。家长不是幼儿老师,无法从专业的角度去把握自己的语言。据我讲座的经验,当下孩子语言发展的水平已远远高于我们的预估。我的经验是:先正常的讲话(只要你不说学术用语),当发现孩子一脸茫然时,再调整用词和语法,发现孩子仍然听不懂,用行动去引导。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传。

6、回答孩子的问话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爸爸,你要不要去超市?”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爸爸,我想跟你一起去超市。”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孩子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孩子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刘鸿雁补充:对于知识性问题,带着孩子一起寻找答案比直接告诉答案更好,你等于是在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最终是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事事来问父母、依赖父母

7、避免用负面语气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环”、“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8、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

这样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孩子。

9、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

亲子对谈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林林总总,都可以为谈话的素材,孩子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温馨提示:头条号上现有不少家长咨询儿童心理问题,因三言两语无法获取全面信息,也无法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刘鸿雁工作室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预约请加微信号“lhyxinli”,注明“头条号”。

来源:本文根据妈妈网相关文章整理。

声明:凡本号摘录的文章版权属原作者和来源方所有,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一对一辅导咨询进行中!

携手与您一起搭建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帮助孩子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会自知、自信、自我管理和自我尊重;具有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管理的技能,能理解与包容他人、对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建立积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创意性地解决问题和做负责任的决定。

咨询预约/联系我们

儿童心理成长的微信号:ertong_xinli,是儿童心理资讯和服务平台,欢迎关注。

问题快速查找:A叛逆,B爱发脾气,C固执,D嫉妒,E敏感,F急脾气,G磨蹭, H爱告状,I哭闹&耍赖,J立规矩,K胆小和不自信,L安全感,M抗挫,N拿别人东西,O教育方法,P做个好爸爸,Q入园焦虑,R不合群,S兴趣培养,T注意力,U性心理,V二孩教育。请关注本号后回复对应的字母,如“叛逆”回复“A”。

更多文章点击“阅读原文”↓↓↓

点击好看让更多家长受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8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