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兵家,布衣天子,卧龙,冢虎,阿蒙,草莽英雄,黄袍加身,俱往矣

兵家,布衣天子,卧龙,冢虎,阿蒙,草莽英雄,黄袍加身,俱往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哪些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谁来评说?

兵家孙子

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将田忌、孙膑趁魏国都城大梁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

有一位巨人极其推崇孙膑的围魏救赵战法,多次机动、灵活的运用此战法并创造性的发展成游击战。

中国有一本军事奇书,传说是上古黄帝臣子风后撰写的,姜太公加以引申,汉武帝丞相公孙弘作解,名字叫《握奇经》,内载:“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游击一词由此军事著作而来。

跨越历史的时空,英雄惺惺相惜,巨人对兵法大家孙膑赞叹不已,称其“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布衣天子刘邦

贵族后裔项羽功败垂成、饮恨垓下。乡村无赖刘邦成功逆袭,创立大汉王朝。

楚汉争霸的这段历史,巨人一生反复阅读,曾评布衣天子,“汉高祖刘邦是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是高明的政治家,是个大老粗,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关键时刻,刘邦是这么干的。

问计高阳门监郦食其,不衔怀王之约西取强秦,而后入关中为王,而是袭取“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的陈留;

采纳张良建议,收降南阳郡守,解除“吏人自以为降必死”的顾虑,达成“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的效果,攻破武关,败秦军于蓝田,受降秦王子婴于咸阳,终结了反秦的农民斗争;

听樊哙、张良的劝告,不留恋“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的诱惑,还军霸上;

发挥集体智慧,鸿门脱险,张良、樊哙、项伯功不可没;

听萧何“夫能屈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的劝告,屈就汉王之位;

养精蓄锐,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计谋,出师汉中,打出函谷关,进军中原,改变楚强汉弱的局面。

诸葛卧龙,司马冢虎,吴下阿蒙

千古《隆中对》,未出屋的诸葛亮为落魄的刘皇叔画了一张三分天下,进而复兴汉室、一统江山的大饼。完成如此大业,总共需要两步:

第一步,占据荆州、益州,建立革命根据地。

第二步,兵分两路,进取中原。

结果妇孺皆知,诸葛亮为刘备画下的大饼只完成了三分天下便半途而废。

对于诸葛卧龙的失败,巨人一针见血的指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弱蜀PK强魏,集中优势兵力,集中优势兵力,集中优势兵力,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说诸葛卧龙,就不能不说他一生相爱相杀,最难缠的对手司马冢虎。

冢虎的意思是盘伏在石冢中的猛虎,喻指待时而起的绝世之才。这个绰号用在司马懿身上再贴切不过。曹操是乱世枭雄,曹丕是阴鸷之主,都够厉害的,却都被司马懿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所欺骗。而他的这种忍耐力,在战争中,更是被用的炉火纯青。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筑防于渭水南原。明帝命司马懿抵御蜀军。诸葛亮大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司马懿却坚守不出。诸葛亮N次挑战,魏将都请命与亮一战,司马懿不从,下令按兵不动,静待其衰。诸葛亮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司马懿知亮计已穷,佯装大怒上表朝廷请求与蜀军决战,朝廷不允,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监军,不许魏军出战。事实上这是司马懿藉王命制御请求出战的诸将的策略。

不战,使亮自败,这就是司马冢虎的智慧。巨人曾说,“司马懿敌孔明之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看来,吴下阿蒙曹操并不比诸葛亮、司马懿强太多,在巨人看来,三个人水平相当。

草莽英雄李世民,布衣天子朱元璋

唐太宗李世民在众多封建帝王中,是出了名的骁勇善战,谋略无双。浅水源之役便是他的代表作。

《资质通鉴》载,公元618年6月,自称西秦霸王的薛举率大军侵入安定郡,主力军逼进高墌,机动骑兵袭扰北地、扶风二郡。大唐迎来了开国后的第一场战争。

7月,秦王李世民来到高墌,忽然得了疟疾,一病不起,只能让行军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代替他指挥。李世民告诫二人:“薛举孤军深入,粮食不多,士卒疲惫,你们切记不要出战,一切等我的病痊愈后再说。”遗憾的是,二人并没有听从李世民的话,私自率军出战于浅水原。薛举秘密进袭唐军后方,唐军伤亡过半,损失惨重。薛举占领高墌后,收集唐兵的尸体堆成了京观。浅水原首战失利,李世民无奈退回长安。

11月,李世民卷土重来,率军驻守高墌。承继薛举位置的薛仁杲派大将宗罗睺出征。宗罗睺屡次挑战,李世民一直坚守不出。诸将请战,李世民说:“我军新败,士气沮丧;敌军新胜,士气高昂。此时我们紧闭营门,耐心等待,待敌军骄傲时我军奋勇,一鼓作气打败敌军。”于是命令全军:“敢请战者,斩!”双方相持两个多月,宗罗睺的军队粮草不继,将领粱胡郎带头率领队伍投降李世民。李世民见敌军有离异之心,意识到战机已经成熟,命令行军总管梁实于浅水原扎营引诱敌军。宗罗睺出动全部精锐攻打梁实,梁实守住险要拒不出战。没有水源,宗军人马好些天没有水喝,而攻击又非常猛烈,李世民估计敌军已经疲惫不堪,对诸将说:“开工!”李世民派右武候大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列阵。宗罗睺合兵攻打庞玉,庞玉几乎不能坚持时,李世民带领大军出其不意从浅水原北方出现,大败宗军,并乘胜追击。

浅水原之役李世民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一举击败薛仁杲,平定陇西,消除西顾之忧,保障了关中安全,同时也稳固了他秦王的地位。

李世民一生南征北战,以弱敌强,屡建奇功,千古罕有。巨人曾说,“李世民是草莽英雄,‘太原公子,褐裘而来’;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原来,同是布衣天子的朱元璋在巨人心目中的位置是低于李世民的。不知,两位布衣天子,孰高孰低?

皇袍加身赵匡胤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赵匡胤称帝后,由己及人,深感兵权对皇权的威害极大,于是,公元961年,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重臣的兵权,建立了一套军权分立,兵将分离的军政体制,管人不管事,管事不管人,皇权至高无上,将帅只能按成旨行事,没有临机决断的权力。这种君主制御将帅的僵化腐朽的制度的直接受害者就是宋太宗赵匡义。他在对外族契丹的战争中,秉承赵匡胤的君主制御将帅制度,两次大举义兵两次大败,致使大宋无力再战,丧权辱国。

巨人对这位宋太宗的评价就是,“无能,此人不知兵。”唾弃宋太宗,更是唾弃始作俑者的宋太祖赵匡胤。

事实上,赵匡胤并不是君主制御将帅制度的创建者。李延寿的《南史·宋太祖本纪》载,

“文帝幼年特秀,自禀君德。及正位南面,历年长久,纲维备举,条禁明密;罚有恒科,爵无滥品;故能内清外晏,四海谧如。而授将遣师,事乖分阃,才谢光武,而遥制兵略,至于攻战日时,咸听成旨,虽覆师丧旅,将非韩白,而廷寇蹙境,抑此之由。及至言泄衾衽,难结凶竖,虽祸生非虑,盖亦有以而然。夫尽人命以自养,盖惟桀纣之行;观夫大明之世,其将尽人命乎?虽周公之才之美,亦当终之以乱。由是言之,得殁亦为幸矣。”

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用兵不给将帅任何指挥调度权力,对敌作战皆按圣旨行事,将帅不能临机制宜,屡战屡败。巨人读此段历史时,想到的却是皇袍加身的赵匡胤,鲜明的指出,“赵宋祖此弊法。”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一位巨人,他在史书丛中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7116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